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行法要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我意识的空间,去发现是随业而受迷惑?抑或是从道而得觉悟?这就是蕴藏中的机要,亦是行者与非行者的五蕴,于生起变化,肯定作用之时最大不同之处。

  

  四、五蕴间隔之妙用

   再谈五蕴间隔之妙用:

  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蕴,其变化作用,于时空的现象,完成于剎那之间,而且是一气呵成,没有缓冲的余地;不过,对学佛的修行者而言,却是可以建立空间,利用时间,调整五蕴的变化,改善行为所完成的作用。

   如何建立空间?又如何利用时间来调整五蕴的变化,而改善行为所完成的作用?

   那就是从五蕴中的「想」蕴,尚未进入「行」蕴之前,建立起「间隔」而着手「想」的调整;亦即是禅那八定中所谓「想」、「非想」、「非非想」的修养。为了「想」的周详,「想」的不偏离佛陀教法,唯有于「想、行」之间建立起间隔,纔有机会利用时间,发挥空间;调整「想」的内涵,提升为「非想」,甚至增上为「非非想」的境界。

   于法理如此,但仍须把握要领,切记「想、行」之间的「间隔」,其间隔愈大,效益也就愈大;因为时空的利用与发挥,肯定于时间的长短,空间的广狭,表现修养功率的高低。

   是故,间隔的要领在加大,在延长,在好好的利用;唯有如此,于「想」的发挥效益,方始提升为「非想」,增上为「非非想」,圆具八定的功夫。

   要「运用思想,发挥智慧」。部分学者认为:古德说「思量即乖」、「离心意识参!」、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」因此,我认为对行者但主张不可思想。似有依文解义,食古不化之嫌。因为八正道中有正思惟,禅那译作思惟修、静虑。所以「运用思想,发挥智慧」正是应机说法、以楔出楔,才是修行之正常过程与方便法门。

   其实古禅德言「思量即乖」是指见道当下直契本心,不假思量,以思量者即离初心觉识,而运用思想,发挥智慧则是观的效用。二者并不相矛盾,见道为本,观为用;二而一,一而二。

   至于「想行之间」更清楚的说法:

   想行之间建立起间隔,乃系「色蕴」已经形成,「受、想」亦已生起变化,我意识发动了分别作用;此刻利用间隔,调理「受、想」,换取造作的空间,不至使「行、识」随缘境而有「成业」的危险性;此种修养是比较艰辛的,甚至太过挣扎,因劳累而损害道心!

   因此,一个修养有素的行者,往往「色、心」尚未相应,色蕴不曾形成之前,即能主宰色法,自我意识便不会生变化、起作用,凭借观照的功能,色与心便可以不相应行。

   于是,色蕴不起,五蕴皆成空相。

   于是,一切有为,皆不受影响。

   于是,有所不为,随心自在,随缘无碍。

   于是,色心不契,自心明了清净。

   于是,色蕴空灵,受想寂然;想行之间「空」的建立亦成多余。

   于是,五蕴无我,想受灭尽。

   于是,色心非我事,那伽常现前!

   想行之间的缓冲说法:

   人,不是反应的快慢,肯定修养的成果。

   人,修养的表现,在于「想、行」之的内涵价值。

   人,自我传达之时,是否具有修养,最明显的行为,是沉不沉得住气。

   缓冲,正是调适自我意识的修养能力。

   自我意识的展现,发动于色蕴形成之时,于「受、想」相互变化的差异作用,确定「行、识」的价值。

   因此,想与行之间,有了「间隔」修养的法要问题;就像是「饿、饱」之间,在于「食」的内涵,确定其营养价值。

   修学佛法的行者,往往强调五蕴皆空,殊不知人的自我,很难进入到空或说空,就可以空得了的;基于人的自我,「心、色」少不了交涉,即使是抗拒,已经于相应之下,发动了「不相应行」的自我意识,包括感性的,或者是理性的。

   何况色蕴欲空,不是否定,也不是逃避,更不是排斥,就可以使「色」而能「空」得了;紧接着,连锁反应的「受、想、行、识」,如果正当意念中剎那生起「色」须「空」的时刻,那「受、想、行、识」,于剎那中的剎那,就已经全部完成了!

   更何况,摩诃衍法,不是于「苦受」而求其「空」,而是如何修养到「苦受」时而能「不以为苦」;就像是平常时,人与人的情感反应,有「心甘情愿」和「不甘不愿」的绝对差异。

   试问:那其中的「奥妙」在那里?

   由此可见,色于「法与蕴」的修养,不是舍「色」求「空」;而是如何面对「色」,予以刻意的认识和了解,调适「心、念」的计较和执着,转变成「化解」,显现「空义」之真象;也就是「净色」的究竟工夫,圆成修养的内涵价值!

   离开五蕴则无佛法可言,认识五蕴间隔,利用想行之间的奥妙,正是进入佛法大门的津口。如何运用思想发挥智慧呢?则必须配合止观新法。

  五、学佛方程式

   学佛要先建立正知正见,所谓:「懂得道理好修行」,从「学佛方程式」中可以发现修行是修养自己身口意的行为;要照顾自我的起心动念,维护自我的起心动念,进而突破自我。金刚经说:「菩萨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」

   因此有所谓「学佛方程式」的发明:

   当分别心生起之时:

   不要一味地计较和执着,

   应该深入的认识和了解;

   尤其要于中有所发现,

   久而久之,必能自我突破。

   例喻:

   概念——陶瓷器物。

   分别——茶杯。

   计着——于中国的传统是泡茶的杯子。

   可以泡咖啡,可以泡牛奶。

   可以装饮料,是盛物之器。

   认知——茶杯是代名词,其实是陶瓷器。

   发现——陶瓷器,因需要而制作不同。

   突破——从概念到分别,从计着到认知,一旦有所发现,仍得慎审有多少自我;不然,是不可能突破的!

   因此,转烦恼而成菩提,当知,该如何从分别心生起之时,一连串必然而又不相同的过程,以及有所发现等,是否突破了自我意识?

   如是的方程式,乍闻之下,似乎没有什么?若能心平气和的运用于人或事之中,久而久之,会有许多发现,也必然能够自我突破!

  结 语

   佛法的深入浅出、简单扼要表现出来,才是「化佛陀的语言为人类的语言而为人说法」的正确之道。并不是以名相解名相,或止于依文解义的作为,就能使时人获得实际的饶益,因为佛法并不是供在学术象牙塔中的装饰品。

   从以上的资料中,吾人可以发现佛法就在我们的身旁,就在我们的心中。佛法不是只供膜拜的经藏,而是可以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,化解烦恼,显现饶益功德的道理方法。

  饿七羯磨法

  按照时间的长短不同,饿七分为三种:一七行法(期间为七天)十七行法(期间为七十天)百日行法(期间为一百天)在此先介绍一七之行法(七天):

  一、饮食规定:

   第一天:按平日正常饮食减半。

   第二天:按第一天量改为稀饭。

   第三天:禁食。

   第四天:禁食。

   第五天:恢复第二天稀饭量。

   第六天:恢复第一天饮食。

   第七天:恢复正常饮食。

  二、饿七期间每日功课内容:

   视精进程度及个人身体状况分为:六枝香行法八枝香行法十二枝香行法。

  六枝香行法:

   早上二枝香:跪诵金刚经一卷,礼忏悔文一遍。

   下午二枝香:跪诵弥陀经七卷,每卷诵毕,加念四十九遍往生咒,礼忏悔文一遍。

   晚上二枝香:或礼佛,观佛(以上在室内)或经行,止观(在室外)。

  八枝香行法:

   早上三枝香:视个人偏好经典,跪诵大部经典一部(如楞严、法华、华严等),礼忏悔文一遍。

   下午三枝香:在室外树下跪诵弥陀经七卷绕佛(屋外经行)四十九遍往生咒,再回佛前礼忏悔文一遍。

   晚上二枝香:或在室内礼佛,观佛,或在室外经行,止观。

  十二枝香行法:

   行法在净室内,不可有床椅,仅佛像一尊

   早上四枝香:自行做全堂早课,室外念佛一枝香返净室静坐半支香,礼忏悔文一遍,诵金刚经一卷,再看一卷,再礼一卷金刚经(一句一拜)。

   下午四枝香:先礼忏悔文一遍,诵弥陀经七卷,礼四十八愿(每愿一拜)自行做晚课(含蒙山施食)课后经行,止观,礼佛一支香,礼忏悔文(回向孤魂野鬼)再为狐魂野鬼做三皈依。

   晚上四枝香:或在室内礼佛、观佛;或在室外经行止观。

   附记:饿七期间,不可沐浴,在起七前一天沐浴后,于佛前发愿(附发愿文)再礼韦陀及伽蓝菩萨护法。

  起七前一天向常住大众告假,七日圆满后回向。

  发愿文:(于佛前合掌观佛跪诵)

   南无佛陀耶,南无达摩耶,南无僧伽耶,弟子○○今为色身之障碍,难以成就法身,遵佛古制,行一期(或七期,百日)饿七,于七永日中,誓愿依教奉行,以克懈怠放逸之流弊,恳乞三宝加被,诸护法神祇等护持。此愿上奉十方三宝万德千尊证明。

  

  ○○年○月○日

  

  苦行寮之修行法

  

  前言

   苦行寮之进驻,乃在梵行中行极苦之法,以磨炼身心与意念;行修时间有一月、三月,最长一年三种,凡进寮之行者,事先须经和尚应允;进寮前,向常住告假,圆满后销假。

   所谓苦行寮者,寮如军中的禁闭室,寮高不限,长宽各为四尺半,寮设逾人高之窗户,寮门不闭,外有空地约一丈见方,以竹篱围绕,篱扉加锁。寮侧设有遮栏之浴厕兼盥洗室一间,空地可以种植花木,切忌大树成荫,以免隔绝了阳光;寮房内,务必空气流畅,不可潮湿;寮内设蒲团一个,毯子一条,换洗衣物放置浴厕内,余无长物。

  住寮须知

   一、日中一食,饮白开水,定时定量;除午食后少分水果,其它一概禁止食用。

   二、夜不倒单,行吉祥或狮子卧,亦属禁止之列;午间养息与夜晚相同,仅止于依墙立…

《修行法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之道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