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行法要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识「业、道」的作为,于「法」的运用。因此,观空之道,先要明了「空」的差别义:

   物质的现象──是成、住、坏、空,指有相,关系垢净和增减的差异,称之为色我。

   精神的现象──是生、住、异、灭,指法相,涉及业道和虚实的不同,称之为法我。

   真如究竟性──物质与精神现象,仍不免迁流变化,也就是有限的时空拘束;于真如法义的突显,止息观行于流程后的清净,至「涅槃寂静」的「究竟解脱」,仍有相当距离。

   如何观空性呢?

   空性,于梵语中作「舜若多」,意谓:突破我法之见,显真如实体之性。譬如虚空,示现风云雨电,日月星辰诸相,于虚空本体而言,实无诸相;诸相之所现,源于不同的因缘而聚散。其法义有:

   一者,人的烦恼与菩提,源于如来藏中,过去所作的业或道的种子,际遇外缘而出现于不同的时空里;但是,依如来藏的本体性,却是清净寂静如虚空一般。

   二者,人的五蕴作用,色蕴之所起,源于因缘法则与因果关系而生法,以致牵动情识而感受,而兴发思想,而产生行为,而有明显分别的结果,这便是五蕴起变化,生作用的流程;但是,人的五蕴若少了内因外缘,便不会起变化,生作用,如般若心经中说五蕴,关系「不异、即是」于「色法」的义谛,五蕴的本体性,原是清净寂静的,就像是虚空一样。

   应如何观空性呢?

   世出世间法,总不外「体、用、相、境」四大关系前提,行者若欲突破「业的烦恼」和展现「道的菩提」,也就是于世间的出离,入达佛法中果证的完成,全在依教如法,信受奉行而精勤的熏习;唯熏习之要,必须把握重点,遵循轨则,故说观空性,当慎审于体,于用、于相、于境的要领之中,方能得见空性的真实面目。

   一者观体空:体、即是本体,或言本质,也就是世说的根本;譬如业体,有善、恶、无记三类;又如道体,有戒、定、慧三类。无论如何?业或道,其中悉皆因为有我,而「我」的体性,于物质(色身)的不外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所组成,于精神(法身)的总归五蕴变化和作用。因此,物质的,四大聚散,具备了成住坏空的轨则,精神的,五蕴生灭,具备了生住异灭的现象;故而,轨则也好,现象也罢,于体性的究竟,自始至终,若能掌控过程,是则即能发现「体性」本来清净,所谓色身法身,不过缘起于「我」的问题。由是,宛如虚空所显诸相,全因「我」的分别,而有计较与执着;如果,于我法二执的过程中作深入认识,观其行为分别;必然,体空来自现在和过去的造作,若识此理,即知是「我」在作崇!

   二者观用空:用、即是作用,兼具利与害的差异性。作用的生起,缘自五蕴与色法相应而起变化,也就是「我」与色尘缘境打交道;因此,心念之所起,五蕴变化而显现各种分别作用。既知如此,自然很容易明了,为甚么说「戒」的严持,是处身于有犯的时刻,而能做到不犯的地步,方称戒清净持!又「定」的修养,是面对人与事的问题发生时,能做到将乱而不乱的境界,才算是定的工夫!又「慧」的殊胜,是于一切色尘缘境的诱惑,能做到化业力而成道力,转烦恼而成菩提的饶益性,始谓之慧力殊胜!总括的说,观用空,当具备心戒清净,禅定工夫,慧力殊胜的修养;必然,任何作用的伤害,也能转化成利乐!

   三者观相空:相、即是色法聚,也是五蕴之所以会生变化的诱因。经中说:「是诸法空相」。论中更肯定的说: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。可见「法」,含盖了一切于语言和文字,所表现出事物的道理,或以道理论说事物者。因此,经中有句谓,「一切诸法,具质碍者是色法」,又说「具缘虑作用者是心法」。无论如何,色法起,缘虑作用;心法起,色心相应。二者如水之与波,水本无波,风动扬波;于风之动,是因、是缘、是自然性,总不离于相;相内相外,则归究于心与色的互动关系。由此可见,观相空,绝不是一种否定方式,而是行者于色法成为心法的诱因之时,于相所兴发的事实,作「法相」的观行,但仍不舍五蕴的作用,必须于想与行之间,藉止观(千佛山的)方法,观照「非心非色」而展现出「非想」的多元意境;然后察觉不同意境的非想,作精密的筛减,直到「法相」于当前获得「无损伤」,撷取绝对饶益性的菩提道果,也就是「净解脱」的效用!

   四者观境空:境,即是心所攀缘而显的意念。阿毗达摩经中说:「事等心异,义非真实」,一切诸法,由相转境,事物平等,心识分别;故所执所计,发生境界,无有真实的究竟意义,止于情识作用而已。经中说: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。由此可见,色心相应,举凡所生起的法,无非是心所攀缘,而引发自我的一种情识作用;倘若深解此理,如是种种自我意识,所生起的种种境界,原来只是像梦幻,像泡影,像露像电一样,剎那生灭;实在是执无所执,计无所计,又何必陷身于强烈的分别意识之中!

  

  观般若大行

   观、在察觉事与理的真谛。

   行、在返照现实中的自我。

   般若、在主宰察觉的偏邪,返照自我的成败。

   般若、是学佛行人,必须精勤于道不可或少的修养;因为,它是了生脱死的主宰者。

   般若的修养最胜境界,是无上的、无等的、无有能胜的,明妙圆融的;可以达到满觉,可以究竟解脱,圆寂极静的究竟涅槃境地。

   如何作般若观行?

   般若观行,约开五门:

   一者法眷般若──涵盖了戒、定、慧的胜法知见,胜解脱行,是观照诸法之慧性。

   二者实相般若──明见理体,远诸虚妄之相,于现实生活中维护饶益性。

   三者观照般若──业中显道,突破无明迷惑,于关系问题而发生烦恼时,于中发现菩提,化解烦恼。

   四者境界般若──举凡世出世间的色尘法缘,于任何时间与空间,使得五蕴生起变化,因而产生作用;包括业或道的,也就是正面或负面的、业我意识或道我意识的作用。

   五者清净般若──历经上述四种般若的观行,深体于事或理的流程,终究觉知「法如舟航」,是修行者离苦得乐的一些方法;待到诸苦出离,也就是诸业灭尽,道法寂然,已经圆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之时。

   譬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所说:

   如法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

  

《观行法要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易知篇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