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問答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太好。

  

  

  客問:有人已發願吃素,可是因生病必須吃葷,可以嗎?有沒有罪?

  

  師答:若是爲了治病,沒有關系,佛陀從來不以法官自居,何罪之有!發願要發能做到的,做不到的不要發,否則易成妄語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問師父,吃素可不可以吃蛋?

  

  師答:不能說可不可以吃蛋,吃素不是持齋,佛法中說不肉食,重點在不可以殺生。你可能會說蛋不一定有生命,其實凡物無不有生命的,故青菜蘿蔔也都有生命。佛法中說生命有兩種,乃有情類和非情類。所謂有情類,就是可以直覺具有情感作用的,比方說他會掙紮、會流淚、會流血、會痛苦等情感的表現,叫做有情類。非情類不是說沒有情感反應,而是人不能直接感受到其情感反應的衆生稱之爲非情類。所以說青菜蘿蔔也是有生命,只是我們感受不到其情感反應而已。

  

  所以,不要太在乎什麼東西能不能吃;畢竟斷肉食是個很高的境界。在學習的過程中,可以先吃叁不淨肉、五不淨肉、七不淨肉等,這些基本的條件,以什麼爲標准呢?像不是我自己親手殺的,不是我叫別人爲我殺的,我沒有親眼看到、親耳聽到,也不是專門爲我而殺的,在這五種條件之下的都可以吃。具備這五種條件,市場裏到處都有,尤其是超級市場,也不要在「會犯罪、會造業」上面著想。要了解,超級市場把東西都弄得好好的,他絕不會說,我是爲了佛教徒而殺的,用不著鑽牛角尖。

  

  我並不是反對吃素,真正要說的是:吃素與持齋是不一樣的。素食很簡單,就是不吃動物性的東西,所吃的都是植物類,這就是素食。齋,是一種法,比如八關齋戒法,它是有要求的,不殺生並不是持齋。我一直這麼說,不要太過于在意什麼東西可不可以吃,想做什麼事,一定要考量自己的環境許不許可,要顧及到家人、旁人、當事人,各種不同的環境都要考量。我說一句話,大家聽了可能會感到很奇怪,如果今天有個出家人要吃魚吃肉,他吃五不淨肉、七不淨肉,我也不會反對,也不會說他錯了;只能說他的境界、他的修養還沒有達到某種地步,而不能說錯了。

  

  修養是慢慢累積起來的,不是一蹴可及的;可是,不能去鼓勵他吃。因此,你問我可不可以吃蛋,我也不能回答你可以或不可以,這麼做我就變成法官,成了裁判了,也是不對的,我只能把道理分析給你們聽,畢竟我一直在這裏跟大家分析道理。所以若問能不能吃,並沒有什麼能不能,可不可以,自己可以選擇,我只把事情的利害和它的道理告訴你。

  

  

  客問:如果現職是軍人,受菩薩戒之後,有時任務特殊,如演習之類,因體力不足而無法持過午不食,怎麼辦?

  

  師答:菩薩戒不要隨便受,做不到就不要受。曾有人問:「我受了菩薩戒,結果不能守,環境不許可,怎麼辦?」只有一個辦法,誰給你授戒,就去找誰;因爲戒不能隨便授。通常學佛者,先受叁皈依就可以了,然後學戒,如學習五戒,則看自己能受多少,一條一條的去受,不一定非到戒壇做個樣子,結果回來做不到,這都是知見上的錯誤。佛陀教我們學佛是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來,受戒是爲了自己修養的提升,如環境不許可,怎麼提升呢?就變成了知法犯法。

  

  

  客問:我以前不了解佛教,也不了解道教,但有信心拜佛,因此而去受戒,之後未曾再穿過海青、披衣,披衣放久了褪色,覺得穿出去不好看,就把它丟掉。現在慢慢深入佛法,心中有一困惑,我把披衣丟掉,會不會有什麼因果?

  

  師答:沒有關系,不過勸你不妨于現在有點概念之後,最好去重受戒,因爲過去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形下受戒,對你而言沒有幫助,現在知道了些,幹脆重受戒,已過去的事不要管它,像披衣丟掉了,也不要去管它,因爲你不知道嘛!而現在對佛法有一點認識,也産生歡喜心了,怎麼辦?這時候再去受在家戒的話,可能對你幫助會更大。

  

  通常我比較贊成先皈依叁寶,不要馬上受戒,先學戒;學即是對戒先有一些認識,自己試著去做,看能做到什麼程度。如果認爲自己的環境還做不到,幹脆暫時不要受戒;認爲自己的環境的確可以做到了,自己也願意去做,再受戒,那才是真正的受戒。學是學著去做,受就是能做了,授予戒之後,就守著它,不去破壞它,受戒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客問:我是一位種花者,面對花的病蟲害,如果不灑農藥,花的品質不好;噴農藥的話,于佛教的殺戒又有違背,請問師父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做到不傷害?

  

  師答:其實不只是種花、種蔬菜,種什麼都一樣,重點在:我們應該抱持什麼心態去面對。因爲佛法是講究一念之間,也就是說在你的意念中起什麼樣的想法。比如說:所謂病蟲害,如果等到它發生了再去噴藥,其實已經來不及了;因這産品本身已經受到傷害,當還沒有發生病蟲之前,先噴藥做預防的話,這種殺生的方式就不一樣。我們曉得,噴藥它有一定的維護時間,在預防的時間未過期時,再去噴第二次,不是同樣可以達到目的嗎?這是方法跟意念的問題。

  

  萬一遇到需噴藥才能挽救,在這情形下去做,的確還是有殺生的行爲;但這時你能夠用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態去面對,就已經擁有慈悲心了。畢竟我們是人,活在人的世界,于佛法上總難免有很多,一下做不到的事,如果那麼容易做得到,就不會有「殺生」的問題。

  

  我講過「殺生」的問題,大家知道養樂多,它是種活性菌的産品,都是生命;只是它屬于非情類。所謂非情類,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,事實上它還是生命;不也是拿生命當營養嗎?其實有很多生命,它都是細菌,只是有好的細菌、也有不好的細菌。當然我們說害蟲、益蟲,或者一些生物,最要緊的是,我們盡量不要使自己感受得到--我們在對付它,好像是一種殘忍。其實可以用另一種觀念去看它,改變一些方法去做,這樣的話,至少你已經盡心了。千萬不要說「老師父」說沒關系,我就這麼做,那就錯了。

  

  我們要有一份慈悲心,因爲人活在世界上,總是要生存,要生存難免或多或少會有些事情跟佛法有所違背,可以一步一步慢慢的去改進。

  

  像臺灣有信徒開漁業公司,而且他的漁船是萬頓級,這殺生如何說?可是話說回來,你現在叫他把漁船賣了也沒人要,難道要他把船擺在那裏讓他爛掉嗎?從另外一種角度去想,他一條漁船不僅全家要維持生活,還造就了多少人的就業機會,幫助多少家庭維持生計。也許有人會問:一定要這麼做才對嗎?沒有別的方法嗎?這情形是可以慢慢去改變的,並不是一下子就要他一定要怎麼做;因此,真正的問題是在我們的內心世界,要有一份慈悲心;唯有將這慈悲心慢慢地培養起來。

  

  

  佛法問答 【禮佛、供養、忏悔】

  

  客問:如何在現世百般困擾中修得福德和智慧?修得福慧雙修?

  

  師答:修福就是供養功德,供養不只是拿鈔票才叫供養,所謂供養,對父母也是供養,如果對叁寶供養,通常談的是四事供養,就是吃的、穿的、用的以及醫藥,想要種福田,不是一般人講的拿鈔票就是種福田,那王永慶隨便拿個一、二億簡單得很,錢買不到福田。

  

  在這裏講個小故事,釋迦牟尼佛有一天說法,說完了很多人供養他,最後有一個小女孩跪在那裏沒有走,其他人都走了,釋迦牟尼佛就問她:「你怎麼不走呢?」她說:「我很慚愧,因爲家裏很貧窮,我想供養佛,可是沒有錢。」佛陀說:「有心就好了」,小女孩說:「我是用了心」,于是她就拿出七顆白石頭,一點瑕疵都沒有,她花了很久的時間找到這七顆石頭,她說:「這是我唯一的心意,不知道這樣能不能算供養?」佛陀爲了這件事,特別講了很多道理稱贊這個女孩,就是在說裏面的那份心,所以我常說不要勉強去做功德。

  

  以前我講過一個例子,假使你一家有五口,只有你一個人賺錢,一個月賺五萬元,要用什麼方式去看這五萬元呢?因爲你的另一半跟兒女,是你應該付起責任的,這五萬元,你真正能處理的就只有一萬元的權利,何況這一萬元必須要扣掉你的衣食住行,假使想做功德,譬如說你做五千元功德,或者五百元功德,不妨開個家庭會議,問問他們,說你想供養或做一份功德,假使其他的四個,有一個不贊成,那這個五百或五千元,只能動用四千元或四百元,因爲他那份,你不能代表他拿來供養或布施,因爲他沒有那份心,即使供養等于沒有供養,可是有很多人都有「我賺錢,我愛怎麼用就怎麼用」的想法。其實學佛菩薩是講平等心的,不要以爲是我賺的錢,愛怎麼用就怎麼用,要曉得你和另一半以及孩子,本來就是一體的。

  

  

  客問:出家人有「不捉持金錢戒」,在家人若想供養金錢,怎樣做才如法?

  

  師答:將戒條文字濃縮成這種說法,本就不恰當,加上解釋上的錯誤,才會造成這樣的顧慮。「捉持」乃抓住不放,不是說不能接觸、經手金錢。有人誤解戒律,強調自己戒行嚴謹,「我從不捉持金錢」,但叫旁人代他收受。其實,自作、教他作、見作隨喜,仍是造作。

  

  于出家人而言,當一份供養接到手中,意念中想到的是什麼?何以許多老修行,當人家頂禮、供養,總趕忙說:「頂禮佛」、「供養叁寶」?只此表現還不夠,受之後又怎麼處理?信施供養是他們付出心血所得,施者自有一分功德,于受者而言又憑什麼承受?所謂「受了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。」昔日行腳連喝個水,也得擔心消受信施的問題,即使是河溝的水,也要感謝國土恩。或許有人會說:「您也講道理方法幫助我們啊!」絕不可以交換的方式視之,否則成了交易行爲,等于在出賣佛法了。…

《佛法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