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行法要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意識的空間,去發現是隨業而受迷惑?抑或是從道而得覺悟?這就是蘊藏中的機要,亦是行者與非行者的五蘊,于生起變化,肯定作用之時最大不同之處。

  

  四、五蘊間隔之妙用

   再談五蘊間隔之妙用:

  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蘊,其變化作用,于時空的現象,完成于剎那之間,而且是一氣呵成,沒有緩沖的余地;不過,對學佛的修行者而言,卻是可以建立空間,利用時間,調整五蘊的變化,改善行爲所完成的作用。

   如何建立空間?又如何利用時間來調整五蘊的變化,而改善行爲所完成的作用?

   那就是從五蘊中的「想」蘊,尚未進入「行」蘊之前,建立起「間隔」而著手「想」的調整;亦即是禅那八定中所謂「想」、「非想」、「非非想」的修養。爲了「想」的周詳,「想」的不偏離佛陀教法,唯有于「想、行」之間建立起間隔,纔有機會利用時間,發揮空間;調整「想」的內涵,提升爲「非想」,甚至增上爲「非非想」的境界。

   于法理如此,但仍須把握要領,切記「想、行」之間的「間隔」,其間隔愈大,效益也就愈大;因爲時空的利用與發揮,肯定于時間的長短,空間的廣狹,表現修養功率的高低。

   是故,間隔的要領在加大,在延長,在好好的利用;唯有如此,于「想」的發揮效益,方始提升爲「非想」,增上爲「非非想」,圓具八定的功夫。

   要「運用思想,發揮智慧」。部分學者認爲:古德說「思量即乖」、「離心意識參!」、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」因此,我認爲對行者但主張不可思想。似有依文解義,食古不化之嫌。因爲八正道中有正思惟,禅那譯作思惟修、靜慮。所以「運用思想,發揮智慧」正是應機說法、以楔出楔,才是修行之正常過程與方便法門。

   其實古禅德言「思量即乖」是指見道當下直契本心,不假思量,以思量者即離初心覺識,而運用思想,發揮智慧則是觀的效用。二者並不相矛盾,見道爲本,觀爲用;二而一,一而二。

   至于「想行之間」更清楚的說法:

   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,乃系「色蘊」已經形成,「受、想」亦已生起變化,我意識發動了分別作用;此刻利用間隔,調理「受、想」,換取造作的空間,不至使「行、識」隨緣境而有「成業」的危險性;此種修養是比較艱辛的,甚至太過掙紮,因勞累而損害道心!

   因此,一個修養有素的行者,往往「色、心」尚未相應,色蘊不曾形成之前,即能主宰色法,自我意識便不會生變化、起作用,憑借觀照的功能,色與心便可以不相應行。

   于是,色蘊不起,五蘊皆成空相。

   于是,一切有爲,皆不受影響。

   于是,有所不爲,隨心自在,隨緣無礙。

   于是,色心不契,自心明了清淨。

   于是,色蘊空靈,受想寂然;想行之間「空」的建立亦成多余。

   于是,五蘊無我,想受滅盡。

   于是,色心非我事,那伽常現前!

   想行之間的緩沖說法:

   人,不是反應的快慢,肯定修養的成果。

   人,修養的表現,在于「想、行」之的內涵價值。

   人,自我傳達之時,是否具有修養,最明顯的行爲,是沈不沈得住氣。

   緩沖,正是調適自我意識的修養能力。

   自我意識的展現,發動于色蘊形成之時,于「受、想」相互變化的差異作用,確定「行、識」的價值。

   因此,想與行之間,有了「間隔」修養的法要問題;就像是「餓、飽」之間,在于「食」的內涵,確定其營養價值。

   修學佛法的行者,往往強調五蘊皆空,殊不知人的自我,很難進入到空或說空,就可以空得了的;基于人的自我,「心、色」少不了交涉,即使是抗拒,已經于相應之下,發動了「不相應行」的自我意識,包括感性的,或者是理性的。

   何況色蘊欲空,不是否定,也不是逃避,更不是排斥,就可以使「色」而能「空」得了;緊接著,連鎖反應的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如果正當意念中剎那生起「色」須「空」的時刻,那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于剎那中的剎那,就已經全部完成了!

   更何況,摩诃衍法,不是于「苦受」而求其「空」,而是如何修養到「苦受」時而能「不以爲苦」;就像是平常時,人與人的情感反應,有「心甘情願」和「不甘不願」的絕對差異。

   試問:那其中的「奧妙」在那裏?

   由此可見,色于「法與蘊」的修養,不是舍「色」求「空」;而是如何面對「色」,予以刻意的認識和了解,調適「心、念」的計較和執著,轉變成「化解」,顯現「空義」之真象;也就是「淨色」的究竟工夫,圓成修養的內涵價值!

   離開五蘊則無佛法可言,認識五蘊間隔,利用想行之間的奧妙,正是進入佛法大門的津口。如何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呢?則必須配合止觀新法。

  五、學佛方程式

   學佛要先建立正知正見,所謂:「懂得道理好修行」,從「學佛方程式」中可以發現修行是修養自己身口意的行爲;要照顧自我的起心動念,維護自我的起心動念,進而突破自我。金剛經說:「菩薩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」

   因此有所謂「學佛方程式」的發明:

   當分別心生起之時:

   不要一味地計較和執著,

   應該深入的認識和了解;

   尤其要于中有所發現,

   久而久之,必能自我突破。

   例喻:

   概念——陶瓷器物。

   分別——茶杯。

   計著——于中國的傳統是泡茶的杯子。

   可以泡咖啡,可以泡牛奶。

   可以裝飲料,是盛物之器。

   認知——茶杯是代名詞,其實是陶瓷器。

   發現——陶瓷器,因需要而製作不同。

   突破——從概念到分別,從計著到認知,一旦有所發現,仍得慎審有多少自我;不然,是不可能突破的!

   因此,轉煩惱而成菩提,當知,該如何從分別心生起之時,一連串必然而又不相同的過程,以及有所發現等,是否突破了自我意識?

   如是的方程式,乍聞之下,似乎沒有什麼?若能心平氣和的運用于人或事之中,久而久之,會有許多發現,也必然能夠自我突破!

  結 語

   佛法的深入淺出、簡單扼要表現出來,才是「化佛陀的語言爲人類的語言而爲人說法」的正確之道。並不是以名相解名相,或止于依文解義的作爲,就能使時人獲得實際的饒益,因爲佛法並不是供在學術象牙塔中的裝飾品。

   從以上的資料中,吾人可以發現佛法就在我們的身旁,就在我們的心中。佛法不是只供膜拜的經藏,而是可以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,化解煩惱,顯現饒益功德的道理方法。

  餓七羯磨法

  按照時間的長短不同,餓七分爲叁種:一七行法(期間爲七天)十七行法(期間爲七十天)百日行法(期間爲一百天)在此先介紹一七之行法(七天):

  一、飲食規定:

   第一天:按平日正常飲食減半。

   第二天:按第一天量改爲稀飯。

   第叁天:禁食。

   第四天:禁食。

   第五天:恢複第二天稀飯量。

   第六天:恢複第一天飲食。

   第七天:恢複正常飲食。

  二、餓七期間每日功課內容:

   視精進程度及個人身體狀況分爲:六枝香行法八枝香行法十二枝香行法。

  六枝香行法:

   早上二枝香:跪誦金剛經一卷,禮忏悔文一遍。

   下午二枝香:跪誦彌陀經七卷,每卷誦畢,加念四十九遍往生咒,禮忏悔文一遍。

   晚上二枝香:或禮佛,觀佛(以上在室內)或經行,止觀(在室外)。

  八枝香行法:

   早上叁枝香:視個人偏好經典,跪誦大部經典一部(如楞嚴、法華、華嚴等),禮忏悔文一遍。

   下午叁枝香:在室外樹下跪誦彌陀經七卷繞佛(屋外經行)四十九遍往生咒,再回佛前禮忏悔文一遍。

   晚上二枝香:或在室內禮佛,觀佛,或在室外經行,止觀。

  十二枝香行法:

   行法在淨室內,不可有床椅,僅佛像一尊

   早上四枝香:自行做全堂早課,室外念佛一枝香返淨室靜坐半支香,禮忏悔文一遍,誦金剛經一卷,再看一卷,再禮一卷金剛經(一句一拜)。

   下午四枝香:先禮忏悔文一遍,誦彌陀經七卷,禮四十八願(每願一拜)自行做晚課(含蒙山施食)課後經行,止觀,禮佛一支香,禮忏悔文(回向孤魂野鬼)再爲狐魂野鬼做叁皈依。

   晚上四枝香:或在室內禮佛、觀佛;或在室外經行止觀。

   附記:餓七期間,不可沐浴,在起七前一天沐浴後,于佛前發願(附發願文)再禮韋陀及伽藍菩薩護法。

  起七前一天向常住大衆告假,七日圓滿後回向。

  發願文:(于佛前合掌觀佛跪誦)

   南無佛陀耶,南無達摩耶,南無僧伽耶,弟子○○今爲色身之障礙,難以成就法身,遵佛古製,行一期(或七期,百日)餓七,于七永日中,誓願依教奉行,以克懈怠放逸之流弊,懇乞叁寶加被,諸護法神祇等護持。此願上奉十方叁寶萬德千尊證明。

  

  ○○年○月○日

  

  苦行寮之修行法

  

  前言

   苦行寮之進駐,乃在梵行中行極苦之法,以磨煉身心與意念;行修時間有一月、叁月,最長一年叁種,凡進寮之行者,事先須經和尚應允;進寮前,向常住告假,圓滿後銷假。

   所謂苦行寮者,寮如軍中的禁閉室,寮高不限,長寬各爲四尺半,寮設逾人高之窗戶,寮門不閉,外有空地約一丈見方,以竹籬圍繞,籬扉加鎖。寮側設有遮欄之浴廁兼盥洗室一間,空地可以種植花木,切忌大樹成蔭,以免隔絕了陽光;寮房內,務必空氣流暢,不可潮濕;寮內設蒲團一個,毯子一條,換洗衣物放置浴廁內,余無長物。

  住寮須知

   一、日中一食,飲白開水,定時定量;除午食後少分水果,其它一概禁止食用。

   二、夜不倒單,行吉祥或獅子臥,亦屬禁止之列;午間養息與夜晚相同,僅止于依牆立…

《修行法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佛之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