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太好。
客问:有人已发愿吃素,可是因生病必须吃荤,可以吗?有没有罪?
师答:若是为了治病,没有关系,佛陀从来不以法官自居,何罪之有!发愿要发能做到的,做不到的不要发,否则易成妄语。
客问:请问师父,吃素可不可以吃蛋?
师答:不能说可不可以吃蛋,吃素不是持斋,佛法中说不肉食,重点在不可以杀生。你可能会说蛋不一定有生命,其实凡物无不有生命的,故青菜萝卜也都有生命。佛法中说生命有两种,乃有情类和非情类。所谓有情类,就是可以直觉具有情感作用的,比方说他会挣扎、会流泪、会流血、会痛苦等情感的表现,叫做有情类。非情类不是说没有情感反应,而是人不能直接感受到其情感反应的众生称之为非情类。所以说青菜萝卜也是有生命,只是我们感受不到其情感反应而已。
所以,不要太在乎什么东西能不能吃;毕竟断肉食是个很高的境界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可以先吃三不净肉、五不净肉、七不净肉等,这些基本的条件,以什么为标准呢?像不是我自己亲手杀的,不是我叫别人为我杀的,我没有亲眼看到、亲耳听到,也不是专门为我而杀的,在这五种条件之下的都可以吃。具备这五种条件,市场里到处都有,尤其是超级市场,也不要在「会犯罪、会造业」上面着想。要了解,超级市场把东西都弄得好好的,他绝不会说,我是为了佛教徒而杀的,用不着钻牛角尖。
我并不是反对吃素,真正要说的是:吃素与持斋是不一样的。素食很简单,就是不吃动物性的东西,所吃的都是植物类,这就是素食。斋,是一种法,比如八关斋戒法,它是有要求的,不杀生并不是持斋。我一直这么说,不要太过于在意什么东西可不可以吃,想做什么事,一定要考量自己的环境许不许可,要顾及到家人、旁人、当事人,各种不同的环境都要考量。我说一句话,大家听了可能会感到很奇怪,如果今天有个出家人要吃鱼吃肉,他吃五不净肉、七不净肉,我也不会反对,也不会说他错了;只能说他的境界、他的修养还没有达到某种地步,而不能说错了。
修养是慢慢累积起来的,不是一蹴可及的;可是,不能去鼓励他吃。因此,你问我可不可以吃蛋,我也不能回答你可以或不可以,这么做我就变成法官,成了裁判了,也是不对的,我只能把道理分析给你们听,毕竟我一直在这里跟大家分析道理。所以若问能不能吃,并没有什么能不能,可不可以,自己可以选择,我只把事情的利害和它的道理告诉你。
客问:如果现职是军人,受菩萨戒之后,有时任务特殊,如演习之类,因体力不足而无法持过午不食,怎么办?
师答:菩萨戒不要随便受,做不到就不要受。曾有人问:「我受了菩萨戒,结果不能守,环境不许可,怎么办?」只有一个办法,谁给你授戒,就去找谁;因为戒不能随便授。通常学佛者,先受三皈依就可以了,然后学戒,如学习五戒,则看自己能受多少,一条一条的去受,不一定非到戒坛做个样子,结果回来做不到,这都是知见上的错误。佛陀教我们学佛是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来,受戒是为了自己修养的提升,如环境不许可,怎么提升呢?就变成了知法犯法。
客问:我以前不了解佛教,也不了解道教,但有信心拜佛,因此而去受戒,之后未曾再穿过海青、披衣,披衣放久了褪色,觉得穿出去不好看,就把它丢掉。现在慢慢深入佛法,心中有一困惑,我把披衣丢掉,会不会有什么因果?
师答:没有关系,不过劝你不妨于现在有点概念之后,最好去重受戒,因为过去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形下受戒,对你而言没有帮助,现在知道了些,干脆重受戒,已过去的事不要管它,像披衣丢掉了,也不要去管它,因为你不知道嘛!而现在对佛法有一点认识,也产生欢喜心了,怎么办?这时候再去受在家戒的话,可能对你帮助会更大。
通常我比较赞成先皈依三宝,不要马上受戒,先学戒;学即是对戒先有一些认识,自己试着去做,看能做到什么程度。如果认为自己的环境还做不到,干脆暂时不要受戒;认为自己的环境的确可以做到了,自己也愿意去做,再受戒,那才是真正的受戒。学是学着去做,受就是能做了,授予戒之后,就守着它,不去破坏它,受戒是这个意思。
客问:我是一位种花者,面对花的病虫害,如果不洒农药,花的品质不好;喷农药的话,于佛教的杀戒又有违背,请问师父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做到不伤害?
师答:其实不只是种花、种蔬菜,种什么都一样,重点在:我们应该抱持什么心态去面对。因为佛法是讲究一念之间,也就是说在你的意念中起什么样的想法。比如说:所谓病虫害,如果等到它发生了再去喷药,其实已经来不及了;因这产品本身已经受到伤害,当还没有发生病虫之前,先喷药做预防的话,这种杀生的方式就不一样。我们晓得,喷药它有一定的维护时间,在预防的时间未过期时,再去喷第二次,不是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吗?这是方法跟意念的问题。
万一遇到需喷药才能挽救,在这情形下去做,的确还是有杀生的行为;但这时你能够用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去面对,就已经拥有慈悲心了。毕竟我们是人,活在人的世界,于佛法上总难免有很多,一下做不到的事,如果那么容易做得到,就不会有「杀生」的问题。
我讲过「杀生」的问题,大家知道养乐多,它是种活性菌的产品,都是生命;只是它属于非情类。所谓非情类,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,事实上它还是生命;不也是拿生命当营养吗?其实有很多生命,它都是细菌,只是有好的细菌、也有不好的细菌。当然我们说害虫、益虫,或者一些生物,最要紧的是,我们尽量不要使自己感受得到--我们在对付它,好像是一种残忍。其实可以用另一种观念去看它,改变一些方法去做,这样的话,至少你已经尽心了。千万不要说「老师父」说没关系,我就这么做,那就错了。
我们要有一份慈悲心,因为人活在世界上,总是要生存,要生存难免或多或少会有些事情跟佛法有所违背,可以一步一步慢慢的去改进。
像台湾有信徒开渔业公司,而且他的渔船是万顿级,这杀生如何说?可是话说回来,你现在叫他把渔船卖了也没人要,难道要他把船摆在那里让他烂掉吗?从另外一种角度去想,他一条渔船不仅全家要维持生活,还造就了多少人的就业机会,帮助多少家庭维持生计。也许有人会问:一定要这么做才对吗?没有别的方法吗?这情形是可以慢慢去改变的,并不是一下子就要他一定要怎么做;因此,真正的问题是在我们的内心世界,要有一份慈悲心;唯有将这慈悲心慢慢地培养起来。
佛法问答 【礼佛、供养、忏悔】
客问:如何在现世百般困扰中修得福德和智慧?修得福慧双修?
师答:修福就是供养功德,供养不只是拿钞票才叫供养,所谓供养,对父母也是供养,如果对三宝供养,通常谈的是四事供养,就是吃的、穿的、用的以及医药,想要种福田,不是一般人讲的拿钞票就是种福田,那王永庆随便拿个一、二亿简单得很,钱买不到福田。
在这里讲个小故事,释迦牟尼佛有一天说法,说完了很多人供养他,最后有一个小女孩跪在那里没有走,其他人都走了,释迦牟尼佛就问她:「你怎么不走呢?」她说:「我很惭愧,因为家里很贫穷,我想供养佛,可是没有钱。」佛陀说:「有心就好了」,小女孩说:「我是用了心」,于是她就拿出七颗白石头,一点瑕疵都没有,她花了很久的时间找到这七颗石头,她说:「这是我唯一的心意,不知道这样能不能算供养?」佛陀为了这件事,特别讲了很多道理称赞这个女孩,就是在说里面的那份心,所以我常说不要勉强去做功德。
以前我讲过一个例子,假使你一家有五口,只有你一个人赚钱,一个月赚五万元,要用什么方式去看这五万元呢?因为你的另一半跟儿女,是你应该付起责任的,这五万元,你真正能处理的就只有一万元的权利,何况这一万元必须要扣掉你的衣食住行,假使想做功德,譬如说你做五千元功德,或者五百元功德,不妨开个家庭会议,问问他们,说你想供养或做一份功德,假使其他的四个,有一个不赞成,那这个五百或五千元,只能动用四千元或四百元,因为他那份,你不能代表他拿来供养或布施,因为他没有那份心,即使供养等于没有供养,可是有很多人都有「我赚钱,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」的想法。其实学佛菩萨是讲平等心的,不要以为是我赚的钱,爱怎么用就怎么用,要晓得你和另一半以及孩子,本来就是一体的。
客问:出家人有「不捉持金钱戒」,在家人若想供养金钱,怎样做才如法?
师答:将戒条文字浓缩成这种说法,本就不恰当,加上解释上的错误,才会造成这样的顾虑。「捉持」乃抓住不放,不是说不能接触、经手金钱。有人误解戒律,强调自己戒行严谨,「我从不捉持金钱」,但叫旁人代他收受。其实,自作、教他作、见作随喜,仍是造作。
于出家人而言,当一份供养接到手中,意念中想到的是什么?何以许多老修行,当人家顶礼、供养,总赶忙说:「顶礼佛」、「供养三宝」?只此表现还不够,受之后又怎么处理?信施供养是他们付出心血所得,施者自有一分功德,于受者而言又凭什么承受?所谓「受了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。」昔日行脚连喝个水,也得担心消受信施的问题,即使是河沟的水,也要感谢国土恩。或许有人会说:「您也讲道理方法帮助我们啊!」绝不可以交换的方式视之,否则成了交易行为,等于在出卖佛法了。…
《佛法问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