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問答

  佛法問答

  

  【佛教】

  【叁皈、五戒、菩薩】

  【禮佛、供養、忏悔】

  【因緣、因果】

  【生死、中陰與輪回、神通】

  【佛菩薩像】

  【業的認識】

  【功德回向】

  

  佛法問答 【佛教】

  

  客問:經典的結集都在佛陀涅槃之後,而印度是一個不注重曆史的國家,那麼又何以證明經典都是佛說的?

  

  師答:吾人之祖先、曆史諸事,後人並未親自見到,爲何我們會相信--佛陀所說的經典在于其實用價值,若無實用價值,對于現實人生沒有幫助,即使是佛說的也沒有用,這才是佛陀所強調的主題重點。假使懷疑經典不是佛說的,也必須要有可靠的資料以爲證明,只是那些資料仍是後人所說的,而他們也不是佛陀時代的人,其資料的可靠性也是堪疑的。

  

  客問:佛教始于印度,爲何後來佛教在印度不盛行呢?

  

  師答:因在印度主要是婆羅門教,而且根深蒂固。印度早期有十一大學派,佛陀學派是最後才興起的,在佛陀學派之前本來是婆羅門教的天下。

  

  宗教與宗教之間往往都是強調自己,排斥他人,甚至設法使他人消失,這是人爲的問題。

  

  其實,現在的印度、尼泊爾還是有人信仰佛教,七十九年我們去印度、尼泊爾朝聖時,據調查統計印度學佛的人數占百分之六點二,尼泊爾學佛的人數占百分之八點五,所以,目前在印度並不是完全沒有學佛的人,只因受了婆羅門教的影響,以致于學佛的人口比例較少罷了。

  

  

  客問:爲什麼佛教發源于印度,反而在中國發揚光大,這其中有何道理?

  

  師答:並不是發源于印度,印度就該如何,因印度傳統的宗教是婆羅門教,釋迦牟尼佛發展佛教,就好比中山先生革命的作法,在當時要不是印度王子的身份,他早就被人殺害,這可以從經典文獻紀錄上看到,很多人要害他,幾乎不願意讓他存活。

  

  爲什麼傳到中國反而發揚光大了呢?

  

  中國從東晉以後,佛教漸漸發展,到唐代是個鼎盛時期,至宋以後即開始沒落,這是受到唐武宗迫害佛教所致,曆史上叁武一宗之亂,對佛教的傷害很大。但爲什麼一直都能存在?因中國佛教屬于菩薩的教法,不屬于羅漢或其它相關的教法,它比較大衆化,什麼人都可以學,上至知識分子,下至未受過教育的,經典上提到所謂「叁根普被」,所以能夠普及各階層。

  

  反觀印度爲什麼到現在幾乎沒有什麼出家人?印度現在有幾個寺院都是中國和尚在照顧;還有極少數在觀光地區看顧、收香油錢,這些錢並不屬于他們,而是交給政府,因爲他們的名勝古迹是屬于政府的,與中國大陸一樣。又因婆羅門教的勢力非常的根深蒂固,看看現在回教與印度教之間的沖突就可明白,印度教即是婆羅門教。所以,在印度的環境佛教不容易生根,因爲傳統的信仰與勢力影響所致,很多人不太了解這種情形。就像在電視、傳播媒體上看到西藏佛教的一些表現,那其實不是佛教,而是屬于笨教的色彩,是西藏的傳統宗教。

  

  其實中國的佛教,不只是中國式的,而且剛好菩薩法有很多內容,和中國的儒家、民族性、傳統的文化都能結合而不沖突,只是近兩叁百年來佛教變質了,成了只有宗教的型態而沒有佛法。

  

  所以現在是末法,只有佛教徒,真正學佛的少。臺灣現前的確是佛教徒多,學佛行者太少;做一個佛教徒容易,只是依賴佛法,依賴佛教,希望能保佑、維護我,得到一份利益,如此而已。學佛不是這樣,是要把原來依賴的那種力量自己去修養,達到與之相同的結果,這就比較難。人都是舍難求易,喜歡簡易的事理和法門,因爲依賴的心態,所以念佛求往生的人也多。

  

  再看目前幾個佛教國家的狀況,泰、緬的佛教型態已漸漸在變化;至于日、韓、越南這些附近國家的佛教都是從中國傳進,也各有因應時代、環境變革的作法。現今的臺灣也有這種迹象,所謂的「萬佛會」,其實都沒有出家人,只是把頭發剃掉、袈裟披上,這種政治利用宗教的方式,畢竟是末法時期的一種亂象,真正一個清淨的佛教徒,或是學佛的人,他並非不關心這個國家社會或人,他只是不參與政治,不以政治的手段表達他的關懷,而是用不同的方法,尤其是以宗教的方式去關心。因爲宗教是講求從個人的內心世界去下手,政治的情形不同,必須透過各種不同的作法而完成目標,所以宗教若與政治結合,就會有變質的現象。

  

  

  客問:高王觀世音經(高王經),據佛學辭典所載:是東魏天平年間,高王時人所感得的觀音經,續高僧傳、法苑珠林分別引之,並謂爲觀世音救世經,明僧蓮池卻以此經爲僞經。

  

  後學請問老禅師,爲什麼蓮池大師以此經爲僞經呢?還是編佛學辭典的人弄錯了?真經和僞經又如何分辨呢?對此類問題我們要如何去認識?

  

  師答:佛陀入滅五百年後,對經結集的內容有了部派不同的看法--分爲上座部和大衆部。上座部都是比丘,他們認爲聲聞乘的經典都是佛親口說的,菩薩乘經典是菩薩所說,不是佛說的。大衆部是在家衆,他們認爲佛陀所說包括菩薩經典,唯早期佛陀所說是原始聲聞乘部分,爲佛親口說。大衆部認爲佛陀說法有幾種方式,有的自說,有的是因什麼而代說;像文殊菩薩經常代佛說,由佛來印可。早期佛陀說的屬于原始佛典,原始佛典也就是聲聞乘的部分,這是對經最早的分別。

  

  傳到中國之後,經有所謂珍貴的說法,是依于上座部和大衆部的爭論而形成的。中國經典到唐代玄奘大師,他探討了一些經論,覺得有問題,所以特別到印度,花十幾年的工夫做研究;可是不管怎麼樣,「經」是沒有真、僞的說法。如果說僞經、假經,通常是指那是人說的,不是佛陀時代佛說的,那不屬于經;就像和尚也沒有真假,和尚就是和尚,那有真假?如果你認爲他是出家人,他不懂得佛法,他就是假和尚嗎?不能這麼講,說事有真假,這是以人的觀點來說的。經典既然是經典,就沒有真假之分;如果是人所創造出來的,則根本不是經,也無須說是「假經」,要這麼去看。那你想高王經該如何去認定?

  

  佛學辭典的資料並不可信,我們的佛學辭典不是中國人編的,丁福保那本佛學辭典也不是丁福保編的,是日本人編的;日本人也不是在日本編的,是日本人到中國來搜集資料,親近中國善知識,把資料整理好後帶回日本編的。各位知道,日本有一部望月佛教大辭典,佛光大辭典便是依之而編的。資料比較可信的是叁藏法數、法苑珠林等。

  

  「經」一定是佛陀時代,佛自己說的,或菩薩們所說,佛印可的,都可謂之經,它沒有真、假之說,而後人所爲的也不能說是假經。好像六祖壇經,不能叫經,應該說六祖法寶或六祖言行錄。爲什麼安上「經」字?我以前常說:中國人就是這麼可愛,他一開始就錯,流傳下來,錯久了也就對了;這一點對經認識的知見,希望大家不要弄錯。

  

  經沒有真假,但是中國教界有句話--真經僞忏。爲什麼?因爲忏在中國曆史上,是皇帝依于某種因緣請善知識、高僧大德,或由善知識依于什麼因緣,將某些經典的法要編爲儀軌,這些叫「忏」。忏在中國才有,在印度本來沒有,所以,我們有這種說法--真經僞忏。僞通假,是取「假借」之意,假借經典中的要義或偈語,組合成忏,因此,僞忏不是真假之假意。凡事說真假那是世俗的說法,佛法不涉及真假--相對的分別。

  

  

  客問:佛陀所遺下的經典,原是供人研究了解,以期明心見性;寺院的早晚課誦中也有經典的誦持,但速度太快,無法明白經意,究其作用意義何在?

  

  師答:研修經典有四種方法:拜經是下下方式,此法大多是不識字者所行,其次是誦經,再提升是看(想)經,最後才是講經。早晚課誦並非修行,而是出家衆回饋施主供養的方法,早課功德是叁分之一,晚課功德叁分之二。出家人每天能將早晚兩堂課誦做好,則可以少欠,其他所作功德就屬于個人。拜經、誦經雖然不是最好的,但也有其效果。看經、講經是資料的搜集,加以消化後向人介紹自己的心得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問師父早晚課時繞佛的意義?

  

  師答:其實,早晚課的繞佛可說有、無意義均可。早晚課是出家人必做之事,像于早晚課中站久了,可以換個姿態或拜或行,此是從一開始至結束配合整堂課誦的變化,讓人不覺得一直是相同的姿態或動作,這是過去高僧大德們,費了多少腦筋與心血而完成的一套東西。所以,早晚課繞佛的真正意義是在變化調整姿勢,沒有其特別意義。

  

  然而,真正的「繞佛」有其特殊意義,它不同于早晚課誦中的繞佛,而是在看見佛像或佛塔時,順時鍾方向繞叁遍,再禮拜,這是佛教中的一種禮儀;真正談繞佛一定是繞叁圈,然後禮拜。

  

  「繞」的意思是什麼呢?通常我們都說圍繞,譬如:玩遊戲時的帶動者或主腦人物,大家一切都是跟隨著他,以他爲中心,因此「繞」有尊敬、學習的意思。

  

  

  客問:罕那衍一詞是何意?

  

  師答:摩诃衍是大法,罕那衍是小法,這只是個概念,全文應是摩诃衍那、罕那衍那,一般翻譯爲大乘、小乘,我並不反對別人怎麼翻,因爲已經成了習慣性的翻譯,只是告訴你,摩诃衍是多數人適合的法,而罕那衍則是自我、單獨的一個法,它不是普及性的。

  

  客問:爲什麼會有大乘、小乘的說法?如何區分?

  

  師答:我先要糾正「乘」這個字,這個字不能念ㄕㄥˋ,要念ㄔㄥˊ或ㄔㄥˋ,且不管是康熙字典、辭海、辭源,甚至現在的字典都找不出這個字念乘(ㄕㄥˋ),不是念乘(ㄔㄥˋ),就是念乘(ㄔㄥˊ)。爲什麼會念乘(ㄕㄥˋ)?在中國江浙地區大部份發音都是念乘(ㄕㄥ…

《佛法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