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的語絲

  禅的語絲

  白雲老禅師著作

  

   一

  

     禅行者,于耳目之所及,切忌但存挑剔,不妨依作鏡照;返觀自我的起心動念,別人如何?自己又如何?

  

   二

  

   挑剔,對象不是別人,對別人,應該多與體諒;挑剔自己的過失,具有檢討與改進的作用,也就是所謂修。

  

   叁

  

   修行的诠釋: 修是修養,行是行爲;修養自已的「身、語、意」行爲,就叫做修養。

  

   四

  

   如何明心見性呢? 唯有修心養性!

  

   五

  

   佛法不是用來作武器,專門刺傷他人。

  

   佛陀所說的道理與方法,是用來調整自己的缺失;務期使不好的調整成好的,使好的更爲增上。

  

   六

  

   分別心發動之時,不能一味地計較和執著,必須進一步去認識和了解;從探討及時有所發現,則可以淨化無始的業力,修養成可以明見心性的智慧之力。

  

   七

  

   「因誤會而結合,

  

   因了解而分開。」

  

   時下的男女關系是比較任性的。

  

   但是,可曾想過,誤會的是彼此的優點?抑或是缺點?

  

   尤其,結合在一起的,那一份「愛」的誘因,當心念中發起要分開之時,愛的誘因到那裏去了?

  

   如果,好好的想一想,結合時是彼此決定于愛的誘因;結合後,只爲一份強烈的自我意識,忘了還有「彼此」;憑借自我的任性與沖動,活生生地否定了愛的誘因。

  

   請問:但有自我,跟誰結合?

  

   再說:彼此真能了解,不是更好相處麼?!

  

   八

  

   一張臉,一頭發絲,以及那些掩蓋醜態的服飾;可曾想過,代表生命的時空,汝爲之消耗了多少?又回收了多少?

  

   不是麼?生活中最珍貴的精神與物質,曾經以「愛拼才會贏」的幹勁,從辛苦中掙得;然後,投注于一張臉,一頭發絲,以及那些掩蓋醜態的服飾。

  

   想想,何不淨舍于殊勝的饒益功德之上!

  

   (切記:饒益自己以外的許多人,方稱殊勝功德。)

  

   九

  

   萬裏晴空,藍天顯得冷漠;大地上,萬物少不了一些期盼。

  

   茫茫人海,充斥喜怒哀樂;心念中,人們少不了一些期盼。

  

   十

  

   天賦你我許多,卻不能表現淋漓盡致;善用智慧的人,往往比別人擁有的要多;智慧的形成,來自點點滴滴的知識與經驗;想一想,至今你搜集了多少的點點滴滴?

  

  十一

  

     榮與枯,盛與衰,全在自我的主宰。

  

  修養般若波羅蜜的人,往往抓住的盡是榮與盛;耽于放逸懈怠的人,則逃不脫枯與衰的悲慘命運!

  

   十二

  

   遊山玩水的人,對山水的態度,不是贊歎,便是毀傷,很少有人願意付出一份誠摯維護的感情。

  

   人,遊走人與事之間,往往面對人與事,不是挑剔,便是評诂,很少願意以學習的心態,好好地珍惜;尤其是所謂的「叁人行、必有我師」的謙恭,似乎應該從來與「我」無關。

  

   但是,可曾以之作爲鏡照,返觀「他我」即是「自我」

  

  之時;想想看:

  

   閣下的起心動念中,發現的又是一些什麼呢?

  

  十叁

  

   禅行者之所以能夠灑脫自在,主要的行爲表現,在于面對「是、非」之時,徹見是非的利與害,卻止于明辨,而不是參與。

  

   十四

  

   修行的人,若欲不傷害他人,同時也要保護自己;首先學著不將自己的痛苦與快樂,任性地加之于他人身上;其次是修養自己的「受、想」,遠諸色塵緣境,莫使發生情識作用,務期從自我所起的「受、想」,轉變爲道我的「非受、想」;而後,在時空中恒久的精進,以至入于覺道的「非非受、想」方稱是個真實的修行人!

  

   十五

  

   學佛之道,在追求「了生」,務期「死的解脫」;或者說,于「生」的明了,則「死」即解脫;未來之世,便不再受「衆生」的苦,自然也就不受「諸死」的苦了。

  

   十六

  

   學佛,即在學智慧,而且是突破(出離)世俗的,能夠化解問題(煩惱)的;有了智慧,纔能出離色塵緣境,化解問題,遠諸煩惱,也就是具足覺悟的能力。

  

   十七

  

   智、阇那,舉凡一切的知識與經驗。

  

   慧、般若,運作知識與經驗于現前,使其成爲力量,化解問題;結果所得,是肯定的饒益功德!

  

   十八

  

   看藍海,見碧波,共長天,卻成一色。

  

   聽旋律,耹音符,藉管弦,整合一曲。

  

   人,依憑耳目之所到,總在見聞中討生活,跳不出聲色的圈子,迷惑于自我意識的日子;有幾人?放眼廣聞,深思熟慮,那些不同的語音,不同的膚色,不同的族性,不同的人文史實,何以生起許多的分別?

  

   難道,何者是人?何者不是人?

  

   禅行者的修養,當知:

  

   理相,只是生、住、異、滅,精神的。

  

   事相,但顯成、住、壞、空,物質的。

  

   倘若,認清了:

  

   感性的,自毀傷他,無非是不舍自我。

  

   理性的、自評诂他,任也是不離自我。

  

  因此,是非之內,固執于主觀意識;是非之外,雖設客觀,又何曾突破了是非的圈子,真能做到不參與是非!

  

   十九

  

   能夠做到明辨是非,而又不參與是非的人,即使面對許多的是非,亦不至成爲是非範疇之內的人,應該是一位「學佛」的人!

  

   二○

  

   但以自我意識分別人與事,好像是自己懂得很多,其實已經陷入了奴才的行列,被人與事迷惑了;一個學佛的行者,于人與事之前,如果能夠從分別中察覺,以至誠心地返照,必然地可以增長智慧,行于菩提道上。

  

   二一

  

   嚴而不苛是教法,愛而不溺是家法,谏而不損是良友;慰而不朦真情意,堅而不頑講原則,稱得上人間處處有淨土!

  

   二二

  

   禮佛、在追求菩提。

  

   禮法、在修學般若。

  

   禮僧、在尊重知識。

  

   二叁

  

   問題發生之後,以一句「我怎麼知道」來保護自己的人,其實是表現愚癡之後的借口;就好像常說「做人真難」的人,忽略了自己的修養之不足。

  

   二四

  

   百依百順,並不代表溫柔或體貼。

  

   安貧樂道,並不表示幸福或快樂。

  

   饒益功德,全在修養中的內涵,是否肯定實際上的價值!

  

   佛法的成效,講求不傷害別人;可是,自己同樣不可以受到傷害;亦如懈怠與精進,但能突破自以爲是的情識分別;又如悲憤與進取,悉得遠離計較與執著,所謂人法皆自在,方入清淨之道。

  

   二五

  

   伴著孤獨數煩憂,無異望著良田數稼穑;從來不肯付出汗勞耕作,亦不事辛勤灌溉;到頭來,免不了仍舊孤獨,依然煩憂!

  

   二六

  

   勇于接納自己以外的人,往往是擁有最多的人;相反,但知推銷自己的人,終究是個止于代銷而不會生産的業務員。

  

   二七

  

   不要一味的計較別人說些什麼?必須確定自己正在做些什麼!否則,只是要求別人做佛菩薩,而自己長久地處于凡俗衆生之位。

  

   二八

  

   政治行爲是:

  

   有的能說不能做。

  

   有的能做不能說。

  

   有的要做也要說。

  

   宗教行爲是:

  

   不能說的要善巧說。

  

   不能做的要權宜做。

  

   但能契應于饒益功德;

  

   可以方便的說與做。

  

   二九

  

   名身、句身、文身,是經論典籍的組合方式,不能一味地在相上轉來轉去;必須深入探討谛義之所在,或者說,必須發現「法」的效益性,纔能展現出佛陀所留遺教的無上功德!

  

   叁○

  

   身口的造作,源自意識的動力,確定造作值率;意識的主控,在于心念之所起;心念的內涵,緣于八識田中,已經存放的種子成分。

  

   是故,行者之行,在維護身口意,在調適吾人之心念,在培育正行的菩提種子!

  

   叁一

  

   方、是隨方不昧。

  

   便、是便利巧用。

  

   方便不是隨便,是權宜于饒益功德之時!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法問答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