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行法要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身,双手抱肘;唯可以静坐代替之,但严防昏沉失念,沦入睡魔。

   三、用斋受供,合十虔诚,轻念供养佛,供养法,供养僧,供养一切众生;然后分饭七粒,持出寮外,置干净之窗台处,作三分,施天神,施鬼趣,施畜生,三弹指时念:唵 穆力陵莎诃三遍。

   四、饮水时,以温冷水为佳,生忏悔心。

   五、沐浴,秋夏季三日一回,春冬十日一回,每于沐浴时,水半盆,擦洗之;每晨洗 ,不得超于三分之一盆水,每晚养息前,两牙缸水洗大小便一次。

   六、大小解,除病,不得使用常住之净室;寮内浴厕间,大便一次,小解不限制,依律得蹲解之。

  功课内容

   一、不诵读经论,不礼拜,昼夜常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,而念佛,则口念,心观想;于行修期间祇可念一种佛或菩萨圣号。

   二、不早晚课诵,以礼拜金刚经代替;一句一拜,快慢适中,虔诚净意,投入全部心意识。

   三、止观,以寮内之金刚经,每于行止观之时,闭目用手指,得经文中任何一字,即以该字为课题而行止观法。

   四、唱诵佛号或菩萨圣号,在消除昏沉与杂妄及失念;唱诵时以不高亢为标准,也就是说,只可以发出中或低之声音,字音必须清晰。

   五、念佛号或菩萨圣号,静坐,止观三者,可以任意排订顺序;唯静坐时,必须保持清净与寂寞之空灵境界。

  禁足的修行方法

  说明

   为了远彼世俗的应酬,而仍然维持接引众生的一种「限制行止」的方法;学佛行者常住伽蓝,最难推托的就是应赴,尤其是身为一寺之主,更是不知所措,因此,祖德们才创制了禁足的修行之道。

  方法

   一、立愿禁足:为精进道业,立下宏愿,自我约束,不离山门,潜心修学;或者为常住发心,行持苦单,而不离山门者。

   时间——最少一年,最多三年,极少数禁足终生者。

   修法——除寺务中职单可以申请免除外,其他常住之一切行止不变;如系住持者,只限制不离山门,其他照常行止,但严禁于寺中素筵应酬;如系常住者,必须请领一种苦单,但不包括典座香积工作。

   注意事项——日中一食,五观堂受供,早晚残食,饮用常住所剩余者,规定寮外檐下蹲食。不收衬礼,不领单钱,不受供施,不制新衣;以及琴棋书画等,举凡引起妄想杂念,住于虚幻之行为,一律禁止接触。其次是不会见亲友,包括父母师长在内。

   二、方便禁足:除了不出山门,其余同于日常生活。

   时间:有三月、六月、一年三种。

   修法:谨遵职守,一切如常。

   注意事项:不会客,不说法,不参予佛事,不接近娱乐。

  结语

   禁足在修行的方法中,看起来不足为道,但是,亦如禁语禁食(饿七),均属办道之助缘,有若造屋时使用水泥,必须沙石之助,方能使其凝固成为坚牢不破的力量;因此,举凡修行方法,不仅需要尝试,更须从中体验,发现平常一些所不在意的缺失言行。

  参学知识

  缘 起

   在此时此地来谈参学,似乎有些不合时宜,原因是台湾无参学处;纵然大善知识不少,但,基于道粮的困难,住处的不便(女多于男,有出家众的地方就有女众,极为不便。)加以行道者太少。所以,无处参学,无法参学,无学可参。

   不过,学道行者如一味地闭门造车,结果正如瞎子摸象,怎么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;梦头陀没有发明大事,不敢为行者言道,可是,过去吃过几天参学饭,行过几天参学路,见过一些参学人;因此,不顾露丑之嫌,借「佛印」的宝贵园地,辟一方块以介绍的方式,向没有参学经验的年轻同道,介绍一些过去大陆时期的参学知识,以供巧遇机缘时作个参考,纵或在台湾的参学机会几等于零,但只少可以作纸上谈兵的把玩消遣!

   您有兴味么?这个方块里将有参学者应该懂得的一些法物、事项、忌讳、掌故、趣味等报告,但愿同道们能于这个方块里,获得一些出家儿郎唯有在通床大铺上才能知道的参学知识。

  头陀囊

   香袋,是大陆上信奉佛教的善信男女,每逢香期进山还愿时所携带的袋子,内藏香烛备用;其大小形状色彩不一,但大多数是以黄色为主,灰色次之。

   净袋,这是近代的新名词,原是小乘佛教的僧伽们外出时所携用者,称之为手袋,大部份使用于托钵时;因伽蓝中的老弱病僧,多不利行动者,托少壮的比丘代为化缘,被托付者用手袋放置钵盂用;后来,各级僧王或阿阇黎改为游化时用来放置经书讲稿之用,而且把式样也改成了现在的样子。

   头陀囊,我国僧伽在大陆行脚时所携带的一种袋子,也就是南传佛子早期所使用的背囊(现前进化成的净袋),此种袋子有布质、草编、棕编三种;据我晓事以来,草和棕编的已不多见了,大部份是用黄色或灰色布制成,其式样就像是现代学生所携带的书包,只是背带较窄。袋子的正面书有文字,中间写的四句诗偈:

   一钵千家饭

   孤身万里游

   为出生死苦

   饥渴度春秋

   袋子的四角书有「地、水、火、风」四个大字;反面,有的写六字真言,有的写心经中的咒语,有的写楞严咒心,也有写往生咒或大悲咒的,书写的文字有梵文和译音中文字。但,也有极少自认是座主的比丘,在背面书写四弘誓愿的。

   头陀囊中通常放置三衣钵具及戒牒戒本,和自己经常持诵的经典;囊中并不放置十二项头陀行者的用物(通常是放在背架里,有的放在包袱中)因为携用头陀囊的行者是背包袱或背架的头陀苦行者,不像参学僧或云游僧,往往挑一付高脚担浪迹天涯,住遍梵剎,度着云水生活。

  

  方便铲

   凡是在大陆上行过脚的同道,或者是修头陀行的行者,绝多数都用过方便铲;老梦过去也曾穿破不少的草鞋,当然,也曾拥有一把方便铲。来台湾恢复本来面目以后,为行脚宝岛,特地找铁匠费了不少工夫又打了一把,而且打造得尚堪告慰没有打走样;不像一些凭想象而自我发明的,既不像「锅铲」,也不像「粪铲」的怪物。兹为使年轻的同道,对方便铲有个正确认识,特地详述于后:

   方便铲自木柄至铲头全长五十一寸,木柄长三十三寸,表三十三天,大小刚好一握(依个人手掌为标准),质料以茶树为多,在台湾可以龙眼树代替;铲为铁质,全长一十八寸,表十八地狱,角头如斧,铲口半圆形,大约十四英寸,(前面是以市尺计)铲柄(铁柄)上大下小,与铲头相接合,中间套三个圆形铁环,表佛法僧三宝;木柄要套入铁柄之套口,并于接连处写梵文「唵哑吽」三字,使用前必须密咒加持,通常是请老禅师或老参禅和加持,但也有请金刚上师加持的。

   其用途与方法是这样的:

   方便铲主要用途是行者用来掩埋已死的动物,避免尸体暴露地面任人践踏;其次是用来修补不平的路面,平常携带时当扁担用,挑挂包袱或背囊。用于掩埋动物时,以双手握铲,铲头朝下,于事先准备埋尸的地方,用铲口在地面轻轻划一个圆圈;然后提起方便铲,顺时钟方向,铲身稍倾,震动铁环,必使发出声响,警告泥土中的虫蚁及时离开;当震动方便铲时,同时要持念大悲咒三至七遍(依所挖洞穴之大小而定),待到洞穴挖好。把动物的尸体放入,加盖原挖出来的泥土,一边掩埋,一边持念往生咒,直到掩盖完好为止;但掩盖时必须使表面平坦,与原地保持相同形状,比如是草地的话便应加盖草皮,如果是碎石地,就加盖碎石;总之,切不可弄成异样,以免引起过路人或牧童等的好奇心,把所掩埋的动物尸体弄出来,那就失去了原来掩埋的意义了。

  水火单

   大陆寺院很多,家风各异,尤其是各大丛林,几乎都有一些特色;像归元寺的结斋后半个时辰打云板,普陀山怕罗汉不怕菩萨,五台山夜不宿清凉,天岳山先礼师公后拜祖师,阿育王寺戒牒加佛齿(牙)印,七塔寺经忏开外单......等。但,这些都不算希奇,奇的是子孙庙里不开单,勉强一点许个水火单;有的连水火单也不许。

   记得民国二十四年秋,我求得了三坛大戒之后,与几位戒兄得一位老参的慈悲,结伴游终南山的南五台,往参茅蓬里的潜隐善德;终南山的茅蓬世界有名,有的茅草顶厚达五六尺,有的用桂竹多达三十层,比天台山的要高出多多;那年,我们去终南一共是八个人,离开时只剩了一半,留下的一半是为亲近善德。

   归途上,顺道参访河南省的伏牛山石佛寺,石佛寺规模不大,有天王和大雄两殿,大雄宝殿主供释迦牟尼佛,全身坐像,自莲花座至佛像之发髻,大约一丈二尺,是整块花岗石雕刻而成,法相极为庄严;可惜两廊旁的寮房,成了乞丐与土匪(听说是专做外路买卖)的窝,常住中有两位老比丘,一个独眼沙弥,日常生活仰赖几亩地的杂粮,和土匪们施舍的一些食物,的确是所可怜复可悲的道场。

   我们一行四人,除了老参齐天大圣(法名悟空)见多识广之外,其余三个包括笔者在内,都是初出茅庐的新戒;跨进山门时,一个个手捧弥陀印,眼观三尺近,见僧必顶礼,一问一啃声的「菩萨相」。那天,到达石佛寺已是日头落山了;大圣要我打头阵,向知客师叩头挂单,知客师很「弥勒」,合掌当胸对我说:

   「大菩萨法驾来临,常住理应供养,可惜小庙里无租无香火,乞请慈悲慈悲,只能挂个水火单。」

   水火单一词,在我这个七岁就住庙的新戒来说,倒是听得很多,一点也不感到惊奇;当即叩了个头,说声慈悲,便回天王殿向大圣复命。当我把「水火单」三字报出来时,大圣尚未开口,小八子(同戒常谛师的绰号,因他在同门中排行第八)却先声夺人地大叫道:

   「什么是水火单呢?」

   大圣听了,直笑得前俯后仰,眼泪都笑出来了;过了好一会才说:

   「有柴有火,锅底朝天!」

   小八子虽然被揶揄了一番,但深知老参是饭食父母,说啥也开罪不得;仍然小心地恳求道:

   「慈悲开示吧、大圣!」

   大圣有个脾气,只要对他谦虚有礼,能认错道歉,就是天大的事他也…

《修行法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之道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