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行法要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識「業、道」的作爲,于「法」的運用。因此,觀空之道,先要明了「空」的差別義:

   物質的現象──是成、住、壞、空,指有相,關系垢淨和增減的差異,稱之爲色我。

   精神的現象──是生、住、異、滅,指法相,涉及業道和虛實的不同,稱之爲法我。

   真如究竟性──物質與精神現象,仍不免遷流變化,也就是有限的時空拘束;于真如法義的突顯,止息觀行于流程後的清淨,至「涅槃寂靜」的「究竟解脫」,仍有相當距離。

   如何觀空性呢?

   空性,于梵語中作「舜若多」,意謂:突破我法之見,顯真如實體之性。譬如虛空,示現風雲雨電,日月星辰諸相,于虛空本體而言,實無諸相;諸相之所現,源于不同的因緣而聚散。其法義有:

   一者,人的煩惱與菩提,源于如來藏中,過去所作的業或道的種子,際遇外緣而出現于不同的時空裏;但是,依如來藏的本體性,卻是清淨寂靜如虛空一般。

   二者,人的五蘊作用,色蘊之所起,源于因緣法則與因果關系而生法,以致牽動情識而感受,而興發思想,而産生行爲,而有明顯分別的結果,這便是五蘊起變化,生作用的流程;但是,人的五蘊若少了內因外緣,便不會起變化,生作用,如般若心經中說五蘊,關系「不異、即是」于「色法」的義谛,五蘊的本體性,原是清淨寂靜的,就像是虛空一樣。

   應如何觀空性呢?

   世出世間法,總不外「體、用、相、境」四大關系前提,行者若欲突破「業的煩惱」和展現「道的菩提」,也就是于世間的出離,入達佛法中果證的完成,全在依教如法,信受奉行而精勤的熏習;唯熏習之要,必須把握重點,遵循軌則,故說觀空性,當慎審于體,于用、于相、于境的要領之中,方能得見空性的真實面目。

   一者觀體空:體、即是本體,或言本質,也就是世說的根本;譬如業體,有善、惡、無記叁類;又如道體,有戒、定、慧叁類。無論如何?業或道,其中悉皆因爲有我,而「我」的體性,于物質(色身)的不外地水火風四大種性所組成,于精神(法身)的總歸五蘊變化和作用。因此,物質的,四大聚散,具備了成住壞空的軌則,精神的,五蘊生滅,具備了生住異滅的現象;故而,軌則也好,現象也罷,于體性的究竟,自始至終,若能掌控過程,是則即能發現「體性」本來清淨,所謂色身法身,不過緣起于「我」的問題。由是,宛如虛空所顯諸相,全因「我」的分別,而有計較與執著;如果,于我法二執的過程中作深入認識,觀其行爲分別;必然,體空來自現在和過去的造作,若識此理,即知是「我」在作崇!

   二者觀用空:用、即是作用,兼具利與害的差異性。作用的生起,緣自五蘊與色法相應而起變化,也就是「我」與色塵緣境打交道;因此,心念之所起,五蘊變化而顯現各種分別作用。既知如此,自然很容易明了,爲甚麼說「戒」的嚴持,是處身于有犯的時刻,而能做到不犯的地步,方稱戒清淨持!又「定」的修養,是面對人與事的問題發生時,能做到將亂而不亂的境界,才算是定的工夫!又「慧」的殊勝,是于一切色塵緣境的誘惑,能做到化業力而成道力,轉煩惱而成菩提的饒益性,始謂之慧力殊勝!總括的說,觀用空,當具備心戒清淨,禅定工夫,慧力殊勝的修養;必然,任何作用的傷害,也能轉化成利樂!

   叁者觀相空:相、即是色法聚,也是五蘊之所以會生變化的誘因。經中說:「是諸法空相」。論中更肯定的說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。可見「法」,含蓋了一切于語言和文字,所表現出事物的道理,或以道理論說事物者。因此,經中有句謂,「一切諸法,具質礙者是色法」,又說「具緣慮作用者是心法」。無論如何,色法起,緣慮作用;心法起,色心相應。二者如水之與波,水本無波,風動揚波;于風之動,是因、是緣、是自然性,總不離于相;相內相外,則歸究于心與色的互動關系。由此可見,觀相空,絕不是一種否定方式,而是行者于色法成爲心法的誘因之時,于相所興發的事實,作「法相」的觀行,但仍不舍五蘊的作用,必須于想與行之間,藉止觀(千佛山的)方法,觀照「非心非色」而展現出「非想」的多元意境;然後察覺不同意境的非想,作精密的篩減,直到「法相」于當前獲得「無損傷」,撷取絕對饒益性的菩提道果,也就是「淨解脫」的效用!

   四者觀境空:境,即是心所攀緣而顯的意念。阿毗達摩經中說:「事等心異,義非真實」,一切諸法,由相轉境,事物平等,心識分別;故所執所計,發生境界,無有真實的究竟意義,止于情識作用而已。經中說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由此可見,色心相應,舉凡所生起的法,無非是心所攀緣,而引發自我的一種情識作用;倘若深解此理,如是種種自我意識,所生起的種種境界,原來只是像夢幻,像泡影,像露像電一樣,剎那生滅;實在是執無所執,計無所計,又何必陷身于強烈的分別意識之中!

  

  觀般若大行

   觀、在察覺事與理的真谛。

   行、在返照現實中的自我。

   般若、在主宰察覺的偏邪,返照自我的成敗。

   般若、是學佛行人,必須精勤于道不可或少的修養;因爲,它是了生脫死的主宰者。

   般若的修養最勝境界,是無上的、無等的、無有能勝的,明妙圓融的;可以達到滿覺,可以究竟解脫,圓寂極靜的究竟涅槃境地。

   如何作般若觀行?

   般若觀行,約開五門:

   一者法眷般若──涵蓋了戒、定、慧的勝法知見,勝解脫行,是觀照諸法之慧性。

   二者實相般若──明見理體,遠諸虛妄之相,于現實生活中維護饒益性。

   叁者觀照般若──業中顯道,突破無明迷惑,于關系問題而發生煩惱時,于中發現菩提,化解煩惱。

   四者境界般若──舉凡世出世間的色塵法緣,于任何時間與空間,使得五蘊生起變化,因而産生作用;包括業或道的,也就是正面或負面的、業我意識或道我意識的作用。

   五者清淨般若──曆經上述四種般若的觀行,深體于事或理的流程,終究覺知「法如舟航」,是修行者離苦得樂的一些方法;待到諸苦出離,也就是諸業滅盡,道法寂然,已經圓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之時。

   譬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所說:

   如法喻者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

  

《觀行法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易知篇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