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問答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心,可于初二、十六在房門口拜,拜的內容即謝祖,求個心安理得。祭品沒有限製,若環境許可,供水果即可,願多費心的也可供素菜。若環境不許可,就順世俗辦,但建議你不要生宰活殺,可買現成的,且不可供于佛前,這是起碼的恭敬心。至于燒紙錢,原則上不需要,若須隨俗就在門口燒。

  

  

  客問:大悲忏儀是經典嗎?禮忏是否能證果?

  

  師答:大悲忏不是經典,所有的忏是中國高僧大德所寫的,不是經典,如果拜忏能成道,能夠證到幾地,那是大妄語,沒有這回事,經典也不能成道,爲什麼?我們一部大藏經,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,的確是印刷品,問題是經典裏面的道理方法,你能吸收多少?能增長多少智慧?才叫經典,否則的話,跟一大堆的印刷品,沒有差別。所以說念經不如看經,看經不如想經,經典上說什麼?告訴我們什麼?對我有什麼關系?所以說盡信書不如無書,其實不是信不信,佛法裏面有特別強調要信,佛法要「起信」,這個「起」的層次不一定,其高度怎麼計算呢?你理解的愈高,生起的就愈高,理解的愈少,生起的就愈低,所以我們不是叫你迷信的去信,而是理解的去信,所謂誦經禮忏是不能成道的。

  

  

  客問:業障重,該如何禮佛?

  

  師答:先禮佛叁拜,請叁寶明證,再合掌長跪佛前發露忏悔。「忏」是檢討,「悔」是改錯。跪在佛前檢討自己的缺失過錯,而後改變自己的錯誤,這就是忏悔。不是一邊拜一邊念:我錯是爲什麼,或者說無始以來所作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等。真正禮是禮拜佛、法、僧,感謝叁寶,最後則是要將己身之缺失改正過來。

  

  

  客問:一般認爲拜佛可以消業障,有人卻不以爲然,請明示。

  

  師答:經典並沒說拜佛能消業障,佛陀說過自作自受,並非往佛前一拜,就可以把罪過交給佛陀了。(按:經典所提必須思惟佛之智慧、恩德......。)

  

  佛,應是吾人去禮,不叫拜。禮是尊敬,尊敬佛的慧與覺,尊敬其超凡的修養,也就是禮敬佛,具足尊貴之處。

  

  若將禮佛當作法門來修養,則不可空禮。必須依照所起之心而禮敬,比如願心、菩提心。想學佛菩薩的願,此是願力;但觀想而學習其智慧則是用,一是願、一是法,故禮佛是「法」之禮,非憑空之禮。所以吾人拜經不只是拜那部經,而是以經典的智慧爲依據,一字或一句而爲之禮。

  

  

  客問:發現自己道心退了,應怎麼辦?

  

  師答:發現自己道心退了,不能用這種方式講,應該是面對自己,認識自己,從認識、了解當中,就會有所發現。這些發現,是你平常自己不能把握的,自己不注意的,乃至于自己做不到的,才稱發現。

  

  比如說,行忏悔,往佛前一跪,我無始以來造業太多,我業障重,天天如此忏悔,這並不是發現自己。而是說,你怎麼知道你業重,你有一些什麼業,如果你能講得出來,就是發現自己。所以說,要面對自己,不是發現自己;因爲面對自己的時候,一有外面的色塵緣境,很容易引發我們的自我,就在自我顯現之時,必須去面對它,去認識、去了解,不過,僅僅認識和了解是不夠的,還要有所發現,才能談得上是一種發現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解釋忏悔業障的意義?

  

  師答:業,如果成爲障礙,才叫業障,光靠忏悔是解決不了問題的;可是如自己知道錯而認錯,會過得快活一點,但並不表示造了業,經過忏悔就沒有業了。業仍是要受報的,只是不會以那麼嚴重的方式受報。如果過去有業,忏悔就不會受報,沒有這回事。所謂忏悔得安樂,並非忏悔便能使業障消除,例如覺得對某人不應該如此待他,向他道歉,對方也接納你的道歉,你不就放心了嗎?「忏」是檢討,「悔」是改錯,檢討自己的對錯,不對的改正,以後不再犯,這才是忏悔。

  

  此外,占察經中所談的也不是消除業障,只是說原先受了什麼戒,結果有所毀犯,而依照占察經行忏儀,則原來所違反的就可以彌補,因爲不會再犯錯了!就像一個好人,偶爾做了不好的事,不表示永遠是壞人,如果改正過來,還是個好人,是這種意思。

  

  

  客問:占察經中提到「木輪相法」,于現代是否可行?

  

  師答:首先要了解曆史背景,如果以印度、尼泊爾這些地方來說,倒是可以,因爲在五十年前,我去過印度、尼泊爾,五十年後又走了一趟,他們現在還是需要如此才有辦法。以中國來講,我認爲占察經不是智慧之學,我們不能說它沒有用,畢竟是屬于阿含部的思想,即原始佛典的一些思想。

  

  

  客問:出家前拜大忏悔文,以消除業障,如果在家人拜大忏悔文,是否一定要點香?

  

  師答:出家前要拜大忏悔文,只有千佛山門下如此作法;因爲在這門下,從我的上一代的上一代......都是如此。要出家,先要在寺院住一段時間,並拜忏悔文,忏悔什麼呢?忏悔不是說解決多少問題,而是在忏悔的過程中,體會更多的「自己」;如果僅是無始以來所有的貪瞋癡,都是自己的造作,因爲造作就會怎樣,所以現在忏悔。如果只是如此,則是形式,沒有內涵。真正的忏悔是:忏--檢討;悔--改錯。跪在佛前作自我檢討,好的保留,並使其更好,不好的改變爲好的,要檢討悔改才能稱忏悔。

  

  至于平常拜忏悔文,可說是身、口、意的一種修養,在佛法的行門中,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。要不要點香倒不重要,因爲忏悔不一定非要跪在佛前不可。如果拜忏悔文,有佛像更好,點不點香則不要緊。這是自己的事,以現代話來說,自己忏悔是請佛證明自己很虔誠作忏悔。如僅燒叁根香,往佛前一跪一拜:「釋迦牟尼佛,我做錯了!」而把一切錯交給釋迦牟尼佛,那就不對了!做錯了,一切自己負責,所謂自作自受,別人不能代勞;修行辦道,乃是自己的事,行忏悔先要明白這道理。大忏悔文只是一種儀軌,照著這儀軌作,于行忏悔的過程中,可以減少妄想雜念。忏悔的重點在檢討、悔改、認識自己、修養自己,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
  

  

  佛法問答【因緣、因果】

  

  客問:請問佛法對因果是怎麼說?

  

  師答:佛法中一因一果是基本理論,事實上,因果現象不只是一因一果,有時一個果的完成是由許多的因結合而成(多因一果)、還有一因多果、多因多果等。所以在這種情形下,最難找出其究竟之因,在世俗而言,就是一種無奈。佛法是要我們去認識了解問題,從中去發現一些什麼,依佛陀的道理與方法,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了解事物,甚至平常疏忽不注意的,也能顧及而使之清楚明了,所以學佛是在學智慧。我常強調,佛法不是武器,現實生活不是敵人,不是把佛法當作武器,去打現實生活的敵人。一般人常常遇到問題,都只急著找答案,而不深入問題,結果獲得了答案,卻不一定能解決問題,因爲答案的本身,尚有問題存在。佛法是分析問題,不是一味的找答案,問題發生時要去分析,找出症結,找出平常不注意、想不到的,這就是在學智慧。只是在佛法中有了智慧,還要有定力等條件,佛法說要學戒定慧叁無漏學,因爲如果叁者都具備了,則以「戒」而言,即使有犯的機會,就不會再犯;以「定」而言,于亂之中,就能保持冷靜,心平氣和;以「慧」而言,則所造作必更圓滿。只是欲達此目的,必須對經典有正確深入的了解,不能只有概念的認識。

  

  比如金剛經說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其意義如何?究竟說些什麼?首先,必須要找出「有所住」,所住是什麼?有什麼?先要知道「有所住」,才能進一步達到「無所住」。先知道心念裏有什麼事,什麼現象問題,把這些「有」找出來,再進一步去探討研究究竟真象,其中有善、惡、無記等,假使原來的「有」是壞的,如煩惱,一旦從中認識、了解而得清楚明了,自然就不煩惱了。爲什麼「應無所住」後面還講「而生其心」?其道理就是針對這個「有」而去生起,不是針對「無」。因爲「有所住」才會有問題發生,所要生起的心,是去探討這些「有」。所以看經文,其究竟說什麼,一定要弄清楚,像這句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就要能把握這個「有」才能圓滿,而一般卻很難把握這個「有」。欲明了「應無所住」的意義,不是在「無」字下工夫,而是要在「有」著力,如果「有」都清楚了,當然就能突破「有」了。「無」在佛法中說是「有」的突破,或者說不一定。所以,「無」不是指沒有,一般誤把「無」當成沒有,當成相對「有」的「無」。

  

  又如佛法中講「非」,並不是「否定」的意思,而是當認識了解以後,有所發現,這時所發現的便不同于原來的「是」,這種不同于原有的稱之爲「非」,不是相對論的「是與非」。佛法中運用智慧,是從相對中突破,而顯現出絕對來。比如煩惱,煩惱的相對不是菩提,突破煩惱後的現象才是菩提,當煩惱來時,明了清楚了煩惱的內容,進而突破它,當然煩惱就不存在;那就是突破了「有」顯現出「無」來。只是有的時候也不一定能突破,如搖搖頭,算了吧!也可以做到不受影響,但煩惱依然存在,這種現象也是「無」,這種「無」便是「不一定」。

  

  

  客問:佛法是因世間法才有,經雲:「一切自造,無造無作,一切有情,亦無所作」,可否解釋一下?

  

  師答:衆生之所以不能成爲佛菩薩,因爲有太多的無明,才會造作。佛陀成就圓滿覺悟,也是曾經曆無明而有所造作,但他發現了其中的利與害,也就有所覺悟。佛由衆生所成,佛可以不作,衆生亦可不作,故說亦無造作。

  

  佛法是對人說的,要成佛成菩薩,唯有在人的道路上才能成就。其他有情亦可,但有時間之差距,他必須轉世爲人,還要能夠接觸佛法,修學佛法,才能做得到。

  

  菩提種子須有佛緣方可引發,所以佛說「佛度有緣人」,有了菩提種子,還須有…

《佛法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