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问:请师父谈谈供养和布施的问题。
师答:供养是有特定的对象,必须具有能力代表三宝,能代表佛宣法,饶益众生的;而布施则是普遍性的,没有特定对象。在台湾密宗特别强调供养,这是违背佛陀的说法,大家都知道阿罗汉,中文翻译为应供,所谓「应供」,就是依其修养的程度,应该接受人天供养。可见要接受供养,必须有条件,也就是凭什么受供养,受供养的人,能否将你的供养发挥其价值?如果不能,那就变成在帮他造业,这种供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,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反正供养就有功德,管他是否有其内涵,如果纯为功德而供养,那去做社会救济也有些功德!所以,说供养一定有其内涵,必须有能力代表三宝,能代佛宣法,饶益众生的,才可接受供养。
客问:拜佛时如果没有佛像,那拜什么?
师答:「拜」是崇敬的意思,拜佛就是崇敬佛陀,是一种法门,所以崇拜、追求、向往的是觉悟,懂得这个道理,就不会没佛像时,不知拜什么。
客问:供花可不可以用不开花的绿色植物?
师答:其实用绿竹、万年青等那不是供佛,而是调整房间内的空气和湿度。供花的目的,最早应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,天女们散花,她们散的是花瓣,不是整朵花。在中国讲的是鲜花,新鲜的、开着的才是,这是中国传统的说法,传统如此,就不要去违背它。其实不管做些什么,只要不是不太干净、不太礼貌,少许改变,并不是问题。也有人曾问我:蕃茄、芭乐能不能供佛?可否供佛是在于你的家人、亲朋、来往的人会不会讲闲话,不然就照供不误,否则就不要,在大陆不曾听说过这个问题,这是我的一种看法。
客问:水不是指供茶?供佛为什么不要用生水?
师答:水就是清水,一般说供佛不要用生水,要用烧开的水,是白开水,不能用放茶叶的茶水,因为它是茶,不是水。
因人喝水都不喝生水,那尊敬佛也就不供生水。供佛、拜佛最要紧的是一份心,因此,早上供水,把水供上,烧香礼拜,拜完后马上就可以把水收起来倒掉。中午供养后或供水果后,也是拜完就收走,千万不要一直摆在那里,要知道拜佛、供佛在一份供养心,供养完了,当然要收起来。
客问:有人说:早晚在佛前烧香是一种功德,晚上随便烧香会把鬼神引来,所以最好不要烧。是这样子的吗?
师答:道教说香是讯香,香一点就会有讯息。供佛最好的是香、花、水、果。香通常讲究清香,也就是清淡,所以选择香愈细愈短的愈好,并不限制那种型式的香,也不是香非三根不可,所谓「心香一柱」,一根香也是一柱香,在于你的意念中是否有佛、法、僧?插香是说明尊敬三宝、供养三宝。尤其在都市的房子内,空间不大,空气不好,应讲究走入佛堂,头脑会愈清新才对。
花最好是鲜花,人造花是装饰品不是供佛的。真正鲜花是种在花盆里连根带梗的。鲜就是活着的,用花瓶插花,隔一夜,水就会发臭,种在花盆的不会臭且供得久,而寺院的插花是随缘随俗。水是讲清净的水,果是鲜果。所谓「四果」是指香、花、水、果,不是指买四种水果,但传统如此,久了错的也变对了,我们不要特别强调什么,我只不过是告诉你们一些知见而已。
客问:常在市面上看到小卡片上写着诸佛、菩萨的圣诞日,且强调在某个时刻礼某位佛可灭无量罪,此说可信吗?
师答: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,佛法讲究修养,不能只是依赖,释迦牟尼佛也不能依赖;业,自己造作自己承受;道,也是自己修养自己承受。智慧,刀火不能伤之,是别人抢不走的;倘若拥有了智慧(依阇那、般若而言),就什么问题都能化解了。学佛就是学智慧,只要不断去修养,智慧只会增加,不会减少。有了智慧就能得到觉悟,而达到学佛的目的。
客问:请介绍有关点灯的饶益性?
师答:谈供养,如供养三宝,不是以色身而言,而是就法身来讲:有佛的、法的、僧的法身,即是精神内涵。供养通常是以香、花、水、果、灯为主,尤其是灯,过去是点油灯或蜡烛,现在因为用电方便,且点油灯、蜡烛时空气也不好,所以改点电灯。不管点什么,灯的作用是照明,我们人处在娑婆世界,往往是随业在转,处于无明的状态下,供养灯求得的是光明,此光明不是灯的光而是智慧之光,所以说供养灯主要是求智慧,这才是它的饶益性。
灯,不限于什么样式,只要能照见都可以,所以寺院中有光明灯、塔灯,和正月初一到十五所点的灯笼等。尤其是正月期间,像正月初九日是民间所谓天公的生日,即有供天的意义。初一是弥勒菩萨的圣诞;很多寺院在春节时礼拜千佛和梁皇忏,这里面有许多的佛菩萨,所以从初一到十五,点灯主要是供养这些诸佛菩萨等,因此大家若要点灯,可以选择在拜千佛、梁皇期间,祈愿福慧增长。
客问:朝山从子时开始,是否象征什么意义?
师答:不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拜的问题,而是为了计算时间;因为人数比较多,所以时间即提早,如果人数少,时间就较晚,像有一次菩提寺朝山只有一百多人,几乎三点多才开始拜,端看人数的多寡,没有时间的限制。
客问:请师父介绍朝山的意义。
师答:真正朝山是两种山,一是祖师山,即宗派祖师发迹的地方,也就是他成为一代祖师、弘扬宗风的地方,像惠能大师为禅宗的六祖,曹溪南华寺就成为代表地等。另一个是朝四大菩萨山,并非像现在有些人误解的,只要有寺院,就可举办朝山。通常朝山,目的在朝礼佛菩萨,不是指朝礼某个人,因为这层意义,所以有一份无量功德。比如我们看朝山时,从某个地方开始,拜到山上去,这是学佛者平常很少有机会去做的事,而且也是一件做起来很辛苦的事。在台湾朝山,有时候晚上开始拜,到第二天参加早课时间为止,在大陆朝山就不一样了。大家都知道虚云老和尚,他从南方发愿要朝北方的五台山,预定花三年时间,天天这样拜,当然像这类特殊的例子并不多。不过,一般道场都很少在近距离拜,几乎要在远一点如三、五天,或十天半个月等,比较长的距离。像以前我们在天岳山,从山下拜到山上的三宝殿,起码要十五天。而天岳山过去有位祖师叫本昼禅师,他也是一代大师,所以去朝山的人就很多。
还有一点要提醒的,朝山还包括有还愿的作用在内,譬如有的求子女,有的为了父母身体不好、生病,祈求病愈而延年益寿等,就在庙里发愿,如果愿满了得到所需要的,就会去朝山,可能一个月、两个月不一定,就从家里拜起一直到山上,这叫还愿朝山。还有件大家不太熟悉的事,这些还愿朝山的人,往往到达寺院后,他并不是拜完就算了,可能会发心去做三年或五年比较辛苦的工作。所以在大丛林里一般讲厨房里煮饭、种菜、打柴、挑水等部分的工作,很多都是由一些还愿的人发心在那里做三、五年,待习惯之后,即使时间已到,他也不回去,就这样出了家。
客问:请问师父,朝山能够消业障,那么拜忏也能消业障吗?
师答:谁说朝山可以消业障?好像我没有讲过这个话,在经典上面没有这种要求,这都是中国祖师爷搞出来的东西,朝山是还愿,为父亲母亲还愿,希望父母身体健康、或者有病希望能早一点好、希望父母长命百岁,做儿女的尽一份孝心去朝山,如果去朝山是为自己,不要去受那个罪,不如让自己提起正念,做一点正正当当的事。
至于礼忏可不可以消业障?多少佛教徒做错了事,就往佛前一跪忏悔,忏悔完了拜三拜,所谓忏悔得安乐,把那些罪通通交给释迦牟尼佛,这叫做忏悔吗?要了解忏悔什么意思,忏是检讨、悔是改错,礼忏就是这种意思。可能你会说上面不都是佛菩萨的名号吗?可是你忘了,里面还有很多文字,比如说无始所做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,不都在念这些吗?这不都是检讨?检讨自己不好的,改进嘛,好的使它更好,礼忏的目的如果一定要指望它能消灾、消业,我告诉你最好不要去拜,你已经有所执着了,当在念或拜的时候,满脑袋瓜都是妄想杂念,不清净了。
客问:七月的「中元普度」与「盂兰盆会」有什么不同?
师答:七月中元普度是中国的民间风俗,民间把一年分成上元、中元、下元三个阶段,而盂兰盆会是因目连救母,依靠其神通不能解决问题,而依靠佛也不能解决问题,必须靠供养三宝,承三宝力,就是佛、法、僧三宝的功德力,这种力量,才能帮助目连的母亲,这说明了目连的神通再广大也救不了他的母亲,还是须承三宝力。三宝力不能只是一个释迦牟尼佛,或者一部大藏经,或一个出家人,那只是相上的问题,还要讲究其内涵、价值;佛是一位已经成就圆满觉悟的证明者,还有依于佛的所有心得,说出来的道理方法,另有依道理方法而有实际体验的出家人,所以说佛法僧三为一体,要能从实际价值上表现出来,才能成为力量。「功」是一种力量,「德」是一种修养,否则不能称为功德。
中元普度是我国民间的习俗,盂兰盆会是佛教的做法。但盂兰盆会是依于目连救母为其缘起,其重点是救倒悬,何谓「倒悬」?下三道的都是倒悬,上三道的都是头朝上,或谓畜生不是头皆朝上吗?我们看一般成为猎物,被抓之后都是倒吊着,这也是倒悬;鬼类为什么也说是倒悬呢?白天不敢活动,晚上黑夜才出没,这都是颠倒的现象;而地狱更是没有光明的世界。倒是颠倒的意思,悬是不着实际,所以倒悬是苦难的意思,救倒悬就是救苦难,那是一个普遍的现象,所以是普度法会。
客问:新屋落成应作些什么?
师答:依中国传统要谢祖,亦即拜拜。方式有二--家中设有供案或佛像的,就在那儿拜。若还不放…
《佛法问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