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行法要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原有的「想」增上了许多?以至进入「非想」的饶益境界无论如何,都得返照是否与道相应行,关系了生脱死的解脱之要!

   如是止,如是观,次第交替,行去芜存菁而不断筛减之;直到从想到非想,乃至非有想和非无想,也就是非非想的殊胜境界;其他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恨等情绪变化,亦复如是。概括的说:情绪的变化,构成烦恼,如何使自己于烦恼中,利用五蕴的间隔,运作止观之法;务期于烦恼显现之时,明确的发现菩提,真能化解烦恼,赢得自在!

  

  结 论

   止观之法,可以肯定是禅那的辅行法门,却也是任何修学过程的辅行法门;于理,有完善的层次和体系,于事,有相应和契合的方法,是一种事理融通的法门;不过,有一点必须强调其间的「结果」,也就行到察觉之时,发现了毫无利益可言,依法必须放弃,千万不要灰心失望,在本法的旨趣来说,是其必然发生的过程,并非毫无意义,而是不可或缺的修持过程,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,必须历炼的工夫!

   其次是法门的修持,没有场地的限制,没有环境的禁忌,也不要求时间的多少;是一种最最方便的法门,必获利益的法门;虽然,初学的行者,免不了明理难圆其事,不容易见到功效,但是,道的难或易,在于正勤的耕耘或懒散,所谓欲有一份耕耘,才能有一份收获,那是取巧或侥幸不得的! 

  心地发明

  概 要

   拙衲于禅与教的法处,不论是知见的解或修持的行,在在不离禅的活泼方式;开启后学的智慧之门,从不照本宣科,依文释字。要求深入般若经藏,运用佛法要义于平常的生活当中,注入每个当下的身口意行为里;期盼于实践中赫然发现「心」的奥秘,明了「法」之妙谛,悟证二千六百多年来的觉悟正法。

  

  一、三关大觉

   明了!

   明白了!

   明明白白了!

   三关大觉为民国五十年仲春行脚至花莲县凤林镇山麓一小瀑布旁,于夜间禅定时悟取此觉悟之三层次,名之为三关大觉。

  

  二、四分说法

   体:本体、本质、内涵。

   用:作用、效果、影响。

   相:表相、行相、现象。

   境:内容、境界、修养。

   完整的佛法,必然包含有体用相境四个部份。以如来藏而言:其「体」,为心意识组成之体;其「用」,可于因果感应及因缘法则中发现;其「相」,展现觉悟之文字语言;其「境」,究竟清净之庄严地。物物皆可于其体用相境的剖析中认识而透彻觉悟的殊胜之果证。

  三、五蕴间隔

   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运作完成于一剎那间,而禅定的修养工夫表现于这五蕴变化的过程之中;想行之间的奥妙,在于想行之间建立起间隔,加大其距离,去思惟,去认识,在此间隔中发现「转」和「化」的机会。

  

  四、止观新法

   止于一念:研究、分析、认识。

   观照菩提:察觉、返照。

   止观新法,是实用止观,是禅行者的心地法门,共分二个层次,五个步骤,不同于天台的止观法门。

   止观新法由止于一念至观照菩提,而完成禅的修养方法。其方法要点在于意念生起时的掌控,便于作深入研究、分析,而获得认识;从认识所得,务期与道相应,与生死有关。也就是不离于所止之一念,而后察觉到「我」,并进入自我返照,突破自我意识的藩篱,如此,才有机会发现菩提的道谛。

  

  五、学佛方程式

   当分别心生起的时候,

   不要一味地计较执着;

   必须去认识去了解,

   进而有所发现,

   久而久之,一定会有所突破。

   当心念生起分别的时候,不要忘了自己是个学佛的人,切忌只是计较、执着,应该深入地研究、分析、认识,并对自我有所察觉,返照于自我;如此不断地修养自我,久而久之,必能渐趋于「觉」的圆满。

  解 说

   佛法甚深微妙,浩瀚无边,若不假藉善知识的指引启发,难以登堂入室、深探法要。毕竟「无上妙法,非关文字」,「若有言说,皆无实义。」欲从经典文字中发现佛法,往往流于依文解意,臆测佛意,鲜能如实突破自我、与道相应。善知识须智慧宏深,辩才无碍。在佛法上有心地发明,依据前述五项心地发明,浅略缕述部份相关文献资料,解释其中名相,作为学人研究参考之助。

  

  一、三关说法

  何谓三关呢?

   三关之建立,实无定则,但其序列,却不外是如何「破」本参,「透」重关,「出」生死牢关三道卡子......

   有谓初关乃破吾人前六识之迷,重关乃透第七之我意识,牢关乃清出第八识中所藏业识种子。

   有谓先识「主人翁」(自省、听经闻法者),破迷立信,谓之初关;然后意识不起分别,所谓即心即佛,识得妙有,是为重关;由空性起用,人法皆空,所谓非心非佛,顿超佛地,是为出末后牢关。

   有谓入见处,破疑惑,无心以为道,是为初关;而后证见处,断疑惑,无相以为道,是为重关;最后了见处疑惑,无有可断,以无住为道,是为末后牢关。

   清季雍正帝谓: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,乍释业系之苦,览山河大地,十方虚空,并皆消殒,不为从上古德之舌头所瞒,识得现前七尺之躯,不过地水火风,自然清净,不挂一丝,是则名为初步破参。破本参后,乃知山者山,河者河,大地者大地......尽是平等,皆是菩提,无一物非我身,无一物是我己;境智圆融,色空无碍,获大自在,常住不动,是则名为透重关。透重关后,家舍即在途中,途中不离家舍,明头也合,暗头也合,寂即是照,照即是寂,行斯住斯,空斯有斯,无生无长生,无灭无不灭,如斯惺惺行履,无明执着,自然消落,方能踏着末后一关。

   我认为:看破破本参,放下透重关,自在即出生死牢关。......但「向上一路,密不通风」,仍不能脱出渐修「或累世修」而得顿悟者,何况古德尚有:「一簇破三关,犹是箭后路」之说;可见禅关非是理解边事,讲求参要真参,悟要实悟,无论如何,不得草草自欺。......

   最后介绍:我在民国五十年于花莲凤林莲社广传法缘时,一日中夜禅定中偶得之三关,提供给禅门大德参考。

   明了!本参。

   明白了!重关。

   明明白白了!牢关。

   参!莫忘却,犹有箭后路!

  二、四分说法

  佛教的经论之中,常谈到「体相用」三者,而较少提到「境」。实则,欲认识完整的「法」,不能不考虑到「境」的内涵。任何一法皆有其「境」的存在,当它发生变化作用时,「境」自然存在其中;这是符合佛陀思想的,只是古今大德未明白指出其中的机关。

   例如,大乘起信论大纲有:一心、二门、三大等等。其文中说——「摩诃衍法(大乘佛法)」的本质是众生心,而其中的义理则为三大:

   一、体大——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。

   二、相大——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。

   三、用大——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。

   我对「法」有如下解释:

   法,梵语作达摩,通于一切语言、文字、事物;有大有小,有形无形,以及真实和虚妄;总括事与理的轨则和任运,悉谓之法。

   法,中文以「水」的「去」来,而言迁流变化;有已知未知,有能知和可以探索的,甚至一些意料之外,姑且称作不可思议的。

   从「水」说:有体、用、相、境的差异:

   体——以性质分:有咸、淡、香、臭、清、浊等的不同。

   用——以作用说:吃、洗涤、灌溉、调和、养殖等的不同。

   相——以相状言:有冰、雪、霜、露、岚、气、雾等的不同。

   境——以内蕴分:有温、热、冷、冻、湿、滑、涩等的不同。

   再者,又以「因」为例,说明法的认识,必须具足四个条件:

   体——因的种性,生起因。

   用——因的过程,效用因。

   相——因的现象,差别因。

   境——因的内涵,究竟因。

   四分说法可以帮助学人把握「法」的真实内涵,了知法在那里,进而从法的认识、了解之中有所觉悟,有所突破,转有为而成无为。

  

  三、五蕴间隔︱想行之间的奥妙

   何谓五蕴?

   五蕴又名五阴,阴是覆盖遮蔽,把真性阴蔽不见于深处蕴藏。五蕴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众生的心念,便是五蕴积聚而成,五蕴也可说是意念的变化作用现象。当五蕴发起作用时,就是吾人的起心动念,亦可以说,是吾人的自我意识;基于「我」的意义,并具了「心、意、识」三大内涵。

   五蕴——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」的进一步说明是:

   色:外色与心相应,色蕴形成,有了五欲八风中的任何一种,包括感性与理性的内涵。

   受:因色蕴中的内涵,引发某种变化,发动领纳后的情识作用,也就是所谓的感受。

   想:如是随即产生思想,依情识作用而生起分别,包括关系的,联想的,甚至潜意识的(思想的作用,便是考虑如何处理问题的动力)。

   行:如是,紧接着发生筹量之后的行为,包括各种不同的表情和动作。(只是此类行动不是形之于外的动作,而是蕴之于内的心识作用,或谓抉择)。

   识:最后,显现出不同的认知,甚至不同的结果。(或者说是认识之后的肯定;不过,它也不是问题之后的答案)。

   当然,五蕴的变化,虽然具有不同的层次,而变化的速度是很快的,有时,几乎剎那之间;不过五蕴的作用,因有「业」与「道」相异的原动力,所产生作用的结果,自然也就不同。因此,于五蕴变化之时,无论色蕴中形成的内涵如何,于受想二蕴的变化,总不外是以业随业生起作用,或以道化业转变为功德,例如烦恼与菩提。

   业:色蕴中是烦恼,受想中依于业,则随烦恼而转,行识处于烦恼之中。

   道:色蕴中是烦恼,受想中依于道,则转烦恼而成菩提,行识处于菩提之中。

   由此可见,色蕴中所形成的内涵,全在受想的变化而决定作用;同时,更可以发现变化和作用之前,受想与行识之必须建立起间隔;如果,间隔能够加大,作用的结果便有调整自…

《修行法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之道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