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行法要

  修行法要

  ——千佛山之行修法——

  白雲老禅師

  修行法要

  自 序  

  導 論

  

  止觀法門

   壹、止觀法門的認識

   貳、止觀法門的知見

   參、五蘊間隔之妙用

   肆、四念處的行修

   伍、行者資具的要求

   陸、法 門

   柒、說 明

   再釋止觀法要

   止觀喻

   內視之妙

   轉化情緒

   結 論

  心地發明

   概 要

   一、叁關大覺

   二、四分說法

   叁、五蘊間隔

   四、止觀新法

   五、學佛方程式

   解 說

   一、叁關說法

   二、四分說法

   叁、五蘊間隔—想行之間的奧妙

   四、五蘊間隔之妙用

   五、學佛方程式

   結 語

  餓七羯磨法

  苦行寮之修行法

  禁足的修行方法

  參學知識

   緣 起

   頭陀囊

   方便鏟

   水火單

   背架子

   衲  衣

   家  風

   雲水堂

   育王叁寶

   拂子

   拄杖子

  

  自 序

   本法門,乃是衲僧浸淫禅那法門所發明之心得;本門弟子,依家風之遺範,原本不得自我稱道,即使是有所發現,可以傳授門下弟子,輔導修學之功,亦不得稱道其成,而行八風的造作,危害學佛求道「常隨佛學」的殊勝因緣。

   然而,本法門自從公諸參學,禅七,研習會以來,受益行者,傳布于有意無意之中,形成絡繹求教之勢;因此,爲了利樂行人,破例撰寫成文,廣開法門,接引來茲,聊行法供養之方便。

   本法門乃是輔助運用思想,發揮智慧的一種方法,適合于任何的宗派,任何的行門,舉凡學佛行者,甚至教外人士,有意修心養性的任何仁者,只要依之修持,詳加揣摩,必定獲取深厚的利益。

  導 論

   知見立,可以見無明本。

   僧身殘命,禅海飄蕩,禅林放野,僥幸落得些許爪泥。

   雖然,漫長的歲月中,難免捕風捉影之嫌,卻也著實備嘗辛苦,精勤曆煉,方有拙衲發明的簡易止觀法門,導引學人,有門可行,有法可修;如是數十年來,習此法門者,有的耽著名相,有的踯步不前;當然,更有許多進步神速,得大利益者。

   無論如何,這其中總覺得少了些什麼?

   因此,執筆深思,闡述端倪;論知見,說範疇,道流程,談境界,予行修者入禅有道,務期得悉實相無相之妙,證禅波羅蜜之益,入寂靜究竟阿耨菩提之堂奧。

  止觀法門

  

  壹、止觀法門的認識

   止——止于一念。

     研究、分析、認識。

   觀——觀照菩提。

     察覺、返照。

   簡簡單單,二十來個字,名之謂「法門」,似無奇特處;但是,化簡爲繁,從繁入簡,就不只是自我想象的意識中,那麼平淡無味,不足爲道的想法了。

   止、止于一念,行者能否止于那一念?若是意念紛擾,雜妄當前,或者空虛散亂,漫無頭緒;值此時刻,如何能夠把握住任何的一念?即在「息止」之時,而後于一念中研究、分析、認識,確然獲得進入觀照菩提的機會。

   觀、觀照菩提,行者曆經「止念」中研究、分析、認識之後,必然有所發現,發現那一念中所存在的利弊、正負、業道、迷覺等真實面目;尤其是過程中所得,有多少是自我的,非自我的,必須整理所有的發現,加以多次的比較和選擇,然後提升至「觀照」的修養。

   如何「觀」呢?依于察覺的方法,去蕪存菁,作精致的比較和選擇;然後,于中深刻的進入察覺「道」的蹤迹。基于「道」在「業」裏的微妙谛義,必須作細密而慎審的察覺,方具返照之功,不至産生偏差而混淆覺道;畢竟行者需要照見的不是自我認爲,而是具足饒益的阿耨菩提。

  

  貳、止觀法門的知見

   知見的意思,就是認知和見解。

   佛教中言法,講究解而能行,解行並進而無礙;有所謂學行之道,在信、在解、在行、在證。但名相的建立容易,法義的深入卻難,尤其是法門的著手處,幾乎無有實際效益的途徑可遵循;因此,提示如下的十種知見,導引行者于修養上,如放羊牧牛,得心應手,駕馭那「無奈」或「勉強」不知如何是好的心識。

   一者、五根是能處:

   能、是能力,或者說是功能。

   眼能見,從根見,見見,以至見性。

   耳能聞,從根聞,聞聞,以至聞性。

   鼻能嗅,從根嗅,嗅嗅,以至嗅性。

   舌能味,從根味,味味,以至味性。

   身能觸,從根觸,觸觸,以至觸性。

   二者、五塵是所處:

   能見者,所見是色處。

   能聞者,所聞是聲處。

   能嗅者,所嗅是香處(臭等)。

   能辨者,所辨是味處(甜等)。

   能觸者,所觸是及處(粗等)。

   叁者、意念是印象:

   意、即是意識,從根能塵所相應而發起,産生變化後而有的作用;如相機、膠卷、相應于外景,最後形成的照片。

   四者、思念是煩惱:

   意動而後發起思考,集色塵緣境的影響,使身心失去平靜,以至煩惱生起,身心不自在;亦即「無明」的處境,源于迷惑,而從「思」的不解,形成無奈。

   五者、心念是自我:

   心爲主宰,即是自我意念、思念,而發起的心念,而表現的分別,或者稱作自我意識,或者稱作主觀意識;于心理上所發起的感性或理性的情感作用。

   六者、色蘊是誘因:

   色蘊的形成,來自色塵(物質的),法塵(精神的),色法(理與事的),契合色心相應而顯現;亦即色塵緣境契應時,色心交道的首當其沖者。

   七者、受蘊是情識:

   色心交道,契應之時,隨即引發情識,産生不同的感受;亦即喜好、厭惡、愛取、恨舍等五欲八風的染著之情。

   八者、想蘊是遷化:

   想思之緒,遷流變化,順逆正負,虛妄真假,如行雲流水;處此時刻,擇棄兩難,尤其多少無奈,的確剪不斷,理還亂,想思不定主意,不知如何是好!

   九者、行蘊是作爲:

   想思之余,訴諸身行,訴諸言行,訴諸意行;或造作成業,或修養成道,其行爲決定結果;或相對,或絕對,或偏邪,或嚴正,垢汙清淨,界于分水之嶺。

   十者、識蘊是異果:

   從身、口、意行爲之後,形成不同的結果;有主觀的、客觀的、感性的、理性的、善(好)的、惡(壞)的、對的、錯的等種種差異的結果。

  參、五蘊間隔之妙用

   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蘊,其變化作用,于時空的現象,完成于剎那之間,而且是一氣呵成,沒有緩沖的余地;不過,對學佛的修行者而言,卻是可以建立空間,利用時間,調整五蘊的變化,改善行爲而完成作用。

   如何建立空間?又如何利用時間來調整五蘊的變化,而改善行爲而完成作用?

   那就是從五蘊中的「想」蘊,尚未進入「行」蘊之前,建立起「間隔」,著手于「想」的調整;亦即是禅那八定中所謂「想」、「非想」、「非非想」的修養。爲了「想」的周詳,「想」的不偏離佛陀教法,唯有于「想、行」之間建立起間隔,纔有機會利用時間,發揮空間;調整「想」的內涵,提升爲「非想」,甚至增上爲「非非想」的境界。

   于法理如此,但仍須把握要領,切記「想、行」之間的「間隔」,其間隔愈大,效益也就愈大;因爲時空的利用與發揮,肯定于時間的長短,空間的廣狹,表現修養功率的高低。

   是故,間隔的要領在加大,在延長,在好好的利用;唯有如此,于「想」發揮效益,方始提升爲「非想」,增上爲「非非想」,圓具八定的功夫。

  肆、四念處的行修

   聲聞行者,于五停心觀之後,修四念處觀;因五停心觀在息止行者的亂心,是爲奢摩他;複依四念處觀法,啓發行者之慧思,是爲毗缽舍那。是則依妙法蓮華經而說,立輔行,廣摩诃法,故說止觀之要;並立「空、假、中」叁止叁觀而圓成六妙法門,爲天臺行者之行法,不同于拙衲所設之止觀法門。

   基于止念觀照的妙用,立五蘊「間隔」的修養,于斯間隔中,發揮「觀照」于「察覺」而至「返照」的功夫,必須仰賴四念處的行修爲依皈,避免發生虛妄偏離之誤;因此,止念觀照,全在五蘊中「想、行」之間的間隔修養,利用較長的時間,發揮寬廣的空間,促使自我意識的「想」,而能提升爲「非想」,甚至增上爲「非非想」的禅定境界。

   所謂四念處者,其實就是行「觀」之法,茲分別概述之:

   一者、身念處——依身、語、意爲造作之工具,有所謂我身、我語、我意的自我行爲表現,發起計較與執著的強烈意識,尤其是垢淨的分別意識;因此,爲了破除強烈的分別意識,提示「色身」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元素組合的假體;唯有突破(出離)垢淨的分別計著意識,以佛陀的教法爲依皈,務期成就清淨寂靜的「法身」;方是于「身念處」觀行的修養,切忌但作「觀身不淨」的偏離之法。

   二者、受念處——受、源自五蘊中之受蘊,是情感反應的我意識作用,發起于色塵緣境,具有理性與感性不同的層面,往往依「業力」而分別反射「苦、樂」的情緒;因此,人我的表現出親疏,好惡等感受,構成因業而再造業,或者是隨業而轉,不能控製的後果,甚而至一些無可奈何的;所以,世間的苦受與樂受,當知來自過去所作的善惡之因,如今得感苦樂的果受;是爲「受念處」觀行的著手處,切忌但作「觀受爲苦」的偏離之法。

   叁者、心念處——心爲主宰,總括了般若、真如、緣慮、思量、意識等作用于能知與所知的肯定;所謂煩惱、菩提、迷惑、覺悟等,全在「一念」之間,分辨于「道」的修養,或者是「業」的造作;所以說,于「心」的「處」,不祇是調適而已,必須充實「摩诃般若」的殊勝修養;猶若善財童子的參學,文殊師利法王子的累世功德,方能深體微察,透悟無生寂靜的饒益性;是爲「心念處」觀行的旨趣,切忌但作「觀心無常」的偏離之法。

   四者、法念處——依事論理,從理言事,是謂之…

《修行法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佛之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