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事,雖有見仁見智,但各說不能有違物的常軌,尤其是種性和緣生的相應性;因此,釋物的理論,當循常軌,亦即生緣于種性的違和事實,猶若基因的遺傳性,不可但言改造而忽略了本質是存在的重要性。
應如何觀法無我呢?
一者觀種性:如來藏中,無始所作,刻意明了真象,不是畏于業重,便是惑于道深;如是分別計著,必然吃力不討好,徒耗時光。宗門常謂「當下」,即在重視現前;過去的,別費工夫,未來的,不可編製;但能珍惜每一個現在,把握住時節因緣,是則,肯定聚沙可以成塔,機緣成熟,果證當在掌握之中。
二者觀習性:善惡好壞,在熏習成氣候;業習道習,在造作與修行。若識此理,面對無始所作種種,遇緣而現,牽動情識而生作用,便很容易把握當下,不爲業習所左右;從來,有所謂破見思惑,提起正念,約束越軌,行于菩提正行;即觀習性,得解脫之要領者是。
叁者觀道種性:業識道種,如石英精,即所謂其中有道;中道妙觀,不爲業惑,全在五蘊的調理,于想行之間,化自我之想,顯多元的非想;複藉禅那修養,靜慮于多元的非想而行深篩減的作持;如是周而複始,其道的真實面目,曆經時節因緣,當頓然顯現。
四者觀聖種性:佛說衆生皆具佛性,亦即所謂覺悟的本能;何以「佛性」難顯?總在業惑中回旋故!因來去堪忍世界,隨業不斷複爲之造作故;轉凡入聖,成了觀行者的希望和目標。唯轉凡入聖之道,必須先修諸波羅蜜法,複行四無量心;當然,無論如何,總不外戒定慧叁學,是不二的解脫法谛。
五者觀覺性:覺性、即是覺悟的本能,基于無明愚惑,源自無始業作而成的驅使力,以致智慧爲之淹沒,不能開啓覺悟之門;因此,觀行覺性,是菩薩行者淨業顯道的大前提,亦爲自我調理五蘊,于想行之間,勤習止觀,方使入達四無色定,唯一能夠開發覺性的功課。
觀散亂之要
凡俗所住的世界,原爲散亂之地,又稱作六欲界地;所住衆生,包括了六欲天,南贍部洲,以至地獄等,承受善惡諸業的果報衆生;如是等衆生,爲心識流蕩色塵緣境故,不得剎那息止停滯,而發起五欲八風情識追逐意念,啓動放逸懈怠等行爲。
次因人爲,錯解佛意,各說紛纭,令尋道者不知所措;例如空、有、非、無,循文字的诠釋,違背古梵文的廣義,而使「理、法」失去真谛之妙。
次因各個緣境際遇所熏複雜,有的甚至集釋、儒、道與民間多神信仰于一身;尤其是關系世間所謂「科學」的流俗,一知半解,多舉名相,滲和于佛陀的大般若法海之中。
畢竟學佛行人,皈敬叁寶,當依教如法,遠離偏邪,行走在菩提大道之上。
應如何觀散亂呢?
一者內蘊散亂:禅定之時,爲色塵緣境牽引五蘊(心識),使得禅定叁昧紛擾,心念失控而散亂;此種現象,多因靜坐基礎不穩,行者不循序漸進,高傲好勝,以及對佛陀的教法所知不多。因此,若要不受色塵緣境誘惑,當修叁摩缽提,于現前諸境作刻意的觀行;將五蘊的想與行間隔拉大,調整和篩減不同的、于色塵緣境中所發起的多元性非想真貌。
二者業識散亂:人于無始以來所作諸業,往往左右行者的識心變化,也就是關系人與事所引發的自我意識;此種現象,固屬人人難免,但有所謂「業中有道」的教理,若能轉化業力而爲道力,亦如煩惱中有菩提,于中以禅那(靜慮)的方法,突破世俗藩籬,重視一期生死的解脫,是則心存和樂氣,業識必然于觀行中得利。
叁者法執散亂:計著法句名相,于有爲無爲的分別說空假,甚至認爲心外妄念實法性;此種現象,多因所知成障,迷信傳統傳說,不深入如來教法,但取祖師大德言行,結果一生中從未學佛,愚昧的一味學人;因此,若欲清淨散亂,當于如來教法中探究法義,舉凡祖師大德們的言行,僅是行觀行的一些資訊,用來作爲參考而已。
四者作意散亂:朔古迄今,多少所謂一門深入的行者,往往固執己見,輕視其他,更有于大乘小法,分別是非優劣者;而行者本身,但取作意主觀,于實並無證悟的成就,結果自障障他,落得毀法謗佛而不自覺;因而畢生依作意修習,勞碌于散亂之中;是故,當作深入觀行,明了如來所說戒定慧叁學,以及八萬四千法門,無非是方便佛弟子行修時,悉能擁有契應的機會,于菩提道上走得穩當,而有證悟殊勝果地成就的機會。
觀波羅蜜法
波羅蜜,譯作方法,也就是離此苦處,到達樂的彼岸的方法;如布施的方法,安忍的方法等。
離苦得樂的方法,最基本的有六種,提升到十種,以至九十種;探其究竟,于般若大經中說,可以說波羅蜜是無量數的。因此,論波羅蜜的觀行,仍以六種方法爲基礎。
如何是六種方法呢?
一者檀那:資生,以資養色身爲旨趣,因色身是生命的本體故。法,以知識經驗創造生命的價值,因而成就法身,開啓效用故。無畏,以色身與法身的結合,關系生命可能發生障處;因而必須維護色身的健康,法身的正常運作,務期于無畏的精神強力下,皆能達到解脫自在的境地。
二者屍羅:含括戒與律的法度,因衆生隨業而來,具有正負不同的習氣,往往使身口意行爲隨業力而轉化;依于戒與律的精神,可以促使不好的轉化成好的,使好的轉化成更好;所以說,屍羅的方法,又稱作勝解脫。
叁者羼提:安忍是化暴戾爲祥和、化怨恨爲慈愛、化惡作爲善行、化煩惱障爲菩提的最上良方;因此,忍而化之,方得安穩,切莫局限于忍是有耐心的說法,當知業力所使,忍耐是有極限的,有所謂忍無可忍的事實;于此事實的前提下,唯有「般若」的修養,才能做到忍而化之的境地。
四者毘梨耶:正勤的精進功夫,來自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正當而勤習的道心;有所謂聚沙成塔和細水常流的警策語,正說明正勤精進的主旨;朔古至今,人類的懈怠與放逸心念,幾乎是無可避免的事實,即使因故而發奮,仍會産生發起容易維護難的障礙;亦如多少行道的人,起始如山洪爆發,末了一暴十寒,甚至無疾而終。是故,行施嚴戒,安忍自在,唯正勤而維護,方能圓成殊勝的解脫功德。
五者禅那:思惟修常住功德叢林,靜審慮可以法樂嚴淨。因此,熏習欲界四禅天,色界四禅定,無色界四無色定,摻和百八叁昧等止亂發智之法;是行者求解脫,證菩提必須經曆的無上方法。衲僧曾體得,禅那是戒律的導航者,是智慧的開拓者,是解脫真自在的樞機處。
六者般若:譯作智慧,其實于梵文中,智是阇那,涵蓋了世出世間的一切知識和經驗。慧是般若,源于已具的世出世間一切知識和經驗,使其發揮饒益性的力量,此力量即稱之爲慧。
六波羅蜜之外,尚有十波羅蜜;十波羅蜜中,除了前述六種,次以方便善巧、立願、力用、智行等合而爲十種波羅蜜法。
方便善巧者:以方便隨緣,善巧圓融爲要領;但取不拘泥而非淪于隨便,重饒益巧妙而不陷于取巧;務期從此入達解脫自在的境地,是法,于行門中可說難度最高,極可能造成隨便又取巧的後果。
立願者:基于佛法首在信、願、行、證,因之立願是行者不可或缺的要件;唯立願講求量力而爲,切忌好勝勉強;也就是說,立願當小處發起,能力之所及,逐步提升。
力用者:以無畏的精神,堅持「法」的實修;以饒益的結果,于過程中把握正念、令使發揮「行」的效用性;其大前提,必須是彼此悉皆利樂,無有傷損爲立銘。
智行者:肯定所行,依教如法,切莫學人不學佛;教界最令人憂心的是,強調古德說,祖師言,大師說,長老言。幾乎忘了依教如法,源自佛陀說的經中言說;畢竟佛弟子是學佛的行者,不是學人的鹦鹉!
觀真如之要
真、離虛妄而顯真谛,于假中發現。
如、實常住而不變易,遷流是過程。
真如,于菩薩十地的成就,有十種迹象可以作爲理論的認知:
一者遍行真如──于我法二空的修養,遍行無礙自在。
二者最勝真如──于修行功德與福德,悉皆具足而不計著。
叁者勝流真如──于一門深入的精勤,堅持此志不移的境地。
四者攝受清淨──于煩惱與所知的修養,能于攝受時具足出離的功行。
五者無差別相──于五蘊皆空的修養,其情識作用不起分別相。
六者染淨無著──覺知染因造作而有,淨是本元之性,原無所作之處。
七者法無差異──法有類分,安立無別,即所謂應病與藥,相契者是。
八者不增不減──自在所依,非隨淨染,生增減分,亦如淨解脫不動之境。
九者無礙自在──覺滿智圓,心開意解,如藍天與白雲,融通無礙而自在。
十者業道俱滅──業清淨,道寂靜,諸法不生,諸相滅盡,唯願弘申,隨緣隨境而已。
如何內熏真如呢?
真如是行者本具自性清淨之心,只爲無始業作之因,惑于現世色塵緣境,故須內熏而圖感化,得顯真如的法性;此法性的顯現,即是諸佛法身成就的勝境界。
內熏真如,于觀行不離體用二門:
一者自體相──于根識,不分別,則不生計較和執著;于五蘊,想行之間熏習止觀(千佛山止觀之法);久熏,即從有想,入非有想(多類非有想);得出離,即可入達無想,以至非無想;終究,圓成非非想,即所謂八定之境。
二者效用性──複分二門:隨緣而不變不退。虛空然無礙自在。如起信論中說:法性真如海,無量功德藏。
觀空義之要
因緣生法是相,究竟無實體故。
五蘊無我無所處,從有法空而知空義。
觀空之理,說空在空相,見空性之法,循緣起、過程、到了別,方知一切法本來寂靜,辨識「我、法」與「涅槃」的交涉。
應如何觀空義呢?
凡夫的情識作用,源自有分別心,有計較,有執著;因此學佛行者,既知「業我」的弊端在障道,更知「道我」于業中顯現,卻很難辨…
《觀行法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