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行法要
白云老禅师
目录
缘起
观行法义
观行旨趣
观散乱之要
观波罗蜜法
观真如之要
观空义之要
观般若大行
缘起
修行法要出版之后,于同道行者的回响中,期盼能对观行的资讯,有更多助益修行的提供;基于佛典繁多,此法要即是应世的心得报告。
资讯的依典,源自南传佛典,以及中国的龙藏、频伽藏、积砂藏、续藏和日本的大正藏等;除了分别罕那衍与摩诃衍中相关资讯,更涉及古德尊宿和笔者许多的行修心得。
观行法义
观,内视,作深入的认识。
行,以身、受、心、法四念的住相,做为入处的修正行为。
常说禅观的修行之道,其实就是观行解脱之门;所谓内视工夫,必须四禅定已经有了基础,方能藉四无色定的轨则,逐步修持;也就是在世间的现实生活中,深入的认识自我,探讨情识变化,于任何时的起心动念,觉知烦恼的境相;不因所知的诸法,而轻忽了而形成障道因缘。因此才有四念处的法住之说:
一、身念处──观身不净。
是法,为太过爱着色身,不在意法身的行者,提示告诫。
二、受念处──观受是苦。
是法,针对五欲八风的痴迷者,告示不可认苦为乐。
三、心念处──观心无常。
是法,为耽着色尘缘境,使五蕴迁流变化而不能清净者说。
四、法念处──观法无我。
是法,因知见偏离,畏诸烦恼,强力于菩提的求得者说。
大念住经中提示观行之要,谓:
于身,观身而住;精勤,正知,正念,除世贪忧。
于受,观受而住;精勤,正知,正念,除世贪忧。
于心,观心而住;精勤,正知,正念,除世贪忧。
于法,观法而住;精勤,正知,正念,除世贪忧。
观行旨趣
一、观身
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元素组成色身,是一具物质结构的本体。
心、肺、肝、胃、胰、肾、肠等内脏,是关系生命活动的组织。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器官,是思想的资讯搜集站。
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蕴,是心识变化而产生作用的枢机。
为甚么要观身呢?
因为人、执着我身,追求欲望的满足,以致有着太多的忧悲苦恼。
因为人、是随业而来,容易受色尘缘境的影响,以致沉沦于痴迷惑乱。
尤其业习力强,即使过去世、不定何时,也曾种下道的种子;但欲贪太强,往往抵挡不了外力的诱惑,只有无可避免的随业流转,甚至随业再造更多的业。
(注:道的种子,亦能遇缘而发。)
因何观身不净?
人之我,太过贪着色身。如:
眼见色尘,惑于色尘。
耳闻声尘,惑于声尘。
鼻嗅香尘,惑于香尘。
舌辨味尘,惑于味尘。
身感触尘,惑于触尘。
惑缘根识作用,迷则无明生,贪欲起。
业力相应而发,于是烦身恼心。
观身的旨趣,并不强调我「身」一定不净,而发起厌恶之心;毕竟身是本体,犹如建物的基础,基础愈坚固,起造「房舍」就愈稳当,也就是所谓的效用功能的发挥。
身是「我」的本体,眼、耳、鼻、舌等是房舍的门窗;如果,强化本体,一味的计着,背离了效用功能,必然本末颠倒,搞错了方向。
因此,观身不净,目的在功能效用的发挥;不可忘了门窗的功能效用,同时具足了「正负」两方面,也就是「有业、有道」的不同;倘若「体、用」不明,则有违所观的旨趣,如四念住经中说:
为净众生,为度愁叹,为灭苦忧,为得真谛,为证涅槃,即身念处住。
应如何观身呢?
一者观出入息,即是深察呼吸,觉知一息出入,关系生死;身行不定,放任逸乐,必生懈怠;当知常住不乱,精勤定法,可以除去世间贪忧。
二者观四威仪,即是行住坐卧,觉知不逾矩,以戒为师,行止适度,身相自然庄严。
三者观身不净,色身九穴八万四千毛孔,在在污秽尘垢,或病脓烂,或疾腐臭,终了一堆白骨;但众生迷惑,欲身染色好相,故为计着贪欲者,应作如是不净观行。
四者观世间苦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,是人生旅程中,于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之事;然苦受之因,无非贪欲为本,不计着,念念人命在呼吸间,无常迅速。
二、观受
受是领纳,为外缘起动分别之心,因而生起计着,即所谓识心现象。
譬如处身冰天雪地,即感受寒冷。
复如财色名位当前,即起贪欲之念。
如是识心现象,兼具正面和负面,或者说有感性与理性作用的不同。
为甚么要观受呢?
人,总是免不了以自我分别色尘缘境,凭借直觉发起感受作用,也就是世所说的自以为是;因此,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错」的「智慧」思路,反而在有意无意中被轻忽了,以致令使情绪,愈来愈顽固不化。
修行的人,当知「受」是「业与道」的诱因,运用的好,逆境可以使人奋发图强,顺境可以警策懈怠放逸;若不然,免不了五欲八风,尽皆变成障道因缘;镇日里,随业忙碌,烦身恼心,像疟疾患者,如处寒热地狱!
所以,请切记,受是业与道的诱因,知当下?!
应如何观受是苦呢?
一者观名位虚浮:达官显贵,看似趾高气扬,气势凌人,难免引人称羡;可知那上台风光,下台凄凉的情境?有道是:池干凅,鱼毙命,朝代迁流变化;河东流,水西窜,全在时节因缘。虚妄不实,浮光掠影,到头来,无非空空如也!
二者观利乐无常:荣华富贵,过眼烟云,物欲享乐,为时暂短;即使金山银山,挥霍之余,真能拥有的是什么?说不定,意外灾祸降临,免不了倒求人援手?!
三者观众色雕褪:人不免生、老、病、死,物不免雕谢毁灭,丽消彩褪,泥尘掩埋;故众色生灭,成住坏空,终究无可享可赏之物;原本众色归物相,瞬息万变,好欲之情,迷惑于暂时片刻,能不弃之舍之,一切随缘罢了?!
四者观美食残羹:色香味,杂物烹调,主食腥膻尸身,美好何处?蔬果充饥,清淡余味无穷;有所谓食疗饿病,营养才是健康之道,若能深解菜根之香,即能少疾少恼,当知病从口入的教诫!
五者观睡眠养息:睡眠,是消灭疲劳的良方。养息,是培育思考的镇静剂。贪着睡眠,全身神经系统逐渐失去动力;时间久了,会趋向迟缓,甚至变成老人痴呆症。养息,是修行者藉静坐而调理身心的绝妙方法;尊宿们一生中,多以静坐替代睡眠,即使身心非常疲累,亦不过暂作「狮子卧」。
三、观心
心为主宰。
心是意识行为的指挥官,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的变化,以及所显现出的作用,都是心所生起的法。
心经说: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经中的「即是」和「不异」,于法义,有其因果关系与因缘法则;于观行,则在于所知法义的深入,突显「心」的可塑性。无论如何,究竟在五蕴的修养,也就是所谓的修心养性功夫。
不过,心于观行之前,得先明了五蕴的变化和作用,于理的流程,于法的掌握,是不可或缺的前置作业。
色蕴的发起,缘自根尘的接触,而生色尘之相;待意根的加入,而有法尘的形成;然后色与法聚,色与心相应,色蕴方始发动。
色蕴发动,随即引生感受,如是思想兴起,想蕴自然产生力用,包含了业力或道力;历经思想以后,或多或少,或正面或负面,行为(心的)必然有肯定或不一定的认识,也可以说是某种了别的现象或结果。
应如何观心无常呢?
一者观心贪欲:世间的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以及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等五欲八风,是生命旅程中必然经历的,于凡于圣,都是如此;唯凡俗者欲重,贤圣者较轻,即所谓有贪欲无厌足,如火炽盛,与适可而止,维护色身的不同。是故,当律己以为戒。
二者观心瞋恚:忿愤怒恨,往往发生在人与事不顺意的时刻;此时刻,瞋恚情识,处于无明迷惑,以至混乱而不自在;因此,修观行于当下,首先莫许情绪失控,应藉禅定的修养发挥不乱的力用,自然心平气和。同时,若力用坚强,不仅不会造成人我的伤害,更能于时节因缘的际遇中,反而获得其中有道的饶益性!
三者观心痴迷:顽劣迷惘,为色尘缘境所左右;迟滞畏缩,少了自信信他而建立起些许的信心。因此,痴迷的情识作用,往往不只是造成所知的障碍,很容易使得身心烦恼不已,最明显的现象,就是强烈的自我主观意识;是以,学佛行人,当广纳知识,汇成智慧,是观行觉悟的明见之道!
四者观心疑慢:疑是不信,慢是骄矜;于人与事,自恃优越,往往贬他褒己。因此,多过疑慢的人,最容易为心念中潜在的疑慢情识,排他扬己;结果,一生中失去的最多,得到的最少。尤其是唯我独尊的心态,结果不过是孤芳自赏,井底之蛙而已;因此,观之「真」,行于「谦」,便成了学佛者的不二法门!
五者观心偏邪:偏是不正,邪是恶作;具有偏邪心念的人,往往以自我为重心,不在意因果感报,少了天地良心,玩忽伦理道德;可以说,是个为达到自利的目的,而不择任何手段的人。因此,古德尊宿,提示正念善行,自利利他的训诫,无非是开导学佛行人;欲坦然于菩提大道,正念善行是殊胜的观行着手处,也是求得解脱生死轮回的法门!
(注:正念善行,当依教如法。)
四、观法
法称达磨,具理事之义。
法,通过一切语言文字,而说一切理与事的方法,论及自体任持和轨生物解:
自体任持之意,言事物的本体,虽有千差万别,但各自保有其本质不变,尤其是形成自体的种性;因此,事物的变化现象,悉皆保任其性质的发展,犹如基因的成份和效用,可以说是坚持一定的程度,难以改变。
轨生物解之意,言理说…
《观行法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