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行法要
白雲老禅師
目錄
緣起
觀行法義
觀行旨趣
觀散亂之要
觀波羅蜜法
觀真如之要
觀空義之要
觀般若大行
緣起
修行法要出版之後,于同道行者的回響中,期盼能對觀行的資訊,有更多助益修行的提供;基于佛典繁多,此法要即是應世的心得報告。
資訊的依典,源自南傳佛典,以及中國的龍藏、頻伽藏、積砂藏、續藏和日本的大正藏等;除了分別罕那衍與摩诃衍中相關資訊,更涉及古德尊宿和筆者許多的行修心得。
觀行法義
觀,內視,作深入的認識。
行,以身、受、心、法四念的住相,做爲入處的修正行爲。
常說禅觀的修行之道,其實就是觀行解脫之門;所謂內視工夫,必須四禅定已經有了基礎,方能藉四無色定的軌則,逐步修持;也就是在世間的現實生活中,深入的認識自我,探討情識變化,于任何時的起心動念,覺知煩惱的境相;不因所知的諸法,而輕忽了而形成障道因緣。因此才有四念處的法住之說:
一、身念處──觀身不淨。
是法,爲太過愛著色身,不在意法身的行者,提示告誡。
二、受念處──觀受是苦。
是法,針對五欲八風的癡迷者,告示不可認苦爲樂。
叁、心念處──觀心無常。
是法,爲耽著色塵緣境,使五蘊遷流變化而不能清淨者說。
四、法念處──觀法無我。
是法,因知見偏離,畏諸煩惱,強力于菩提的求得者說。
大念住經中提示觀行之要,謂:
于身,觀身而住;精勤,正知,正念,除世貪憂。
于受,觀受而住;精勤,正知,正念,除世貪憂。
于心,觀心而住;精勤,正知,正念,除世貪憂。
于法,觀法而住;精勤,正知,正念,除世貪憂。
觀行旨趣
一、觀身
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元素組成色身,是一具物質結構的本體。
心、肺、肝、胃、胰、腎、腸等內髒,是關系生命活動的組織。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器官,是思想的資訊搜集站。
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蘊,是心識變化而産生作用的樞機。
爲甚麼要觀身呢?
因爲人、執著我身,追求欲望的滿足,以致有著太多的憂悲苦惱。
因爲人、是隨業而來,容易受色塵緣境的影響,以致沈淪于癡迷惑亂。
尤其業習力強,即使過去世、不定何時,也曾種下道的種子;但欲貪太強,往往抵擋不了外力的誘惑,只有無可避免的隨業流轉,甚至隨業再造更多的業。
(注:道的種子,亦能遇緣而發。)
因何觀身不淨?
人之我,太過貪著色身。如:
眼見色塵,惑于色塵。
耳聞聲塵,惑于聲塵。
鼻嗅香塵,惑于香塵。
舌辨味塵,惑于味塵。
身感觸塵,惑于觸塵。
惑緣根識作用,迷則無明生,貪欲起。
業力相應而發,于是煩身惱心。
觀身的旨趣,並不強調我「身」一定不淨,而發起厭惡之心;畢竟身是本體,猶如建物的基礎,基礎愈堅固,起造「房舍」就愈穩當,也就是所謂的效用功能的發揮。
身是「我」的本體,眼、耳、鼻、舌等是房舍的門窗;如果,強化本體,一味的計著,背離了效用功能,必然本末顛倒,搞錯了方向。
因此,觀身不淨,目的在功能效用的發揮;不可忘了門窗的功能效用,同時具足了「正負」兩方面,也就是「有業、有道」的不同;倘若「體、用」不明,則有違所觀的旨趣,如四念住經中說:
爲淨衆生,爲度愁歎,爲滅苦憂,爲得真谛,爲證涅槃,即身念處住。
應如何觀身呢?
一者觀出入息,即是深察呼吸,覺知一息出入,關系生死;身行不定,放任逸樂,必生懈怠;當知常住不亂,精勤定法,可以除去世間貪憂。
二者觀四威儀,即是行住坐臥,覺知不逾矩,以戒爲師,行止適度,身相自然莊嚴。
叁者觀身不淨,色身九穴八萬四千毛孔,在在汙穢塵垢,或病膿爛,或疾腐臭,終了一堆白骨;但衆生迷惑,欲身染色好相,故爲計著貪欲者,應作如是不淨觀行。
四者觀世間苦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,是人生旅程中,于生命與生活息息相關之事;然苦受之因,無非貪欲爲本,不計著,念念人命在呼吸間,無常迅速。
二、觀受
受是領納,爲外緣起動分別之心,因而生起計著,即所謂識心現象。
譬如處身冰天雪地,即感受寒冷。
複如財色名位當前,即起貪欲之念。
如是識心現象,兼具正面和負面,或者說有感性與理性作用的不同。
爲甚麼要觀受呢?
人,總是免不了以自我分別色塵緣境,憑借直覺發起感受作用,也就是世所說的自以爲是;因此,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」的「智慧」思路,反而在有意無意中被輕忽了,以致令使情緒,愈來愈頑固不化。
修行的人,當知「受」是「業與道」的誘因,運用的好,逆境可以使人奮發圖強,順境可以警策懈怠放逸;若不然,免不了五欲八風,盡皆變成障道因緣;鎮日裏,隨業忙碌,煩身惱心,像瘧疾患者,如處寒熱地獄!
所以,請切記,受是業與道的誘因,知當下?!
應如何觀受是苦呢?
一者觀名位虛浮:達官顯貴,看似趾高氣揚,氣勢淩人,難免引人稱羨;可知那上臺風光,下臺淒涼的情境?有道是:池幹凅,魚斃命,朝代遷流變化;河東流,水西竄,全在時節因緣。虛妄不實,浮光掠影,到頭來,無非空空如也!
二者觀利樂無常:榮華富貴,過眼煙雲,物欲享樂,爲時暫短;即使金山銀山,揮霍之余,真能擁有的是什麼?說不定,意外災禍降臨,免不了倒求人援手?!
叁者觀衆色雕褪:人不免生、老、病、死,物不免雕謝毀滅,麗消彩褪,泥塵掩埋;故衆色生滅,成住壞空,終究無可享可賞之物;原本衆色歸物相,瞬息萬變,好欲之情,迷惑于暫時片刻,能不棄之舍之,一切隨緣罷了?!
四者觀美食殘羹:色香味,雜物烹調,主食腥膻屍身,美好何處?蔬果充饑,清淡余味無窮;有所謂食療餓病,營養才是健康之道,若能深解菜根之香,即能少疾少惱,當知病從口入的教誡!
五者觀睡眠養息:睡眠,是消滅疲勞的良方。養息,是培育思考的鎮靜劑。貪著睡眠,全身神經系統逐漸失去動力;時間久了,會趨向遲緩,甚至變成老人癡呆症。養息,是修行者藉靜坐而調理身心的絕妙方法;尊宿們一生中,多以靜坐替代睡眠,即使身心非常疲累,亦不過暫作「獅子臥」。
叁、觀心
心爲主宰。
心是意識行爲的指揮官,從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的變化,以及所顯現出的作用,都是心所生起的法。
心經說: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受想行識,亦複如是。
經中的「即是」和「不異」,于法義,有其因果關系與因緣法則;于觀行,則在于所知法義的深入,突顯「心」的可塑性。無論如何,究竟在五蘊的修養,也就是所謂的修心養性功夫。
不過,心于觀行之前,得先明了五蘊的變化和作用,于理的流程,于法的掌握,是不可或缺的前置作業。
色蘊的發起,緣自根塵的接觸,而生色塵之相;待意根的加入,而有法塵的形成;然後色與法聚,色與心相應,色蘊方始發動。
色蘊發動,隨即引生感受,如是思想興起,想蘊自然産生力用,包含了業力或道力;曆經思想以後,或多或少,或正面或負面,行爲(心的)必然有肯定或不一定的認識,也可以說是某種了別的現象或結果。
應如何觀心無常呢?
一者觀心貪欲:世間的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以及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等五欲八風,是生命旅程中必然經曆的,于凡于聖,都是如此;唯凡俗者欲重,賢聖者較輕,即所謂有貪欲無厭足,如火熾盛,與適可而止,維護色身的不同。是故,當律己以爲戒。
二者觀心瞋恚:忿憤怒恨,往往發生在人與事不順意的時刻;此時刻,瞋恚情識,處于無明迷惑,以至混亂而不自在;因此,修觀行于當下,首先莫許情緒失控,應藉禅定的修養發揮不亂的力用,自然心平氣和。同時,若力用堅強,不僅不會造成人我的傷害,更能于時節因緣的際遇中,反而獲得其中有道的饒益性!
叁者觀心癡迷:頑劣迷惘,爲色塵緣境所左右;遲滯畏縮,少了自信信他而建立起些許的信心。因此,癡迷的情識作用,往往不只是造成所知的障礙,很容易使得身心煩惱不已,最明顯的現象,就是強烈的自我主觀意識;是以,學佛行人,當廣納知識,彙成智慧,是觀行覺悟的明見之道!
四者觀心疑慢:疑是不信,慢是驕矜;于人與事,自恃優越,往往貶他褒己。因此,多過疑慢的人,最容易爲心念中潛在的疑慢情識,排他揚己;結果,一生中失去的最多,得到的最少。尤其是唯我獨尊的心態,結果不過是孤芳自賞,井底之蛙而已;因此,觀之「真」,行于「謙」,便成了學佛者的不二法門!
五者觀心偏邪:偏是不正,邪是惡作;具有偏邪心念的人,往往以自我爲重心,不在意因果感報,少了天地良心,玩忽倫理道德;可以說,是個爲達到自利的目的,而不擇任何手段的人。因此,古德尊宿,提示正念善行,自利利他的訓誡,無非是開導學佛行人;欲坦然于菩提大道,正念善行是殊勝的觀行著手處,也是求得解脫生死輪回的法門!
(注:正念善行,當依教如法。)
四、觀法
法稱達磨,具理事之義。
法,通過一切語言文字,而說一切理與事的方法,論及自體任持和軌生物解:
自體任持之意,言事物的本體,雖有千差萬別,但各自保有其本質不變,尤其是形成自體的種性;因此,事物的變化現象,悉皆保任其性質的發展,猶如基因的成份和效用,可以說是堅持一定的程度,難以改變。
軌生物解之意,言理說…
《觀行法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