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易知篇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然明发,一切善根皆增长。

  破诸烦恼,修禅观能了知生死过患,不为根尘所染,一切烦恼悉破灭。

  毗婆舍那行,于奢摩他发起之时,藉智慧之功而行观法;可以说是三摩钵提(等持)的能量,运作于禅那(静虑)之中,发明心地最为可靠的正道之行。

  两种舍利

  舍利、设利罗,意谓身骨或灵骨。

  金光明经舍身品云: 

  「舍利,乃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馥。」

  舍利,佛陀所遗有两种:

  1.生身舍利──如来应身灭度,经阇维(焚烧),所获舍利有三种色:骨、色白:肉、色赤;发、色黑;体性坚固,椎击不碎;但菩萨及罗汉所有,色泽相同,坚固不及。

  经中说:

  佛陀舍利,甚难可得,最上福田;若人能起塔供养,即得无量福报。

  2.法身舍利──经典是佛陀的法身舍利,阐述中道实相之理;不迁不变,无生无灭,恒古今存,弥天盖载;若人能至心如法受持,当得见如来法身。

  经中说:

  经典所在之处,皆应起塔供养,可以不须复安舍利,因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故。

  两种法性

  法性,梵语谓「驮摩」;意思是说,于一切法之本质,如实相真如,法界,涅槃等。

  地持经说:

  法是轨则,性是不改;也就是说,一切法性无改易,皆可循轨则而修。

  法性有「理、事」的不同:

  1.理法性──依一实之理,说明离虚妄之相,其本性平等,无有变易;凡一切诸佛,莫不轨此法性虔修而成正觉者,故又称实法性。

  2.事法性──世间一切诸佛,皆依于理而显事相,复从事相而阐述其理而设施建立之;如地水火风、色受想行识等法,随世俗所有知见于事的论说,但实际不外法性之理而拟议。

   法性同义而异名者,大般若经中说十二种,如: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不虚妄性、不变异性、平等性、离生性、法定、法住、实际、虚空界、不思议界等。

  佛陀教法中但说:真如、胜义、实用等。

  两种生死

  众生因惑业感招,从生到死,死复转生,流转轮回,永不休止。

  楞严经中说:

  生死死生,生生死死,如旋火轮,未有休息。

  众生的生死,从业相而言,生暗生始,死冥死终;就这样,轮转六道之中,除非业报受尽,而且不再造作新的业因,方不流转生死海中,承受超脱之苦。

  胜鬘经于生死现象,分别有两种类型:

  1.分段生死──一切有漏善不善业,由烦恼障助缘所感,显三界六道果报之相,而有分分段段的差异,专属见思惑有为造作之凡夫,故谓分段有为之生死也。

  2.变易生死──一切无漏之善业,依所知障助缘所感,显界外净土果报之相,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证道者之生死;已具无色形之胜劣,寿命之长短,迷想渐灭,证悟渐增,于迷悟迁移入无为之相,故谓变易无为之生死也!

  供养之识

  布施是普舍,惠济的意思。

  供养、为资养三宝,奉献香、华、灯、果、饮食、以及资财等物。

 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提示修诸供养,具有作与无作二者:

  1.有作──于诸佛、菩萨、父母、师长之所,生恭敬心,修诸供养;不惟得福,亦可成道;若有冀望福报之心,乃是有为而作。

  2.无作──于诸佛、菩萨、父母、师长之所,生恭敬心,修诸供养;不惟得福,亦可成道;若无冀望福报之心,乃是无为而作。

  供养的方式有二,依法华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:

  财供养──所有十方一切佛剎,极微尘数中,一一各有一切世界,极微尘数佛;一一佛所,各有菩萨海会围绕我,以普贤行愿力故,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:所谓华鬘、音乐、伞盖、衣服,及烧种种香,燃种种灯,一一如须弥山;以如是等诸供养具,常为供养。

  法供养──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,所谓如说修行供养,利益众生供养,摄受众生供养,代众生苦供养,勤修善根供养,不舍菩萨业(所修之法)供养,不离菩提心供养等。

  律部及苏悉地经中别供养方式,谓:

  四事供养──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汤药。

  四式供养──合掌、阏迦(香花水)、真言契印、运心(观想)。

  总之,供养是对长上的恭敬心,不同于布施行为。

  身病与心病

  病苦是众生所不能避免,其缘起不外二途:一是先世行业所引起,一是现世失调而发生。行业于先世,好作恶法,恼害众生;失调于现世,饮食不节制,生活不规律。

  涅槃经中说病苦有二种现象:

  1.身病──四大不调,众病交攻;若地大不调,举身沉重;水大不调,举身胖肿;火大不调,举身蒸热;风大不调,举身倔强。

  2.心病──怯懦而生恐怖,忧愁苦恼,愚痴昏昧,扰动于中,以至诸病生起。

  如果,更作详尽的分类,人之所以生病,应该涉及九种关键性的问题;诚如长阿含经中所说,九病一切病。谓:

  1.寒病──人必寒温得宜,则身体安乐;若为寒冻所逼,则成一切病。

  2.热病──人必温凉得宜,则身体和畅;若为热毒所中,则成一切病。

  3.饥病──人必假饮食以资其身,则诸根强健;若不得食,则虚弱而成一切病。

  4.渴病──人必假浆水以养其体,若不得浆水之饮,则肠胃枯焦而成一切病。

  5.大便病──人必假饮食资益诸根,入腹变坏,须便利以时,若强忍过当,

  则能生一切病。

  6.小便病──人必得汤水资润色身,入腹之后,须便利以时,若强忍过当,

  则能生一切病。

  7.欲病──人贪于淫欲,则能成痨、怯、虚、弱、生一切病。

  8.饕餮病──人必须饮食以养其身,若贪食过度,即能生一切病。

  9.老病──人年老则筋力衰弱,或起居食息不能中节,即成一切病。

  见思与客尘

  惑,就是迷惑;于一切法,不了自性本空,妄起执着,惑而障道,以至流转生死;又名业惑,缠缚不得解脱,住着三界,轮回六道之中。

  华严经中提示「惑」的差别,有:

  现行惑──谓六根对六尘,现起贪瞋痴等烦恼,令心昏迷,障诸善法。

  种子惑──谓根本无明,能生一切烦恼,障诸善法。

  因此推及「见、思」与「客、尘」相互所生的关系,肯定「惑」的体相和作用。谓:

  见,分别为见,意根与法尘,非理筹度,起诸邪见;如世俗之有无,断常等相对分别。

  思,贪爱为思,五根与五尘,原不起分别,只因贪爱染着之心,迷而不觉故。

  客,见思等惑,惑于外尘之境,生起妄想,缘于无明故。

  尘,微细之惑,能染污真净,乱及本空之性,缘于染着。

  佛说悉檀法

  悉、遍及。

  檀、檀那。

  华梵合立的名相,于法华文句中说:佛说四种悉檀法,遍施一切众生,为饶益故。

  1.世界悉檀:世乃隔别之义,界即是界分;由于众生根器浅薄,佛陀为随众之所欲乐闻,故次第分别而说,令彼等生起欢喜心。

  2.为人悉檀:佛陀说法,必先观察众生根机,以及宿种之深浅,然后随应机而为之宣说,令生正信,增长善根。

  3.对治悉檀:佛陀说法,常行对治善巧;如众生贪欲多者,则教观不净;瞋恚多者,教修慈心;愚痴多者,教观因缘;为对彼等诸病,分别说诸法乐,遍施一切众生。

  4.第一义悉檀:佛陀既知众生善根成熟,即为宣说事理之胜义,教化法要之真谛,令使悟入真如之觉境,开启最上之第一义谛。

  佛法三时

  佛教流布世间,法的弘扬,自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,其教法住世,约分三个不同的时期,故有三时之说。

  一者正法时:佛陀入灭后,教法住世,人有禀教者,即能修行;有修行者,即能证得果位,是名正法时。据法住记云:佛告阿难,我灭度后,正法一千年;由于女人出家,减五百年。又善见论云:后为比丘尼说八敬法,还得一千年。又法苑珠林云:天人答道宣律师(南山)曰:佛锡杖在龙窟中,四十年住;为佛陀入灭后,有飞行罗剎,能说十二部经,诈为善比丘,食诸持戒者;为断此恶,故镇龙窟中,复令正法增住四百年,是则正法住世,总共一千四百年。

  二者像法时:是时有教有行,犹似正法之时;佛陀入灭后,教法住世,人有禀教,即能修行,多不能证得果位,是名像法时。据法住记云:佛告阿难,我灭度后,像法一千年。又法苑珠林云:由于佛之锡杖,镇龙窟中因缘,复令像法,增住一千五百年;是则像法住世,总计二千五百年。

  三者末法时:佛陀入灭之后,教法垂世,人虽禀教,却不能修行,亦不能证得果位,是名末法时。据法住记云:佛告阿难,我灭度后,末法一万年。又法苑珠林云:由于佛之锡杖,镇龙窟中因缘,复令末法,增住二万年,是则末法住世,总计三万年。

  除此,依诸经论中说,三时年限,异说不同,大抵上是如此:

  大悲经中说: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

  杂阿含经中说:正法千岁。

  善见律中说:正像各一千年。

  大乘三聚忏悔经中说:正像各五百年。

  大集月藏经中说:正法五百年,像法千年。

  贤劫经、摩耶经等同大集月藏经说。

  从来古德们多沿用: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之说。

  但、无论如何,去佛时遥,应不在意三时年限:涅槃经中亦有「佛住世时,有正法,有像法,亦有末法」之说;即使时已末法,行者禀教,如法修养,同样有正法之存在,亦有像、末之现象!

  四法喻如来

  世有良医,治疗病苦;释迦如来,治疗生死之苦。如杂阿含经中说,以世医四法而喻如来之德:

  一、…

《易知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修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