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行法要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;如唯识论中说「以自体任持,轨生物解,悉皆为法」,则知,法于「佛」的出离理念,是突破了「有体」与「无形」的限制,极穷于因果的关系,因缘的法则;摆脱沙界一切相对的窠臼,径入绝对圆融的境界,也就是究竟无碍的真如之道;是为「法念处」观行的道谛,切忌但作「观法无我」的偏离之法。

  

  伍、行者资具的要求

   修行止观法门,不外调适身、口、意的行为,培育菩提道种,入于运用思惟之功,发挥智慧之德;务期出离生死,解脱三界六道轮回之疾苦,圆成究竟涅槃之常乐。

   因此,行者为满是愿,得证阿耨菩提,必须资粮具足,方能功德聚合;故提示如下几项,以供参考:

   一者、发菩提心——权实善巧,以至方便,是行者依教如法的理趣,突破局限成障的烦恼与所知,故立发起菩提之心,剑及履及,扎稳坚固的起码条件;所云菩提心者,即是弘誓愿行,设定于:众生无边愿度,烦恼无尽愿断,法门无量愿学,佛德无上愿成。

   二者、庄严戒行——戒是解脱之道,旨在不伤害物我,亦不侵犯人我,彼此融洽祥和;基于戒(尸罗)的原意,在防禁身心的过犯,具有「清凉」和「净洁」的旨趣。于是可以引申至行为造作,分别不善即恶,不恶即善的理念;因之,众生的业作,由是完成苦乐果报的因果律法,于诸经论中,提示「善、恶」业道之行,列出:杀、盗、淫、妄言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、贪、瞋、痴等顺逆行为的重点,可以说是戒与律的津要;行者依之遵循,严谨不犯,则庄重有嘉。

   三者、正知正见——知,是知识,包括能知与所知。见,是经验,包括个己与他人。合「知见」为一辞,则以般若波罗蜜为标的,是如来的方便说法;故立了了自觉为知,思虑推审为见,贯通人我与法我,集和而成知见之说。是者标明正知正见,源于世出世间,从「相对」的偏,到「绝对」的正;亦即是顺乎事理者谓正,违背事理者谓偏,必须于世法的相对而出离(突破)至绝对之境,从缺失到圆满,纔是正知正见的修养。

   四者、调整计着——行者未见道之前,不免计较和执着,强调自我意识;因此,禅宗教法,嘱其「看破、放下」,方能得「自在」之理,即言除计较,去执着,行修解脱,是成就菩提之法;基于无明烦恼的生起,见而思,取着计量,或贪或瞋,我法分别,以至德养不修,般若阻塞,沦陷尘沙迷惑之中;是故行者,意念之所到,但事清净、庄严、淡泊,则计较与执着之情,渐趋寂静之境。

   五者、善巧随缘——法谛为依皈是善巧,方便成功德为随缘;于事或理,世出世间,其中有道,如烦恼即菩提。修学行人,最忌顽固不化,偏我偏法,自设障碍,有所谓局限于名字法句,浸泡在空假顿渐相对之中;殊不知善巧随缘,掌握于般若的基础,以菩提为指标,也可以说,举凡起心动念之间,必须与道相应,与生死攸关;否则,善巧反成取巧,随缘变成攀缘,遑论期求究竟解脱。

   六者、道缘具足——道缘、即是促成菩提道果的助缘,可以三十七助道品为指南,乃是行道的轨则,破惑入道的缘力;三十七道品,谓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五力,七觉分、八正道分等。如是道品,其实仍不离戒、定、慧三学的范畴,即使诸波罗蜜法,依之行修,亦不出调适助开之方;因此,缘具有因,循因发缘,无非缘缘无间,增上之学,是功成果显的因缘不变之法则。

   七者、相境清净——修学行者,于精进的时空中,往往会发生一些瑞相或境界,使得行者误以为有所成就,甚至缄认见道证果,那是很容易造成「五蕴魔境」,非常危险的后遗症,千万不可掉举玩忽;因此,末法时期,缁素混淆,光怪陆离之象,充斥教界,流布人心,形成污秽垢染,邪魔当道之势。

  

  陆、法 门

   止:止于一念。

   研究。

   分析。

   认识。

   观:观照菩提。

   察觉。

   返照。

  柒、说 明

   止于一念:于心所生起的任何一个意念:于心所生起的任何一个意念,无论是虚妄的、杂乱的、好的、坏的、善的、恶的等属于感性的,都可以依止其间。

   研究:依止于一念之后,首先要研究这一念是什么?待到确定了之后,次要的便是为什么有这一念,这一念来自何处?虽然于研究过程中,难免都是自我意识,那并不要紧。

   分析:一念研究完成了,接着必须分析其中所有的内容,分析内容里每一个因素,每一个分子,愈细腻愈好。

   认识:繁杂而粗细并具的内容,就像是搜集的资料,关系依止于一念中的,少不了有着太多相对或少分绝对的内容;于此太多或少分的资料中,进而去了解,去分辨,加以比较;把好的,与道相应的,与生死有关的保留起来,把坏的,与道不相应的,与生死无关的放弃,然后完成谨慎的选择,如此纔算真正的认识了,在止法之中,圆具意念生起,如何体取其理与事的真实面目。

   观照菩提:以自我的意识,从主观而进入客观,从运用思想而发挥智慧,达到清净寂灭的境界。

   察觉:于资料的比较之后所选择的结果,其成份难免是自我的,属于主观性的;因此,必须加以沙汰、清洗,以智慧发现所谓「好的」,与道与生死的利益之所在;如果,那结果毫无利益可言,则所起的一念,必须毅然放弃,像放弃于认识阶段中那些坏的一样。

   返照:如果,于察觉之后,确定了是好的,与道是相应的,与生死是有关的,其利益是可信的;那末,到此地步,必须造而返照生与灭的现象,此处所说的生与灭的现象,乃是回复依止一念的生起;当意念生起之时,照见生的来去,当意念生起之前,以至生起之后,照见灭的踪迹,究竟生之所以生,生从何来,灭之所以灭,灭向何处;如此,返照生与灭的现象之后,最后纔能显现菩提道果,毕竟是个什么样的境象。

  再释止观法要

  一、释 名

   奢摩他——止,定。

   毗钵舍那——观,禅。

  二、方 式

   止——止于情识分别时的任何一念。

   观——观想察觉于意念中的觉悟之机。

  三、要 领

   止于一念,研究、分析、认识。

   观照菩提,察觉,返照。

  四、运 用

  于一念中不免我意识,一度止观,得我意识之利与害。

  于一念中发起业的探讨,二度止观,舍自我而入于法。

  于一念中转业识而成道法,三度止观,远我意识,净法聚,显菩提道果。

  五、说 明

  是止观之法,读圆觉经而开启心地,不局限于先后,更不涉及天台思想;为禅行者思想之建立,纯属本门修行之心法。倘若,有心修习,千万不可照本宣科,是法变化多端,深具密意;因此,参修行者,切记参而修之,方可获取饶益。

  

  止观喻

   止者,止于引发情感生起变化之时一念中;观者,于一念中去察究,慎审,发现之谓;也就是自我的情感于缘境生起时,为之引发而有所感受的那一念中,意识变化不是归咎于外来的诤辩,而是究竟自我的检讨。然后反过来照见可能的分别结果,如此,便是完成了「止观」的样子;也正是人生过程中难免的际遇之时,用来修心养性的方法。

   设:有人对你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,这句话引发了你的情感生起变化,因而有了「不愉快」的意念;按理,人的习气,必然先付诸诤辩的言行,把事情弄个清楚。可是,以止观之法去处理之时,则首先止于「不中听」之一念,而后察究自我意志变化情形,慎审那一句不中听之所在,发现不中听之事实;而后以返照的工夫,究竟一句话的诱因,为何会感到不中听?倘若换个说话的人是你的好友或亲人,是否同样会感到不中听?又如果,自我情绪正当平静或原本不安祥之时,那感受又将如何

   以上所设,只是一种修养的方法,在千佛山的「止观法」中,仅止于初阶;该法要圆具三止三观甚至更多,则可以自问题的发生,表现详尽的过程,获得完美的结果;可以使迷惑的众生,转向觉悟的道路,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胜境!

  

  内视之妙

   眼具见能,但得尘所,能所相应,方臻效用;众生因业而成,能所自然不禁,只为习气如此!因而,尽见人非人过,点滴亦不放松;鲜闻相应之余,迅然还归内视,行使「假若是我,又将如何?」的修养功夫。

   教下,行于觉道的佛弟子,无论缁素,不分智愚;所谓学佛者也,「心性明见」,是为一大事因缘,不可或忘,亦为不可旁货推诿之毕生事业也!而心性的明见,却又仰赖「内视」一诀;唯有内视深邃,透体湛然清净,始是去迷转觉的成就;同时,亦是行于觉道的明心见性的目标!

   所谓内视,就是返照察觉的工夫,是为般若波罗蜜方法运用的内涵;基于返照是来自外在的尘境,由外入内,「将心比心」,自我检讨,察知「假若是我,又将如何?」其结果必然要是「觉悟」的,断然地,以打破自我意识,而完成「觉道」的果!

   内视,于处理世间法时,正是实践出世间法最为可靠的修养;就像是转烦恼成菩提一样,其「转」的要领,不是如何去寻找菩提,而是如何去认识烦恼,了解烦恼,不为烦恼所蒙骗;自然,认识了,了解了,所得结果,必定是洒脱自在的菩提!

   内视的工夫,其实就是经论中所说的内熏,所谓「离苦得乐」,以显本觉真如之心性也!大德!有愿学佛,当不是舍本逐末的迷惑者!内视是时!

  

  转化情绪

   贪欲鲁莽,缘自业力,发起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恨等情绪的变化,于「人」者,是生命过程中必然的现象;基于此,往往令人不是营造彼此的伤害,便是制作永不休止的斗诤。

   学佛之道,于止观法门,很可以作为五蕴的调理方法,运用于「想、行」之间所建立起的间隔之中。譬如「喜」的情绪:

   止于喜的一念之所起——研究喜从何来?分析所面对的人或事,其相互之间的因缘,然后详加认识可能形成的结果。

   观照喜之来处、因缘、结果——从止之粗相,察觉深一层的自我意识,感性的有多少?理性的有多少?是否于…

《修行法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之道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