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問答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

  客問:請師父談談供養和布施的問題。

  

  師答:供養是有特定的對象,必須具有能力代表叁寶,能代表佛宣法,饒益衆生的;而布施則是普遍性的,沒有特定對象。在臺灣密宗特別強調供養,這是違背佛陀的說法,大家都知道阿羅漢,中文翻譯爲應供,所謂「應供」,就是依其修養的程度,應該接受人天供養。可見要接受供養,必須有條件,也就是憑什麼受供養,受供養的人,能否將你的供養發揮其價值?如果不能,那就變成在幫他造業,這種供養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,有的人可能會認爲反正供養就有功德,管他是否有其內涵,如果純爲功德而供養,那去做社會救濟也有些功德!所以,說供養一定有其內涵,必須有能力代表叁寶,能代佛宣法,饒益衆生的,才可接受供養。

  

  

  客問:拜佛時如果沒有佛像,那拜什麼?

  

  師答:「拜」是崇敬的意思,拜佛就是崇敬佛陀,是一種法門,所以崇拜、追求、向往的是覺悟,懂得這個道理,就不會沒佛像時,不知拜什麼。

  

  

  客問:供花可不可以用不開花的綠色植物?

  

  師答:其實用綠竹、萬年青等那不是供佛,而是調整房間內的空氣和濕度。供花的目的,最早應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,天女們散花,她們散的是花瓣,不是整朵花。在中國講的是鮮花,新鮮的、開著的才是,這是中國傳統的說法,傳統如此,就不要去違背它。其實不管做些什麼,只要不是不太幹淨、不太禮貌,少許改變,並不是問題。也有人曾問我:蕃茄、芭樂能不能供佛?可否供佛是在于你的家人、親朋、來往的人會不會講閑話,不然就照供不誤,否則就不要,在大陸不曾聽說過這個問題,這是我的一種看法。

  

  

  客問:水不是指供茶?供佛爲什麼不要用生水?

  

  師答:水就是清水,一般說供佛不要用生水,要用燒開的水,是白開水,不能用放茶葉的茶水,因爲它是茶,不是水。

  

  因人喝水都不喝生水,那尊敬佛也就不供生水。供佛、拜佛最要緊的是一份心,因此,早上供水,把水供上,燒香禮拜,拜完後馬上就可以把水收起來倒掉。中午供養後或供水果後,也是拜完就收走,千萬不要一直擺在那裏,要知道拜佛、供佛在一份供養心,供養完了,當然要收起來。

  

  

  客問:有人說:早晚在佛前燒香是一種功德,晚上隨便燒香會把鬼神引來,所以最好不要燒。是這樣子的嗎?

  

  師答:道教說香是訊香,香一點就會有訊息。供佛最好的是香、花、水、果。香通常講究清香,也就是清淡,所以選擇香愈細愈短的愈好,並不限製那種型式的香,也不是香非叁根不可,所謂「心香一柱」,一根香也是一柱香,在于你的意念中是否有佛、法、僧?插香是說明尊敬叁寶、供養叁寶。尤其在都市的房子內,空間不大,空氣不好,應講究走入佛堂,頭腦會愈清新才對。

  

  花最好是鮮花,人造花是裝飾品不是供佛的。真正鮮花是種在花盆裏連根帶梗的。鮮就是活著的,用花瓶插花,隔一夜,水就會發臭,種在花盆的不會臭且供得久,而寺院的插花是隨緣隨俗。水是講清淨的水,果是鮮果。所謂「四果」是指香、花、水、果,不是指買四種水果,但傳統如此,久了錯的也變對了,我們不要特別強調什麼,我只不過是告訴你們一些知見而已。

  

  

  客問:常在市面上看到小卡片上寫著諸佛、菩薩的聖誕日,且強調在某個時刻禮某位佛可滅無量罪,此說可信嗎?

  

  師答: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,佛法講究修養,不能只是依賴,釋迦牟尼佛也不能依賴;業,自己造作自己承受;道,也是自己修養自己承受。智慧,刀火不能傷之,是別人搶不走的;倘若擁有了智慧(依阇那、般若而言),就什麼問題都能化解了。學佛就是學智慧,只要不斷去修養,智慧只會增加,不會減少。有了智慧就能得到覺悟,而達到學佛的目的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介紹有關點燈的饒益性?

  

  師答:談供養,如供養叁寶,不是以色身而言,而是就法身來講:有佛的、法的、僧的法身,即是精神內涵。供養通常是以香、花、水、果、燈爲主,尤其是燈,過去是點油燈或蠟燭,現在因爲用電方便,且點油燈、蠟燭時空氣也不好,所以改點電燈。不管點什麼,燈的作用是照明,我們人處在娑婆世界,往往是隨業在轉,處于無明的狀態下,供養燈求得的是光明,此光明不是燈的光而是智慧之光,所以說供養燈主要是求智慧,這才是它的饒益性。

  

  燈,不限于什麼樣式,只要能照見都可以,所以寺院中有光明燈、塔燈,和正月初一到十五所點的燈籠等。尤其是正月期間,像正月初九日是民間所謂天公的生日,即有供天的意義。初一是彌勒菩薩的聖誕;很多寺院在春節時禮拜千佛和梁皇忏,這裏面有許多的佛菩薩,所以從初一到十五,點燈主要是供養這些諸佛菩薩等,因此大家若要點燈,可以選擇在拜千佛、梁皇期間,祈願福慧增長。

  

  

  客問:朝山從子時開始,是否象征什麼意義?

  

  師答:不是從什麼時間開始拜的問題,而是爲了計算時間;因爲人數比較多,所以時間即提早,如果人數少,時間就較晚,像有一次菩提寺朝山只有一百多人,幾乎叁點多才開始拜,端看人數的多寡,沒有時間的限製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師父介紹朝山的意義。

  

  師答:真正朝山是兩種山,一是祖師山,即宗派祖師發迹的地方,也就是他成爲一代祖師、弘揚宗風的地方,像惠能大師爲禅宗的六祖,曹溪南華寺就成爲代表地等。另一個是朝四大菩薩山,並非像現在有些人誤解的,只要有寺院,就可舉辦朝山。通常朝山,目的在朝禮佛菩薩,不是指朝禮某個人,因爲這層意義,所以有一份無量功德。比如我們看朝山時,從某個地方開始,拜到山上去,這是學佛者平常很少有機會去做的事,而且也是一件做起來很辛苦的事。在臺灣朝山,有時候晚上開始拜,到第二天參加早課時間爲止,在大陸朝山就不一樣了。大家都知道虛雲老和尚,他從南方發願要朝北方的五臺山,預定花叁年時間,天天這樣拜,當然像這類特殊的例子並不多。不過,一般道場都很少在近距離拜,幾乎要在遠一點如叁、五天,或十天半個月等,比較長的距離。像以前我們在天嶽山,從山下拜到山上的叁寶殿,起碼要十五天。而天嶽山過去有位祖師叫本晝禅師,他也是一代大師,所以去朝山的人就很多。

  

  還有一點要提醒的,朝山還包括有還願的作用在內,譬如有的求子女,有的爲了父母身體不好、生病,祈求病愈而延年益壽等,就在廟裏發願,如果願滿了得到所需要的,就會去朝山,可能一個月、兩個月不一定,就從家裏拜起一直到山上,這叫還願朝山。還有件大家不太熟悉的事,這些還願朝山的人,往往到達寺院後,他並不是拜完就算了,可能會發心去做叁年或五年比較辛苦的工作。所以在大叢林裏一般講廚房裏煮飯、種菜、打柴、挑水等部分的工作,很多都是由一些還願的人發心在那裏做叁、五年,待習慣之後,即使時間已到,他也不回去,就這樣出了家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問師父,朝山能夠消業障,那麼拜忏也能消業障嗎?

  

  師答:誰說朝山可以消業障?好像我沒有講過這個話,在經典上面沒有這種要求,這都是中國祖師爺搞出來的東西,朝山是還願,爲父親母親還願,希望父母身體健康、或者有病希望能早一點好、希望父母長命百歲,做兒女的盡一份孝心去朝山,如果去朝山是爲自己,不要去受那個罪,不如讓自己提起正念,做一點正正當當的事。

  

  至于禮忏可不可以消業障?多少佛教徒做錯了事,就往佛前一跪忏悔,忏悔完了拜叁拜,所謂忏悔得安樂,把那些罪通通交給釋迦牟尼佛,這叫做忏悔嗎?要了解忏悔什麼意思,忏是檢討、悔是改錯,禮忏就是這種意思。可能你會說上面不都是佛菩薩的名號嗎?可是你忘了,裏面還有很多文字,比如說無始所做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,不都在念這些嗎?這不都是檢討?檢討自己不好的,改進嘛,好的使它更好,禮忏的目的如果一定要指望它能消災、消業,我告訴你最好不要去拜,你已經有所執著了,當在念或拜的時候,滿腦袋瓜都是妄想雜念,不清淨了。

  

  

  客問:七月的「中元普度」與「盂蘭盆會」有什麼不同?

  

  師答:七月中元普度是中國的民間風俗,民間把一年分成上元、中元、下元叁個階段,而盂蘭盆會是因目連救母,依靠其神通不能解決問題,而依靠佛也不能解決問題,必須靠供養叁寶,承叁寶力,就是佛、法、僧叁寶的功德力,這種力量,才能幫助目連的母親,這說明了目連的神通再廣大也救不了他的母親,還是須承叁寶力。叁寶力不能只是一個釋迦牟尼佛,或者一部大藏經,或一個出家人,那只是相上的問題,還要講究其內涵、價值;佛是一位已經成就圓滿覺悟的證明者,還有依于佛的所有心得,說出來的道理方法,另有依道理方法而有實際體驗的出家人,所以說佛法僧叁爲一體,要能從實際價值上表現出來,才能成爲力量。「功」是一種力量,「德」是一種修養,否則不能稱爲功德。

  

  中元普度是我國民間的習俗,盂蘭盆會是佛教的做法。但盂蘭盆會是依于目連救母爲其緣起,其重點是救倒懸,何謂「倒懸」?下叁道的都是倒懸,上叁道的都是頭朝上,或謂畜生不是頭皆朝上嗎?我們看一般成爲獵物,被抓之後都是倒吊著,這也是倒懸;鬼類爲什麼也說是倒懸呢?白天不敢活動,晚上黑夜才出沒,這都是顛倒的現象;而地獄更是沒有光明的世界。倒是顛倒的意思,懸是不著實際,所以倒懸是苦難的意思,救倒懸就是救苦難,那是一個普遍的現象,所以是普度法會。

  

  

  客問:新屋落成應作些什麼?

  

  師答:依中國傳統要謝祖,亦即拜拜。方式有二--家中設有供案或佛像的,就在那兒拜。若還不放…

《佛法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