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原有的「想」增上了許多?以至進入「非想」的饒益境界無論如何,都得返照是否與道相應行,關系了生脫死的解脫之要!
如是止,如是觀,次第交替,行去蕪存菁而不斷篩減之;直到從想到非想,乃至非有想和非無想,也就是非非想的殊勝境界;其他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恨等情緒變化,亦複如是。概括的說:情緒的變化,構成煩惱,如何使自己于煩惱中,利用五蘊的間隔,運作止觀之法;務期于煩惱顯現之時,明確的發現菩提,真能化解煩惱,贏得自在!
結 論
止觀之法,可以肯定是禅那的輔行法門,卻也是任何修學過程的輔行法門;于理,有完善的層次和體系,于事,有相應和契合的方法,是一種事理融通的法門;不過,有一點必須強調其間的「結果」,也就行到察覺之時,發現了毫無利益可言,依法必須放棄,千萬不要灰心失望,在本法的旨趣來說,是其必然發生的過程,並非毫無意義,而是不可或缺的修持過程,可以說是一種最好的,必須曆煉的工夫!
其次是法門的修持,沒有場地的限製,沒有環境的禁忌,也不要求時間的多少;是一種最最方便的法門,必獲利益的法門;雖然,初學的行者,免不了明理難圓其事,不容易見到功效,但是,道的難或易,在于正勤的耕耘或懶散,所謂欲有一份耕耘,才能有一份收獲,那是取巧或僥幸不得的!
心地發明
概 要
拙衲于禅與教的法處,不論是知見的解或修持的行,在在不離禅的活潑方式;開啓後學的智慧之門,從不照本宣科,依文釋字。要求深入般若經藏,運用佛法要義于平常的生活當中,注入每個當下的身口意行爲裏;期盼于實踐中赫然發現「心」的奧秘,明了「法」之妙谛,悟證二千六百多年來的覺悟正法。
一、叁關大覺
明了!
明白了!
明明白白了!
叁關大覺爲民國五十年仲春行腳至花蓮縣鳳林鎮山麓一小瀑布旁,于夜間禅定時悟取此覺悟之叁層次,名之爲叁關大覺。
二、四分說法
體:本體、本質、內涵。
用:作用、效果、影響。
相:表相、行相、現象。
境:內容、境界、修養。
完整的佛法,必然包含有體用相境四個部份。以如來藏而言:其「體」,爲心意識組成之體;其「用」,可于因果感應及因緣法則中發現;其「相」,展現覺悟之文字語言;其「境」,究竟清淨之莊嚴地。物物皆可于其體用相境的剖析中認識而透徹覺悟的殊勝之果證。
叁、五蘊間隔
色受想行識五蘊的運作完成于一剎那間,而禅定的修養工夫表現于這五蘊變化的過程之中;想行之間的奧妙,在于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,加大其距離,去思惟,去認識,在此間隔中發現「轉」和「化」的機會。
四、止觀新法
止于一念:研究、分析、認識。
觀照菩提:察覺、返照。
止觀新法,是實用止觀,是禅行者的心地法門,共分二個層次,五個步驟,不同于天臺的止觀法門。
止觀新法由止于一念至觀照菩提,而完成禅的修養方法。其方法要點在于意念生起時的掌控,便于作深入研究、分析,而獲得認識;從認識所得,務期與道相應,與生死有關。也就是不離于所止之一念,而後察覺到「我」,並進入自我返照,突破自我意識的藩籬,如此,才有機會發現菩提的道谛。
五、學佛方程式
當分別心生起的時候,
不要一味地計較執著;
必須去認識去了解,
進而有所發現,
久而久之,一定會有所突破。
當心念生起分別的時候,不要忘了自己是個學佛的人,切忌只是計較、執著,應該深入地研究、分析、認識,並對自我有所察覺,返照于自我;如此不斷地修養自我,久而久之,必能漸趨于「覺」的圓滿。
解 說
佛法甚深微妙,浩瀚無邊,若不假藉善知識的指引啓發,難以登堂入室、深探法要。畢竟「無上妙法,非關文字」,「若有言說,皆無實義。」欲從經典文字中發現佛法,往往流于依文解意,臆測佛意,鮮能如實突破自我、與道相應。善知識須智慧宏深,辯才無礙。在佛法上有心地發明,依據前述五項心地發明,淺略縷述部份相關文獻資料,解釋其中名相,作爲學人研究參考之助。
一、叁關說法
何謂叁關呢?
叁關之建立,實無定則,但其序列,卻不外是如何「破」本參,「透」重關,「出」生死牢關叁道卡子......
有謂初關乃破吾人前六識之迷,重關乃透第七之我意識,牢關乃清出第八識中所藏業識種子。
有謂先識「主人翁」(自省、聽經聞法者),破迷立信,謂之初關;然後意識不起分別,所謂即心即佛,識得妙有,是爲重關;由空性起用,人法皆空,所謂非心非佛,頓超佛地,是爲出末後牢關。
有謂入見處,破疑惑,無心以爲道,是爲初關;而後證見處,斷疑惑,無相以爲道,是爲重關;最後了見處疑惑,無有可斷,以無住爲道,是爲末後牢關。
清季雍正帝謂:夫學人初登解脫之門,乍釋業系之苦,覽山河大地,十方虛空,並皆消殒,不爲從上古德之舌頭所瞞,識得現前七尺之軀,不過地水火風,自然清淨,不挂一絲,是則名爲初步破參。破本參後,乃知山者山,河者河,大地者大地......盡是平等,皆是菩提,無一物非我身,無一物是我己;境智圓融,色空無礙,獲大自在,常住不動,是則名爲透重關。透重關後,家舍即在途中,途中不離家舍,明頭也合,暗頭也合,寂即是照,照即是寂,行斯住斯,空斯有斯,無生無長生,無滅無不滅,如斯惺惺行履,無明執著,自然消落,方能踏著末後一關。
我認爲:看破破本參,放下透重關,自在即出生死牢關。......但「向上一路,密不通風」,仍不能脫出漸修「或累世修」而得頓悟者,何況古德尚有:「一簇破叁關,猶是箭後路」之說;可見禅關非是理解邊事,講求參要真參,悟要實悟,無論如何,不得草草自欺。......
最後介紹:我在民國五十年于花蓮鳳林蓮社廣傳法緣時,一日中夜禅定中偶得之叁關,提供給禅門大德參考。
明了!本參。
明白了!重關。
明明白白了!牢關。
參!莫忘卻,猶有箭後路!
二、四分說法
佛教的經論之中,常談到「體相用」叁者,而較少提到「境」。實則,欲認識完整的「法」,不能不考慮到「境」的內涵。任何一法皆有其「境」的存在,當它發生變化作用時,「境」自然存在其中;這是符合佛陀思想的,只是古今大德未明白指出其中的機關。
例如,大乘起信論大綱有:一心、二門、叁大等等。其文中說——「摩诃衍法(大乘佛法)」的本質是衆生心,而其中的義理則爲叁大:
一、體大——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。
二、相大——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。
叁、用大——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。
我對「法」有如下解釋:
法,梵語作達摩,通于一切語言、文字、事物;有大有小,有形無形,以及真實和虛妄;總括事與理的軌則和任運,悉謂之法。
法,中文以「水」的「去」來,而言遷流變化;有已知未知,有能知和可以探索的,甚至一些意料之外,姑且稱作不可思議的。
從「水」說:有體、用、相、境的差異:
體——以性質分:有鹹、淡、香、臭、清、濁等的不同。
用——以作用說:吃、洗滌、灌溉、調和、養殖等的不同。
相——以相狀言:有冰、雪、霜、露、岚、氣、霧等的不同。
境——以內蘊分:有溫、熱、冷、凍、濕、滑、澀等的不同。
再者,又以「因」爲例,說明法的認識,必須具足四個條件:
體——因的種性,生起因。
用——因的過程,效用因。
相——因的現象,差別因。
境——因的內涵,究竟因。
四分說法可以幫助學人把握「法」的真實內涵,了知法在那裏,進而從法的認識、了解之中有所覺悟,有所突破,轉有爲而成無爲。
叁、五蘊間隔︱想行之間的奧妙
何謂五蘊?
五蘊又名五陰,陰是覆蓋遮蔽,把真性陰蔽不見于深處蘊藏。五蘊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衆生的心念,便是五蘊積聚而成,五蘊也可說是意念的變化作用現象。當五蘊發起作用時,就是吾人的起心動念,亦可以說,是吾人的自我意識;基于「我」的意義,並具了「心、意、識」叁大內涵。
五蘊——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的進一步說明是:
色:外色與心相應,色蘊形成,有了五欲八風中的任何一種,包括感性與理性的內涵。
受:因色蘊中的內涵,引發某種變化,發動領納後的情識作用,也就是所謂的感受。
想:如是隨即産生思想,依情識作用而生起分別,包括關系的,聯想的,甚至潛意識的(思想的作用,便是考慮如何處理問題的動力)。
行:如是,緊接著發生籌量之後的行爲,包括各種不同的表情和動作。(只是此類行動不是形之于外的動作,而是蘊之于內的心識作用,或謂抉擇)。
識:最後,顯現出不同的認知,甚至不同的結果。(或者說是認識之後的肯定;不過,它也不是問題之後的答案)。
當然,五蘊的變化,雖然具有不同的層次,而變化的速度是很快的,有時,幾乎剎那之間;不過五蘊的作用,因有「業」與「道」相異的原動力,所産生作用的結果,自然也就不同。因此,于五蘊變化之時,無論色蘊中形成的內涵如何,于受想二蘊的變化,總不外是以業隨業生起作用,或以道化業轉變爲功德,例如煩惱與菩提。
業:色蘊中是煩惱,受想中依于業,則隨煩惱而轉,行識處于煩惱之中。
道:色蘊中是煩惱,受想中依于道,則轉煩惱而成菩提,行識處于菩提之中。
由此可見,色蘊中所形成的內涵,全在受想的變化而決定作用;同時,更可以發現變化和作用之前,受想與行識之必須建立起間隔;如果,間隔能夠加大,作用的結果便有調整自…
《修行法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