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法要
——千佛山之行修法——
白云老禅师
修行法要
自 序
导 论
止观法门
壹、止观法门的认识
贰、止观法门的知见
参、五蕴间隔之妙用
肆、四念处的行修
伍、行者资具的要求
陆、法 门
柒、说 明
再释止观法要
止观喻
内视之妙
转化情绪
结 论
心地发明
概 要
一、三关大觉
二、四分说法
三、五蕴间隔
四、止观新法
五、学佛方程式
解 说
一、三关说法
二、四分说法
三、五蕴间隔—想行之间的奥妙
四、五蕴间隔之妙用
五、学佛方程式
结 语
饿七羯磨法
苦行寮之修行法
禁足的修行方法
参学知识
缘 起
头陀囊
方便铲
水火单
背架子
衲 衣
家 风
云水堂
育王三宝
拂子
拄杖子
自 序
本法门,乃是衲僧浸淫禅那法门所发明之心得;本门弟子,依家风之遗范,原本不得自我称道,即使是有所发现,可以传授门下弟子,辅导修学之功,亦不得称道其成,而行八风的造作,危害学佛求道「常随佛学」的殊胜因缘。
然而,本法门自从公诸参学,禅七,研习会以来,受益行者,传布于有意无意之中,形成络绎求教之势;因此,为了利乐行人,破例撰写成文,广开法门,接引来兹,聊行法供养之方便。
本法门乃是辅助运用思想,发挥智慧的一种方法,适合于任何的宗派,任何的行门,举凡学佛行者,甚至教外人士,有意修心养性的任何仁者,只要依之修持,详加揣摩,必定获取深厚的利益。
导 论
知见立,可以见无明本。
僧身残命,禅海飘荡,禅林放野,侥幸落得些许爪泥。
虽然,漫长的岁月中,难免捕风捉影之嫌,却也着实备尝辛苦,精勤历炼,方有拙衲发明的简易止观法门,导引学人,有门可行,有法可修;如是数十年来,习此法门者,有的耽著名相,有的踯步不前;当然,更有许多进步神速,得大利益者。
无论如何,这其中总觉得少了些什么?
因此,执笔深思,阐述端倪;论知见,说范畴,道流程,谈境界,予行修者入禅有道,务期得悉实相无相之妙,证禅波罗蜜之益,入寂静究竟阿耨菩提之堂奥。
止观法门
壹、止观法门的认识
止——止于一念。
研究、分析、认识。
观——观照菩提。
察觉、返照。
简简单单,二十来个字,名之谓「法门」,似无奇特处;但是,化简为繁,从繁入简,就不只是自我想象的意识中,那么平淡无味,不足为道的想法了。
止、止于一念,行者能否止于那一念?若是意念纷扰,杂妄当前,或者空虚散乱,漫无头绪;值此时刻,如何能够把握住任何的一念?即在「息止」之时,而后于一念中研究、分析、认识,确然获得进入观照菩提的机会。
观、观照菩提,行者历经「止念」中研究、分析、认识之后,必然有所发现,发现那一念中所存在的利弊、正负、业道、迷觉等真实面目;尤其是过程中所得,有多少是自我的,非自我的,必须整理所有的发现,加以多次的比较和选择,然后提升至「观照」的修养。
如何「观」呢?依于察觉的方法,去芜存菁,作精致的比较和选择;然后,于中深刻的进入察觉「道」的踪迹。基于「道」在「业」里的微妙谛义,必须作细密而慎审的察觉,方具返照之功,不至产生偏差而混淆觉道;毕竟行者需要照见的不是自我认为,而是具足饶益的阿耨菩提。
贰、止观法门的知见
知见的意思,就是认知和见解。
佛教中言法,讲究解而能行,解行并进而无碍;有所谓学行之道,在信、在解、在行、在证。但名相的建立容易,法义的深入却难,尤其是法门的着手处,几乎无有实际效益的途径可遵循;因此,提示如下的十种知见,导引行者于修养上,如放羊牧牛,得心应手,驾驭那「无奈」或「勉强」不知如何是好的心识。
一者、五根是能处:
能、是能力,或者说是功能。
眼能见,从根见,见见,以至见性。
耳能闻,从根闻,闻闻,以至闻性。
鼻能嗅,从根嗅,嗅嗅,以至嗅性。
舌能味,从根味,味味,以至味性。
身能触,从根触,触触,以至触性。
二者、五尘是所处:
能见者,所见是色处。
能闻者,所闻是声处。
能嗅者,所嗅是香处(臭等)。
能辨者,所辨是味处(甜等)。
能触者,所触是及处(粗等)。
三者、意念是印象:
意、即是意识,从根能尘所相应而发起,产生变化后而有的作用;如相机、胶卷、相应于外景,最后形成的照片。
四者、思念是烦恼:
意动而后发起思考,集色尘缘境的影响,使身心失去平静,以至烦恼生起,身心不自在;亦即「无明」的处境,源于迷惑,而从「思」的不解,形成无奈。
五者、心念是自我:
心为主宰,即是自我意念、思念,而发起的心念,而表现的分别,或者称作自我意识,或者称作主观意识;于心理上所发起的感性或理性的情感作用。
六者、色蕴是诱因:
色蕴的形成,来自色尘(物质的),法尘(精神的),色法(理与事的),契合色心相应而显现;亦即色尘缘境契应时,色心交道的首当其冲者。
七者、受蕴是情识:
色心交道,契应之时,随即引发情识,产生不同的感受;亦即喜好、厌恶、爱取、恨舍等五欲八风的染着之情。
八者、想蕴是迁化:
想思之绪,迁流变化,顺逆正负,虚妄真假,如行云流水;处此时刻,择弃两难,尤其多少无奈,的确剪不断,理还乱,想思不定主意,不知如何是好!
九者、行蕴是作为:
想思之余,诉诸身行,诉诸言行,诉诸意行;或造作成业,或修养成道,其行为决定结果;或相对,或绝对,或偏邪,或严正,垢污清净,界于分水之岭。
十者、识蕴是异果:
从身、口、意行为之后,形成不同的结果;有主观的、客观的、感性的、理性的、善(好)的、恶(坏)的、对的、错的等种种差异的结果。
参、五蕴间隔之妙用
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蕴,其变化作用,于时空的现象,完成于剎那之间,而且是一气呵成,没有缓冲的余地;不过,对学佛的修行者而言,却是可以建立空间,利用时间,调整五蕴的变化,改善行为而完成作用。
如何建立空间?又如何利用时间来调整五蕴的变化,而改善行为而完成作用?
那就是从五蕴中的「想」蕴,尚未进入「行」蕴之前,建立起「间隔」,着手于「想」的调整;亦即是禅那八定中所谓「想」、「非想」、「非非想」的修养。为了「想」的周详,「想」的不偏离佛陀教法,唯有于「想、行」之间建立起间隔,纔有机会利用时间,发挥空间;调整「想」的内涵,提升为「非想」,甚至增上为「非非想」的境界。
于法理如此,但仍须把握要领,切记「想、行」之间的「间隔」,其间隔愈大,效益也就愈大;因为时空的利用与发挥,肯定于时间的长短,空间的广狭,表现修养功率的高低。
是故,间隔的要领在加大,在延长,在好好的利用;唯有如此,于「想」发挥效益,方始提升为「非想」,增上为「非非想」,圆具八定的功夫。
肆、四念处的行修
声闻行者,于五停心观之后,修四念处观;因五停心观在息止行者的乱心,是为奢摩他;复依四念处观法,启发行者之慧思,是为毗钵舍那。是则依妙法莲华经而说,立辅行,广摩诃法,故说止观之要;并立「空、假、中」三止三观而圆成六妙法门,为天台行者之行法,不同于拙衲所设之止观法门。
基于止念观照的妙用,立五蕴「间隔」的修养,于斯间隔中,发挥「观照」于「察觉」而至「返照」的功夫,必须仰赖四念处的行修为依皈,避免发生虚妄偏离之误;因此,止念观照,全在五蕴中「想、行」之间的间隔修养,利用较长的时间,发挥宽广的空间,促使自我意识的「想」,而能提升为「非想」,甚至增上为「非非想」的禅定境界。
所谓四念处者,其实就是行「观」之法,兹分别概述之:
一者、身念处——依身、语、意为造作之工具,有所谓我身、我语、我意的自我行为表现,发起计较与执着的强烈意识,尤其是垢净的分别意识;因此,为了破除强烈的分别意识,提示「色身」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元素组合的假体;唯有突破(出离)垢净的分别计着意识,以佛陀的教法为依皈,务期成就清净寂静的「法身」;方是于「身念处」观行的修养,切忌但作「观身不净」的偏离之法。
二者、受念处——受、源自五蕴中之受蕴,是情感反应的我意识作用,发起于色尘缘境,具有理性与感性不同的层面,往往依「业力」而分别反射「苦、乐」的情绪;因此,人我的表现出亲疏,好恶等感受,构成因业而再造业,或者是随业而转,不能控制的后果,甚而至一些无可奈何的;所以,世间的苦受与乐受,当知来自过去所作的善恶之因,如今得感苦乐的果受;是为「受念处」观行的着手处,切忌但作「观受为苦」的偏离之法。
三者、心念处——心为主宰,总括了般若、真如、缘虑、思量、意识等作用于能知与所知的肯定;所谓烦恼、菩提、迷惑、觉悟等,全在「一念」之间,分辨于「道」的修养,或者是「业」的造作;所以说,于「心」的「处」,不祇是调适而已,必须充实「摩诃般若」的殊胜修养;犹若善财童子的参学,文殊师利法王子的累世功德,方能深体微察,透悟无生寂静的饶益性;是为「心念处」观行的旨趣,切忌但作「观心无常」的偏离之法。
四者、法念处——依事论理,从理言事,是谓之…
《修行法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