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然明發,一切善根皆增長。
破諸煩惱,修禅觀能了知生死過患,不爲根塵所染,一切煩惱悉破滅。
毗婆舍那行,于奢摩他發起之時,藉智慧之功而行觀法;可以說是叁摩缽提(等持)的能量,運作于禅那(靜慮)之中,發明心地最爲可靠的正道之行。
兩種舍利
舍利、設利羅,意謂身骨或靈骨。
金光明經舍身品雲:
「舍利,乃無量戒定慧香之所熏馥。」
舍利,佛陀所遺有兩種:
1.生身舍利──如來應身滅度,經阇維(焚燒),所獲舍利有叁種色:骨、色白:肉、色赤;發、色黑;體性堅固,椎擊不碎;但菩薩及羅漢所有,色澤相同,堅固不及。
經中說:
佛陀舍利,甚難可得,最上福田;若人能起塔供養,即得無量福報。
2.法身舍利──經典是佛陀的法身舍利,闡述中道實相之理;不遷不變,無生無滅,恒古今存,彌天蓋載;若人能至心如法受持,當得見如來法身。
經中說:
經典所在之處,皆應起塔供養,可以不須複安舍利,因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。
兩種法性
法性,梵語謂「馱摩」;意思是說,于一切法之本質,如實相真如,法界,涅槃等。
地持經說:
法是軌則,性是不改;也就是說,一切法性無改易,皆可循軌則而修。
法性有「理、事」的不同:
1.理法性──依一實之理,說明離虛妄之相,其本性平等,無有變易;凡一切諸佛,莫不軌此法性虔修而成正覺者,故又稱實法性。
2.事法性──世間一切諸佛,皆依于理而顯事相,複從事相而闡述其理而設施建立之;如地水火風、色受想行識等法,隨世俗所有知見于事的論說,但實際不外法性之理而擬議。
法性同義而異名者,大般若經中說十二種,如: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不虛妄性、不變異性、平等性、離生性、法定、法住、實際、虛空界、不思議界等。
佛陀教法中但說:真如、勝義、實用等。
兩種生死
衆生因惑業感招,從生到死,死複轉生,流轉輪回,永不休止。
楞嚴經中說:
生死死生,生生死死,如旋火輪,未有休息。
衆生的生死,從業相而言,生暗生始,死冥死終;就這樣,輪轉六道之中,除非業報受盡,而且不再造作新的業因,方不流轉生死海中,承受超脫之苦。
勝鬘經于生死現象,分別有兩種類型:
1.分段生死──一切有漏善不善業,由煩惱障助緣所感,顯叁界六道果報之相,而有分分段段的差異,專屬見思惑有爲造作之凡夫,故謂分段有爲之生死也。
2.變易生死──一切無漏之善業,依所知障助緣所感,顯界外淨土果報之相,爲斷見思惑之阿羅漢以上證道者之生死;已具無色形之勝劣,壽命之長短,迷想漸滅,證悟漸增,于迷悟遷移入無爲之相,故謂變易無爲之生死也!
供養之識
布施是普舍,惠濟的意思。
供養、爲資養叁寶,奉獻香、華、燈、果、飲食、以及資財等物。
大方便佛報恩經中提示修諸供養,具有作與無作二者:
1.有作──于諸佛、菩薩、父母、師長之所,生恭敬心,修諸供養;不惟得福,亦可成道;若有冀望福報之心,乃是有爲而作。
2.無作──于諸佛、菩薩、父母、師長之所,生恭敬心,修諸供養;不惟得福,亦可成道;若無冀望福報之心,乃是無爲而作。
供養的方式有二,依法華經普賢行願品中所說:
財供養──所有十方一切佛剎,極微塵數中,一一各有一切世界,極微塵數佛;一一佛所,各有菩薩海會圍繞我,以普賢行願力故,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:所謂華鬘、音樂、傘蓋、衣服,及燒種種香,燃種種燈,一一如須彌山;以如是等諸供養具,常爲供養。
法供養──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,所謂如說修行供養,利益衆生供養,攝受衆生供養,代衆生苦供養,勤修善根供養,不舍菩薩業(所修之法)供養,不離菩提心供養等。
律部及蘇悉地經中別供養方式,謂:
四事供養──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湯藥。
四式供養──合掌、阏迦(香花水)、真言契印、運心(觀想)。
總之,供養是對長上的恭敬心,不同于布施行爲。
身病與心病
病苦是衆生所不能避免,其緣起不外二途:一是先世行業所引起,一是現世失調而發生。行業于先世,好作惡法,惱害衆生;失調于現世,飲食不節製,生活不規律。
涅槃經中說病苦有二種現象:
1.身病──四大不調,衆病交攻;若地大不調,舉身沈重;水大不調,舉身胖腫;火大不調,舉身蒸熱;風大不調,舉身倔強。
2.心病──怯懦而生恐怖,憂愁苦惱,愚癡昏昧,擾動于中,以至諸病生起。
如果,更作詳盡的分類,人之所以生病,應該涉及九種關鍵性的問題;誠如長阿含經中所說,九病一切病。謂:
1.寒病──人必寒溫得宜,則身體安樂;若爲寒凍所逼,則成一切病。
2.熱病──人必溫涼得宜,則身體和暢;若爲熱毒所中,則成一切病。
3.饑病──人必假飲食以資其身,則諸根強健;若不得食,則虛弱而成一切病。
4.渴病──人必假漿水以養其體,若不得漿水之飲,則腸胃枯焦而成一切病。
5.大便病──人必假飲食資益諸根,入腹變壞,須便利以時,若強忍過當,
則能生一切病。
6.小便病──人必得湯水資潤色身,入腹之後,須便利以時,若強忍過當,
則能生一切病。
7.欲病──人貪于淫欲,則能成痨、怯、虛、弱、生一切病。
8.饕餮病──人必須飲食以養其身,若貪食過度,即能生一切病。
9.老病──人年老則筋力衰弱,或起居食息不能中節,即成一切病。
見思與客塵
惑,就是迷惑;于一切法,不了自性本空,妄起執著,惑而障道,以至流轉生死;又名業惑,纏縛不得解脫,住著叁界,輪回六道之中。
華嚴經中提示「惑」的差別,有:
現行惑──謂六根對六塵,現起貪瞋癡等煩惱,令心昏迷,障諸善法。
種子惑──謂根本無明,能生一切煩惱,障諸善法。
因此推及「見、思」與「客、塵」相互所生的關系,肯定「惑」的體相和作用。謂:
見,分別爲見,意根與法塵,非理籌度,起諸邪見;如世俗之有無,斷常等相對分別。
思,貪愛爲思,五根與五塵,原不起分別,只因貪愛染著之心,迷而不覺故。
客,見思等惑,惑于外塵之境,生起妄想,緣于無明故。
塵,微細之惑,能染汙真淨,亂及本空之性,緣于染著。
佛說悉檀法
悉、遍及。
檀、檀那。
華梵合立的名相,于法華文句中說:佛說四種悉檀法,遍施一切衆生,爲饒益故。
1.世界悉檀:世乃隔別之義,界即是界分;由于衆生根器淺薄,佛陀爲隨衆之所欲樂聞,故次第分別而說,令彼等生起歡喜心。
2.爲人悉檀:佛陀說法,必先觀察衆生根機,以及宿種之深淺,然後隨應機而爲之宣說,令生正信,增長善根。
3.對治悉檀:佛陀說法,常行對治善巧;如衆生貪欲多者,則教觀不淨;瞋恚多者,教修慈心;愚癡多者,教觀因緣;爲對彼等諸病,分別說諸法樂,遍施一切衆生。
4.第一義悉檀:佛陀既知衆生善根成熟,即爲宣說事理之勝義,教化法要之真谛,令使悟入真如之覺境,開啓最上之第一義谛。
佛法叁時
佛教流布世間,法的弘揚,自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,其教法住世,約分叁個不同的時期,故有叁時之說。
一者正法時:佛陀入滅後,教法住世,人有禀教者,即能修行;有修行者,即能證得果位,是名正法時。據法住記雲:佛告阿難,我滅度後,正法一千年;由于女人出家,減五百年。又善見論雲:後爲比丘尼說八敬法,還得一千年。又法苑珠林雲:天人答道宣律師(南山)曰:佛錫杖在龍窟中,四十年住;爲佛陀入滅後,有飛行羅剎,能說十二部經,詐爲善比丘,食諸持戒者;爲斷此惡,故鎮龍窟中,複令正法增住四百年,是則正法住世,總共一千四百年。
二者像法時:是時有教有行,猶似正法之時;佛陀入滅後,教法住世,人有禀教,即能修行,多不能證得果位,是名像法時。據法住記雲:佛告阿難,我滅度後,像法一千年。又法苑珠林雲:由于佛之錫杖,鎮龍窟中因緣,複令像法,增住一千五百年;是則像法住世,總計二千五百年。
叁者末法時:佛陀入滅之後,教法垂世,人雖禀教,卻不能修行,亦不能證得果位,是名末法時。據法住記雲:佛告阿難,我滅度後,末法一萬年。又法苑珠林雲:由于佛之錫杖,鎮龍窟中因緣,複令末法,增住二萬年,是則末法住世,總計叁萬年。
除此,依諸經論中說,叁時年限,異說不同,大抵上是如此:
大悲經中說: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
雜阿含經中說:正法千歲。
善見律中說:正像各一千年。
大乘叁聚忏悔經中說:正像各五百年。
大集月藏經中說:正法五百年,像法千年。
賢劫經、摩耶經等同大集月藏經說。
從來古德們多沿用: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之說。
但、無論如何,去佛時遙,應不在意叁時年限:涅槃經中亦有「佛住世時,有正法,有像法,亦有末法」之說;即使時已末法,行者禀教,如法修養,同樣有正法之存在,亦有像、末之現象!
四法喻如來
世有良醫,治療病苦;釋迦如來,治療生死之苦。如雜阿含經中說,以世醫四法而喻如來之德:
一、…
《易知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