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易知篇

  易知篇

  白云老禅师著作

  觉的层次

  菩提、觉义。

  佛陀、圆觉义。

  声闻的觉,有三向一果的层次。

  菩提萨埵,有十地位的层次。

  可见,觉悟之道,所觉之境,有高低,有深浅,是有分别,有层次的;也可以说,觉的层次,依所觉之境,有不同的程度。

  大乘起信论中说四种觉,谓:

  一、本觉-就是说众生本具觉悟的能力,若罪「业」遮障,则所具能力,遇缘随时可以展现;亦如论中说,一切众生,自性清净,心源离于妄想,于念寂静观照,则等虚空,无所不能包容,横遍十方;故说法界一相,即是如来平等法身。

  二、相似觉-圆教说信心、念心、精进心、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护法心、回向心、戒心、愿心等十信位,由始觉之功,见思粗惑,即已断竟,唯余无明细惑未断,所觉之境,未臻本觉,但得名相似故;亦如佛邻位,乃菩萨八地以上之境,并非已入佛陀圆觉之位。

  三、随分觉-圆教中说发心、治地、修行、生贵、方便、具足、正心、不退、童真、法王子、灌顶等十住,以及欢喜、饶益、无瞋恨、无尽、离痴乱、善现、无着、尊重、善法、真实等十行,加之、以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、不坏、等一切佛、至一切处、无尽功德藏、随顺平等善根、随顺等观一切众生、真如相、无缚解脱、法界无量等十回向,分别破除无明之惑,入于十地不同等觉之位;也可以说,是成就之真本觉也!

  四、究竟觉-圆教中之极果,于无明惑尽断,本觉之体全彰;明心见性,本心本性,究竟清净,是妙觉佛陀之位。

  应病与药

  众生有病,佛法有药;药到病除,必须应病与药,方始步入真如无碍之境。

  涅槃经中提示病与药的情形是这样的:

  1.贪病──贪是贪爱之心,对一切顺情之境,着欲无厌,是为贪病;其病当以不净之观为药而对治之,令其观于自他之身一一不净,何所可贪?此观若成,此病即去,而心寂静矣。

  2.瞋病──瞋是瞋恚之心,对一切违情之境,热恼于怀,是为瞋病;其病当以慈心之观为药而对治之,令其观于一切众生,皆吾眷属,应与其药,何所可瞋?此观若成,此病即去,而心清凉矣。

  3.痴病──痴是迷惑之心,于一切事理无所明了,颠倒妄想,是为痴病;其病当以因缘之观为药而对治之,令其知生死轮转,因果相续,循环无际,何得而离?此观若成,此病即去,而心明了矣。

  (注:自无明以至老死,是十二因缘法)。

  游观四门

  佛本行集经中说:

  尔时虚空,有一天子,名曰作瓶,见悉达多太子在于宫内,恐其着五欲乐。乃言:我当为彼作厌离之想,即以威神感动,令其宫内所作音乐,皆为不顺五欲之事,唯传涅槃微妙之声,欲令厌离世间,心生觉悟。太子闻是声已,遂发出游之心,即向迦毗罗城四门游观。

  东门见老人:时太子,欲向园林游观,净饭王闻之,于是敕令街巷,洒扫严净;其有老病死亡之人,悉令驱逐,勿使太子见之,心有所厌。及至太子出东门,作瓶天子以神通力,化作老人,伛偻低头,倚杖呻吟,曲脊傍行;太子见已,为驭者言:我今此身,亦当老耶?若有如此老弊之相,何暇向彼园林游戏,宜速还宫,我当思惟,作何方便,得免斯苦。

  南门见病人:时太子又欲向彼园林游观,净饭王闻之,于是敕令街巷,洒扫严净;或有老病死亡之人,悉令驱逐,勿使太子见之,复生厌离之心。及至太子出南门,作瓶天子以神通力,化作一病患人,身体羸瘦,喘气微弱,命在须臾,不能起举;太子见已,为驭者言:若我此身,病亦不免,何暇向彼园林游戏,宜速还宫,我当思惟,作何方便,得免斯苦。

  西门见死人:时太子又欲向园林游观,净饭王闻之,于是敕令严净街道,复振铎言:莫令更有老病死亡之人,使太子见之,生于厌离。及至太子出西门,作瓶天子以神通力,化作一死尸,卧在床上,众人举行,有诸亲属,围绕哭泣;太子见已,心怀惨恻,为驭者言:若我此身,同有死法,何暇向彼园林游戏,宜速还宫,我当思惟,作何方便,得免斯苦。

  北门见沙门:时太子又欲向彼园林游观,净饭王闻之,于是敕令严净街道,复振铎言:莫使更有老病死亡之人,令太子见,生厌离心。及至太子出北门作瓶天子以神通力,化作沙门,着僧伽黎,执锡擎钵,威仪整肃,行步安详;太子见已,心生爱乐,问言:尊者,汝是何人?沙门答言:我名出家之人,世间诸行,尽是无常;我今舍家,求无上道,故名出家。太子为言:此业大善。于是还宫,白净饭王曰:世间一切众生皆有别离,我今志愿出家,乐求涅槃。

  无我之识

  无,是从有而显,不是没有;是有的突破,或者说不一定的现象。

  我,常一之体,主宰而生起作用者,如形骸色身,思虑之心,从无始以来,集业而成;其中有善有恶,有情识变动,或感性、或理智、或道、或魔,以至正偏愚邪等,无一不是「我」的展现。

  但是,楞伽经提示说:

  人法之中本无有我,凡夫不了,于无我中计我极盛;所谓我身、我名、我衣物、我田宅、我行、我住,坐卧言语,不离于我;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,因此颠倒,掀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。

  佛陀昭示「无我」分为两种型态:

  1.人无我──总揽五蕴实法而成假名之人,凡夫不了,复于假名之中妄执为我;若了五蕴之法本空,假名之人,岂得定有!假名既不定有,则所执之我,亦不可得。

  金光明经说:

  何处有人及以众生,是名人无我。

  2.法无我──总揽父母之遗体,四大假合五蕴之身,若一一分别推求,皆悉空无所有;凡夫不了,妄执此身为我,余身非我;若了四大本空,五蕴非有,则所执之我,亦不可得。

  金光明经说:

  五蕴舍宅,观悉空寂,是名法无我。

  无我之识,是从物质之色而言人我,从精神之法而言法我;若能深入研究,确知色的组合,假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种性而成;法的组合,从因缘和合而成;那末,人、法之我,如幻如化,聚散无常,原本虚假不实,计较执着无有是处。

  因此,佛陀开示,莫为人法之我而计着,但取功德饶益众生;也就是确知我与无我的价值之所在,维护难得的人身,行于正道之上;则感报圆满,归于清净,湛然无碍而可以来去娑婆世界,永续牺牲奉献之弘愿也!

  般若二相

  梵语跋折那,或作般若,译义谓慧,或称智慧;具足之谛义,是说决断无迷惑,证实相之理,入圆觉之境,明了诸法,一切无碍。

  般若经中说:

  菩萨知一切法真实,知一切如来力,普觉妙悟法界之门。

  般若于庄严具足之内涵,分别两种相:

  1.世间般若──菩萨行相,从观照中依于佛法,为他人演说三乘要义,劝修正行,灭除烦恼业惑,于见闻中行有相般若,或取或舍,探求化解息诤之道,令能于烦恼中见道,转向菩提胜境而获饶益功德。

  2.出世间般若──菩萨行相,从实相中开启本觉之理,精勤修习,得入非寂非照之境,远离虚妄证理事融通之德;可以随缘契机,为他人演说三乘法要,自心犹若虚空,不起分别,平等普被,常住无碍自在殊胜法乐之中。

  真如之道

  真,是真实;依诸法之体性,离虚妄而真实;也就是不假。

  如,是如常;依常住之效用,无改变而如常;具圆融之义。

  楞严经说:

  离妄曰真,不异曰如,即诸佛所证真实无妄之德;以其无灭无生,不迁不变,是为行者从修因以至证果的必经之境界!

  真如之说,依瑜伽师地论所举七种,大至概括了诸经论中所说要义:

  1.流转真如──众生所作一切行业,总不免流转于生死苦海;而真如之体本无动变,若能深体「随缘」之方便,则一切行业不会沦于恶作,因不离真如之理性故。

  2.实相真如──众生所处,不免执着于人于法;于人者,法中执着假名,以为有我;于法者,五蕴之身执为实法,以我所有;若体空有之性,即识实相真如之理,也就是我无我,法无我之理念也。

  3.唯识真如──众生一切行业,皆因识心而起,识心的变动,不离真如之理性,方称一切万法,唯识所现;不然,则止于自我意识,非了别之行识也!

  4.安立真如──如来所说,众生色身行业,悉皆有为之法,迷茫逐妄,受生死苦,总不舍真如之建立,而本具理性所说诸苦圣谛义。

  5.邪行真如──如来所说,众生烦恼,无明妄惑等邪行,虽是邪妄,但并不远离真如之体,为惑业招集生死,故说诸集圣谛义。

  6.清净真如──如来所说,涅槃清净寂灭之理,本无染污,旨在众生无明业盛;为解不垢不染真如之性,故说诸灭圣谛义。

  7.正行真如──如来所说,一切道与助道正行之法,皆依真如理体而有,为远偏邪外道而正行,故说诸道圣谛义。

  毘婆舍那行

  梵语,毗婆舍那,或毗钵舍那,译作观。意思是说:

  以寂静之慧,观察根尘内外诸法;令三昧成就,进趣菩提。

  深密解脱经中提示毗婆舍那行约有三事:

  于相,修观之时,境中须了知三昧之相,如浮明镜,照彻一切,影像了了分明。

  于行,既已了知观法之相,当可修习一切妙行,无有任何过失了。

  于观,修观之时,于一一观法中,善能观察一一法相,不落小法之寂灭解脱,直取无上菩提大道。

  涅槃经中提示何以修行毗钵舍那?谓:

  观生死果报,修禅观能破无明昏暗,观察因缘生灭之相,于善恶果报悉能明了,而且不复起惑业。

  增长善根,修禅观能除贪、瞋、痴等恶业暗障,本性之智自…

《易知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修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