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事,虽有见仁见智,但各说不能有违物的常轨,尤其是种性和缘生的相应性;因此,释物的理论,当循常轨,亦即生缘于种性的违和事实,犹若基因的遗传性,不可但言改造而忽略了本质是存在的重要性。
应如何观法无我呢?
一者观种性:如来藏中,无始所作,刻意明了真象,不是畏于业重,便是惑于道深;如是分别计着,必然吃力不讨好,徒耗时光。宗门常谓「当下」,即在重视现前;过去的,别费工夫,未来的,不可编制;但能珍惜每一个现在,把握住时节因缘,是则,肯定聚沙可以成塔,机缘成熟,果证当在掌握之中。
二者观习性:善恶好坏,在熏习成气候;业习道习,在造作与修行。若识此理,面对无始所作种种,遇缘而现,牵动情识而生作用,便很容易把握当下,不为业习所左右;从来,有所谓破见思惑,提起正念,约束越轨,行于菩提正行;即观习性,得解脱之要领者是。
三者观道种性:业识道种,如石英精,即所谓其中有道;中道妙观,不为业惑,全在五蕴的调理,于想行之间,化自我之想,显多元的非想;复藉禅那修养,静虑于多元的非想而行深筛减的作持;如是周而复始,其道的真实面目,历经时节因缘,当顿然显现。
四者观圣种性:佛说众生皆具佛性,亦即所谓觉悟的本能;何以「佛性」难显?总在业惑中回旋故!因来去堪忍世界,随业不断复为之造作故;转凡入圣,成了观行者的希望和目标。唯转凡入圣之道,必须先修诸波罗蜜法,复行四无量心;当然,无论如何,总不外戒定慧三学,是不二的解脱法谛。
五者观觉性:觉性、即是觉悟的本能,基于无明愚惑,源自无始业作而成的驱使力,以致智慧为之淹没,不能开启觉悟之门;因此,观行觉性,是菩萨行者净业显道的大前提,亦为自我调理五蕴,于想行之间,勤习止观,方使入达四无色定,唯一能够开发觉性的功课。
观散乱之要
凡俗所住的世界,原为散乱之地,又称作六欲界地;所住众生,包括了六欲天,南赡部洲,以至地狱等,承受善恶诸业的果报众生;如是等众生,为心识流荡色尘缘境故,不得剎那息止停滞,而发起五欲八风情识追逐意念,启动放逸懈怠等行为。
次因人为,错解佛意,各说纷纭,令寻道者不知所措;例如空、有、非、无,循文字的诠释,违背古梵文的广义,而使「理、法」失去真谛之妙。
次因各个缘境际遇所熏复杂,有的甚至集释、儒、道与民间多神信仰于一身;尤其是关系世间所谓「科学」的流俗,一知半解,多举名相,渗和于佛陀的大般若法海之中。
毕竟学佛行人,皈敬三宝,当依教如法,远离偏邪,行走在菩提大道之上。
应如何观散乱呢?
一者内蕴散乱:禅定之时,为色尘缘境牵引五蕴(心识),使得禅定三昧纷扰,心念失控而散乱;此种现象,多因静坐基础不稳,行者不循序渐进,高傲好胜,以及对佛陀的教法所知不多。因此,若要不受色尘缘境诱惑,当修三摩钵提,于现前诸境作刻意的观行;将五蕴的想与行间隔拉大,调整和筛减不同的、于色尘缘境中所发起的多元性非想真貌。
二者业识散乱:人于无始以来所作诸业,往往左右行者的识心变化,也就是关系人与事所引发的自我意识;此种现象,固属人人难免,但有所谓「业中有道」的教理,若能转化业力而为道力,亦如烦恼中有菩提,于中以禅那(静虑)的方法,突破世俗藩篱,重视一期生死的解脱,是则心存和乐气,业识必然于观行中得利。
三者法执散乱:计着法句名相,于有为无为的分别说空假,甚至认为心外妄念实法性;此种现象,多因所知成障,迷信传统传说,不深入如来教法,但取祖师大德言行,结果一生中从未学佛,愚昧的一味学人;因此,若欲清净散乱,当于如来教法中探究法义,举凡祖师大德们的言行,仅是行观行的一些资讯,用来作为参考而已。
四者作意散乱:朔古迄今,多少所谓一门深入的行者,往往固执己见,轻视其他,更有于大乘小法,分别是非优劣者;而行者本身,但取作意主观,于实并无证悟的成就,结果自障障他,落得毁法谤佛而不自觉;因而毕生依作意修习,劳碌于散乱之中;是故,当作深入观行,明了如来所说戒定慧三学,以及八万四千法门,无非是方便佛弟子行修时,悉能拥有契应的机会,于菩提道上走得稳当,而有证悟殊胜果地成就的机会。
观波罗蜜法
波罗蜜,译作方法,也就是离此苦处,到达乐的彼岸的方法;如布施的方法,安忍的方法等。
离苦得乐的方法,最基本的有六种,提升到十种,以至九十种;探其究竟,于般若大经中说,可以说波罗蜜是无量数的。因此,论波罗蜜的观行,仍以六种方法为基础。
如何是六种方法呢?
一者檀那:资生,以资养色身为旨趣,因色身是生命的本体故。法,以知识经验创造生命的价值,因而成就法身,开启效用故。无畏,以色身与法身的结合,关系生命可能发生障处;因而必须维护色身的健康,法身的正常运作,务期于无畏的精神强力下,皆能达到解脱自在的境地。
二者尸罗:含括戒与律的法度,因众生随业而来,具有正负不同的习气,往往使身口意行为随业力而转化;依于戒与律的精神,可以促使不好的转化成好的,使好的转化成更好;所以说,尸罗的方法,又称作胜解脱。
三者羼提:安忍是化暴戾为祥和、化怨恨为慈爱、化恶作为善行、化烦恼障为菩提的最上良方;因此,忍而化之,方得安稳,切莫局限于忍是有耐心的说法,当知业力所使,忍耐是有极限的,有所谓忍无可忍的事实;于此事实的前提下,唯有「般若」的修养,才能做到忍而化之的境地。
四者毘梨耶:正勤的精进功夫,来自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正当而勤习的道心;有所谓聚沙成塔和细水常流的警策语,正说明正勤精进的主旨;朔古至今,人类的懈怠与放逸心念,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事实,即使因故而发奋,仍会产生发起容易维护难的障碍;亦如多少行道的人,起始如山洪爆发,末了一暴十寒,甚至无疾而终。是故,行施严戒,安忍自在,唯正勤而维护,方能圆成殊胜的解脱功德。
五者禅那:思惟修常住功德丛林,静审虑可以法乐严净。因此,熏习欲界四禅天,色界四禅定,无色界四无色定,掺和百八三昧等止乱发智之法;是行者求解脱,证菩提必须经历的无上方法。衲僧曾体得,禅那是戒律的导航者,是智慧的开拓者,是解脱真自在的枢机处。
六者般若:译作智慧,其实于梵文中,智是阇那,涵盖了世出世间的一切知识和经验。慧是般若,源于已具的世出世间一切知识和经验,使其发挥饶益性的力量,此力量即称之为慧。
六波罗蜜之外,尚有十波罗蜜;十波罗蜜中,除了前述六种,次以方便善巧、立愿、力用、智行等合而为十种波罗蜜法。
方便善巧者:以方便随缘,善巧圆融为要领;但取不拘泥而非沦于随便,重饶益巧妙而不陷于取巧;务期从此入达解脱自在的境地,是法,于行门中可说难度最高,极可能造成随便又取巧的后果。
立愿者:基于佛法首在信、愿、行、证,因之立愿是行者不可或缺的要件;唯立愿讲求量力而为,切忌好胜勉强;也就是说,立愿当小处发起,能力之所及,逐步提升。
力用者:以无畏的精神,坚持「法」的实修;以饶益的结果,于过程中把握正念、令使发挥「行」的效用性;其大前提,必须是彼此悉皆利乐,无有伤损为立铭。
智行者:肯定所行,依教如法,切莫学人不学佛;教界最令人忧心的是,强调古德说,祖师言,大师说,长老言。几乎忘了依教如法,源自佛陀说的经中言说;毕竟佛弟子是学佛的行者,不是学人的鹦鹉!
观真如之要
真、离虚妄而显真谛,于假中发现。
如、实常住而不变易,迁流是过程。
真如,于菩萨十地的成就,有十种迹象可以作为理论的认知:
一者遍行真如──于我法二空的修养,遍行无碍自在。
二者最胜真如──于修行功德与福德,悉皆具足而不计着。
三者胜流真如──于一门深入的精勤,坚持此志不移的境地。
四者摄受清净──于烦恼与所知的修养,能于摄受时具足出离的功行。
五者无差别相──于五蕴皆空的修养,其情识作用不起分别相。
六者染净无着──觉知染因造作而有,净是本元之性,原无所作之处。
七者法无差异──法有类分,安立无别,即所谓应病与药,相契者是。
八者不增不减──自在所依,非随净染,生增减分,亦如净解脱不动之境。
九者无碍自在──觉满智圆,心开意解,如蓝天与白云,融通无碍而自在。
十者业道俱灭──业清净,道寂静,诸法不生,诸相灭尽,唯愿弘申,随缘随境而已。
如何内熏真如呢?
真如是行者本具自性清净之心,只为无始业作之因,惑于现世色尘缘境,故须内熏而图感化,得显真如的法性;此法性的显现,即是诸佛法身成就的胜境界。
内熏真如,于观行不离体用二门:
一者自体相──于根识,不分别,则不生计较和执着;于五蕴,想行之间熏习止观(千佛山止观之法);久熏,即从有想,入非有想(多类非有想);得出离,即可入达无想,以至非无想;终究,圆成非非想,即所谓八定之境。
二者效用性──复分二门:随缘而不变不退。虚空然无碍自在。如起信论中说:法性真如海,无量功德藏。
观空义之要
因缘生法是相,究竟无实体故。
五蕴无我无所处,从有法空而知空义。
观空之理,说空在空相,见空性之法,循缘起、过程、到了别,方知一切法本来寂静,辨识「我、法」与「涅槃」的交涉。
应如何观空义呢?
凡夫的情识作用,源自有分别心,有计较,有执着;因此学佛行者,既知「业我」的弊端在障道,更知「道我」于业中显现,却很难辨…
《观行法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