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上不要作皈依?若早上沒有作,晚上可以作嗎?
師答:燒香、禮拜乃屬供養,皈依是自己得皈依;燒了叁柱香,頂禮叁拜,這是香供養、禮供養,而于香、禮供養之間,最簡單濃縮起來的就是心供養;如果早上燒香、頂禮叁拜來不及,也可以站在佛像面前,合掌念叁遍皈依,然後再問訊即可,不一定非燒香、禮拜不可,可是皈依一定要作。皈依一天作一次就可以,不可以晚上作皈依,爲什麼呢?下午以後都是鬼神皈依,我們是人怎能皈依,所以作皈依一定要早上。
客問:我來菩提寺跟師父學大悲法,可是那時候尚未皈依師父,這有沒有關系?
師答:過去已經皈依,本身就算皈依了,我並非說有沒有在本寺作皈依,而是說有沒有皈依過叁寶。我爲什麼說要皈依叁寶才可以學呢?理由很簡單,佛法是教佛弟子,若對方不是叁寶弟子,而欲學習佛法,即變成盜法。
其實,這種要求還是爲了幫助不皈依的人,因爲既然想學佛法,又不願意成爲叁寶弟子,于理、法是說不通的;若不想做爲佛弟子,那學佛法幹什麼?佛法是教佛弟子的。
客問:以前我皈依過,但中間這段時間,並沒有每天作皈依,是否已失去皈依?
師答:不知者無罪,現在知道了就不能再錯。
客問:我們都是忠實信徒,已皈依叁寶應該不會失去人身?
師答:不一定,要如法依教方有可能。切莫以爲皈依叁寶即不墮入叁惡道,不如法、不依教都有可能墮入;如果善事陰德做的多,福報大,沒有回向給一切衆生,則可能到天道享福。所以想要保住人身,應將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,分散給別人,不要自己保有,如此到天道的機會就會減少了。
客問:每天早上皈依叁寶時,心中應如何觀想?僧是自己的皈依師父嗎?
師答:心裏一定要想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,以及釋迦牟尼佛所建立起來的僧伽。僧,不一定是皈依師父,而是所有的出家人,因爲「僧」是指凡依釋迦牟尼佛建立起的製度而出家的比丘,他們顯現的即是僧寶相。以皈依來說是皈依叁寶,不是皈依某個人,因爲皈是皈投,依是依止,皈依僧寶,所有的僧伽都是師,可是不一定每位師父都在你身邊,離你很近;所以我們通常說,你的依止師是那一位,這是什麼意思呢?就指你經常親近的那位師父,也就是你的依止師,而皈依是皈依叁寶,是以釋迦牟尼佛爲佛寶,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爲法寶,依釋迦牟尼佛所建立起的僧團製度,而顯僧相的爲僧寶。
客問:想深入佛法是不是一定要皈依叁寶?
師答:如果只是想研究佛學,當成一種學術研究,那不必皈依。如果是想依佛法來修養自己,就像入學先要注冊一樣,想接受老師的教誨,就必須皈依了。
客問:常于公寓的郵筒中,抽取他人的廣告海報,及路邊放置書報、雜志或衣服,未經物主同意而取者或擅取回家,是否犯盜戒?
師答:公寓裏每戶都有放郵件的信箱,別人的廣告海報還是不要動,如果這份廣告,你的郵筒沒有放,那你又想看,就現場看一看,再放回去,不要拿走,這麼做比較好,因爲那是給那個郵筒的主人的。
目前在臺灣有很多地方,設有箱子,供人把舊衣服放進去,像這種衣服你最好不要去拿,那有專門的機構回收,經過整理,然後轉贈給貧窮需要的人,屬于這種的你千萬不要拿。如果是店鋪、走廊,或者是公共場所,擺有架子,放有書、雜志......等,本來就是讓人家拿去看的,那沒有關系;我們還是要分辨一下,什麼是可以做的。
客問:請問喝酒對一個有修養的人來說,是不是不會起分別?
師答:所謂有修養,就是有這方面的知識經驗。一個有修養的人,他對酒所起的分別是將它當成藥拿來治病!並不是說有修養的人喝了酒,其分別就不同。其實,喝酒在戒律上屬遮戒,爲什麼?因爲喝了酒,會使自己的智慧被遮住了,結果因醉酒而控製不了自己,造作許多錯誤行爲。因此,並不是說有修養、有智慧的人就可以喝酒,而是在必要時,可以拿來當藥治療病痛。
客問:墮胎是否爲殺生?
師答:依十二因緣論(即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......),要到識神進入母體才有生命,故在識神未進入之前,不可謂殺生。例如:當孕婦會嘔吐時,可說識神已進入。若是自然流産或是意外流産,皆不可謂是殺生。
客問:受五戒,初一、十五可要誦戒?
師答:受五戒毋須布薩,因爲至多五句,怎麼誦呢?必然是繁雜而不易記憶的,才需一再複習。如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,經中說「月半」即十五誦,初一不是月半。
客問:如果已受叁皈五戒,破戒了怎麼補救?
師答:戒不能說破不破,只能講違反了戒,戒是不能補的,因爲它不是網,也不是陶瓷做的碗,只能說重受。你這問題的重點在于--戒應先去學習,自覺能做得到,可以求受五戒,而後才能守。否則一個從事屠宰業的人,他怎麼受不殺生戒?
如果違反了戒,自覺做不到,就到佛前忏悔、舍戒,如果自認還能持守,那麼還可去重受。五戒裏若只能做得到一個戒,也可以只受一條,其他做不到的先慢慢學,以後看自己的能力,再求受戒。
客問:受過菩薩戒的在家居士,如果是做生意買賣,要如何做到不犯戒?
師答:受菩薩戒是個人修養的提升,所謂的菩薩戒是受五戒的菩薩戒,還是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,這差別很大;如果只是五戒的菩薩戒,就沒有太嚴的規定;如果受了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,依梵網經來受戒的話,一個月要八天時間持八關齋戒,像出家人一樣過日子,如果只受五戒的話,只要在五戒限製之下都不成問題。
至于談到做生意,可能有關殺生的問題;或做買賣難免成本不是很高,利潤卻很高,是不是有欺騙行爲?或東西品質並不是真正這麼好,可是並不是自己做的,廠商本是如此,廣告也這麼說,該怎麼辦?諸如此類,有許多顧慮。
再說現實的生活中,不能因爲學佛,就都否定它;要從多方面去解釋問題,比較複雜,只能說,如從未開始做而現在涉及到殺生,當然要盡量避免,如已做了很久且關系到殺生,而自己又受了戒,就不要再做殺生的行爲。倒有一個建議,也是一點取巧的方式,如自己受了戒,本身就不要參與,總之家裏其他的人也在做嘛!他們沒有受過戒,但並不是鼓勵他們去做,因爲已經做了那麼久了,總不能因爲你現在學佛,就要一下子改變,沒那麼容易。若是其他一些買賣上、利潤上的問題,及一些言語上的問題,則不要忘了做生意是將本求利,如果不想賺錢,開始就不要做,這是個必然的現實問題。
客問:受菩薩戒或是五戒後,要向皈依師父謝戒,是何意義?
師答:因爲皈依師父的幫助與允許,方得受戒,因之才能得戒,故受戒回來後應要謝戒。受戒必須要做得到受持,受而不能持,反而會更加苦惱。
客問:在家居士受菩薩戒後,應如何把握菩薩戒的戒行?
師答:這問題應該受戒時,由傳授菩薩戒的師父講解。我平常不太喜歡講戒律的問題,因我講菩薩戒,必須在座的都受過菩薩戒,我才能講菩薩戒。而且菩薩戒分兩個階段,第一階段是叁皈五戒,第二階段爲增上戒,即梵網經中所說。例如講叁皈五戒,必須大家都受過叁皈五戒,也就是只能高不能低,如講叁皈五戒,受過菩薩戒法的也可以聽;講菩薩戒法時,受叁皈五戒的就不能聽,如根本未受叁皈依,更不能聽,所以我平常不隨便講戒,因根據律部有太多的要求。
例如,跟出家弟子講戒,跟比丘講,比丘尼就不能聽;跟比丘尼講,沙彌尼就不能聽;同樣,跟比丘講,沙彌也不准聽;因爲戒是你現在授什麼,就講什麼,是要你守本分,否則,就是說「過人法」,佛陀特別強調不可以說過人法。
除了戒律外,比如要跟大家講修行辦道的事,因先從人的立場談起,所謂從人乘思想談起,使你突破人而能超越凡俗,如果已入菩薩道,則應說菩薩法,令你認識菩薩行者應具的修養;否則,都是說過人法,因此,開口說法,一不小心,就會造成違法,甚至謗佛謗法,那是要下拔舌地獄的,什麼是拔舌地獄?就是死了以後,入地獄中,把舌頭拉得長長的,以代替耕田的犁。
客問:八關齋戒和過午不食的意義何在?學佛的人應如何去做?
師答:八關齋戒法是受菩薩戒同時要受的齋戒法,而這菩薩戒法是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,不是叁皈五戒的菩薩戒法。按照八關齋戒法,每月要過八天與出家人一樣的生活,但不一定要連續,因現前是工商業時代,不可能有連續八天的假期。八關齋戒法裏並不談過午不食,其實佛教的律部中也沒有這個名詞,只有日中一食或非時食這兩個名詞。日中一食是正中午吃一頓;非時食是不應該吃的時候去吃。晨午兩頓是正當的飲食,午後之食則是不正當的飲食,這些才是律部裏的要求。
戒律中也未要求出家要日中一食,只有修頭陀行,也就是修苦行的人才日中一食。中國寺院因出家人要工作,所以早晨也吃;晨午兩餐對出家人而言是受供養,但以平常在家人來講並沒有規定,除非受了八關齋戒。一個修行辦道的人,究竟要怎樣飲食比較好?我的看法是出家若配合環境于晨午兩餐接受供養,而做到不非時食就很理想。在家則不同,不能以飲食爲要求成爲辦道的方式,不吃飯不是修行。如果以健康之道來說,早上要吃好,中午要吃飽,晚上要吃少,才是維護之道。如以學佛的經驗說,晚上最好不吃。一個喜歡打坐的人晚上吃得太多,打坐不衛生,因晚上氣血弱,吃得太飽,除了要負擔腸胃消化的運動量外,我們還要用功,這樣對身體不…
《佛法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