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心,可于初二、十六在房门口拜,拜的内容即谢祖,求个心安理得。祭品没有限制,若环境许可,供水果即可,愿多费心的也可供素菜。若环境不许可,就顺世俗办,但建议你不要生宰活杀,可买现成的,且不可供于佛前,这是起码的恭敬心。至于烧纸钱,原则上不需要,若须随俗就在门口烧。
客问:大悲忏仪是经典吗?礼忏是否能证果?
师答:大悲忏不是经典,所有的忏是中国高僧大德所写的,不是经典,如果拜忏能成道,能够证到几地,那是大妄语,没有这回事,经典也不能成道,为什么?我们一部大藏经,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,的确是印刷品,问题是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,你能吸收多少?能增长多少智慧?才叫经典,否则的话,跟一大堆的印刷品,没有差别。所以说念经不如看经,看经不如想经,经典上说什么?告诉我们什么?对我有什么关系?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,其实不是信不信,佛法里面有特别强调要信,佛法要「起信」,这个「起」的层次不一定,其高度怎么计算呢?你理解的愈高,生起的就愈高,理解的愈少,生起的就愈低,所以我们不是叫你迷信的去信,而是理解的去信,所谓诵经礼忏是不能成道的。
客问:业障重,该如何礼佛?
师答:先礼佛三拜,请三宝明证,再合掌长跪佛前发露忏悔。「忏」是检讨,「悔」是改错。跪在佛前检讨自己的缺失过错,而后改变自己的错误,这就是忏悔。不是一边拜一边念:我错是为什么,或者说无始以来所作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等。真正礼是礼拜佛、法、僧,感谢三宝,最后则是要将己身之缺失改正过来。
客问:一般认为拜佛可以消业障,有人却不以为然,请明示。
师答:经典并没说拜佛能消业障,佛陀说过自作自受,并非往佛前一拜,就可以把罪过交给佛陀了。(按:经典所提必须思惟佛之智慧、恩德......。)
佛,应是吾人去礼,不叫拜。礼是尊敬,尊敬佛的慧与觉,尊敬其超凡的修养,也就是礼敬佛,具足尊贵之处。
若将礼佛当作法门来修养,则不可空礼。必须依照所起之心而礼敬,比如愿心、菩提心。想学佛菩萨的愿,此是愿力;但观想而学习其智慧则是用,一是愿、一是法,故礼佛是「法」之礼,非凭空之礼。所以吾人拜经不只是拜那部经,而是以经典的智慧为依据,一字或一句而为之礼。
客问:发现自己道心退了,应怎么办?
师答:发现自己道心退了,不能用这种方式讲,应该是面对自己,认识自己,从认识、了解当中,就会有所发现。这些发现,是你平常自己不能把握的,自己不注意的,乃至于自己做不到的,才称发现。
比如说,行忏悔,往佛前一跪,我无始以来造业太多,我业障重,天天如此忏悔,这并不是发现自己。而是说,你怎么知道你业重,你有一些什么业,如果你能讲得出来,就是发现自己。所以说,要面对自己,不是发现自己;因为面对自己的时候,一有外面的色尘缘境,很容易引发我们的自我,就在自我显现之时,必须去面对它,去认识、去了解,不过,仅仅认识和了解是不够的,还要有所发现,才能谈得上是一种发现。
客问:请解释忏悔业障的意义?
师答:业,如果成为障碍,才叫业障,光靠忏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;可是如自己知道错而认错,会过得快活一点,但并不表示造了业,经过忏悔就没有业了。业仍是要受报的,只是不会以那么严重的方式受报。如果过去有业,忏悔就不会受报,没有这回事。所谓忏悔得安乐,并非忏悔便能使业障消除,例如觉得对某人不应该如此待他,向他道歉,对方也接纳你的道歉,你不就放心了吗?「忏」是检讨,「悔」是改错,检讨自己的对错,不对的改正,以后不再犯,这才是忏悔。
此外,占察经中所谈的也不是消除业障,只是说原先受了什么戒,结果有所毁犯,而依照占察经行忏仪,则原来所违反的就可以弥补,因为不会再犯错了!就像一个好人,偶尔做了不好的事,不表示永远是坏人,如果改正过来,还是个好人,是这种意思。
客问:占察经中提到「木轮相法」,于现代是否可行?
师答:首先要了解历史背景,如果以印度、尼泊尔这些地方来说,倒是可以,因为在五十年前,我去过印度、尼泊尔,五十年后又走了一趟,他们现在还是需要如此才有办法。以中国来讲,我认为占察经不是智慧之学,我们不能说它没有用,毕竟是属于阿含部的思想,即原始佛典的一些思想。
客问:出家前拜大忏悔文,以消除业障,如果在家人拜大忏悔文,是否一定要点香?
师答:出家前要拜大忏悔文,只有千佛山门下如此作法;因为在这门下,从我的上一代的上一代......都是如此。要出家,先要在寺院住一段时间,并拜忏悔文,忏悔什么呢?忏悔不是说解决多少问题,而是在忏悔的过程中,体会更多的「自己」;如果仅是无始以来所有的贪瞋痴,都是自己的造作,因为造作就会怎样,所以现在忏悔。如果只是如此,则是形式,没有内涵。真正的忏悔是:忏--检讨;悔--改错。跪在佛前作自我检讨,好的保留,并使其更好,不好的改变为好的,要检讨悔改才能称忏悔。
至于平常拜忏悔文,可说是身、口、意的一种修养,在佛法的行门中,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。要不要点香倒不重要,因为忏悔不一定非要跪在佛前不可。如果拜忏悔文,有佛像更好,点不点香则不要紧。这是自己的事,以现代话来说,自己忏悔是请佛证明自己很虔诚作忏悔。如仅烧三根香,往佛前一跪一拜:「释迦牟尼佛,我做错了!」而把一切错交给释迦牟尼佛,那就不对了!做错了,一切自己负责,所谓自作自受,别人不能代劳;修行办道,乃是自己的事,行忏悔先要明白这道理。大忏悔文只是一种仪轨,照着这仪轨作,于行忏悔的过程中,可以减少妄想杂念。忏悔的重点在检讨、悔改、认识自己、修养自己,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佛法问答【因缘、因果】
客问:请问佛法对因果是怎么说?
师答:佛法中一因一果是基本理论,事实上,因果现象不只是一因一果,有时一个果的完成是由许多的因结合而成(多因一果)、还有一因多果、多因多果等。所以在这种情形下,最难找出其究竟之因,在世俗而言,就是一种无奈。佛法是要我们去认识了解问题,从中去发现一些什么,依佛陀的道理与方法,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事物,甚至平常疏忽不注意的,也能顾及而使之清楚明了,所以学佛是在学智慧。我常强调,佛法不是武器,现实生活不是敌人,不是把佛法当作武器,去打现实生活的敌人。一般人常常遇到问题,都只急着找答案,而不深入问题,结果获得了答案,却不一定能解决问题,因为答案的本身,尚有问题存在。佛法是分析问题,不是一味的找答案,问题发生时要去分析,找出症结,找出平常不注意、想不到的,这就是在学智慧。只是在佛法中有了智慧,还要有定力等条件,佛法说要学戒定慧三无漏学,因为如果三者都具备了,则以「戒」而言,即使有犯的机会,就不会再犯;以「定」而言,于乱之中,就能保持冷静,心平气和;以「慧」而言,则所造作必更圆满。只是欲达此目的,必须对经典有正确深入的了解,不能只有概念的认识。
比如金刚经说: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其意义如何?究竟说些什么?首先,必须要找出「有所住」,所住是什么?有什么?先要知道「有所住」,才能进一步达到「无所住」。先知道心念里有什么事,什么现象问题,把这些「有」找出来,再进一步去探讨研究究竟真象,其中有善、恶、无记等,假使原来的「有」是坏的,如烦恼,一旦从中认识、了解而得清楚明了,自然就不烦恼了。为什么「应无所住」后面还讲「而生其心」?其道理就是针对这个「有」而去生起,不是针对「无」。因为「有所住」才会有问题发生,所要生起的心,是去探讨这些「有」。所以看经文,其究竟说什么,一定要弄清楚,像这句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就要能把握这个「有」才能圆满,而一般却很难把握这个「有」。欲明了「应无所住」的意义,不是在「无」字下工夫,而是要在「有」着力,如果「有」都清楚了,当然就能突破「有」了。「无」在佛法中说是「有」的突破,或者说不一定。所以,「无」不是指没有,一般误把「无」当成没有,当成相对「有」的「无」。
又如佛法中讲「非」,并不是「否定」的意思,而是当认识了解以后,有所发现,这时所发现的便不同于原来的「是」,这种不同于原有的称之为「非」,不是相对论的「是与非」。佛法中运用智慧,是从相对中突破,而显现出绝对来。比如烦恼,烦恼的相对不是菩提,突破烦恼后的现象才是菩提,当烦恼来时,明了清楚了烦恼的内容,进而突破它,当然烦恼就不存在;那就是突破了「有」显现出「无」来。只是有的时候也不一定能突破,如摇摇头,算了吧!也可以做到不受影响,但烦恼依然存在,这种现象也是「无」,这种「无」便是「不一定」。
客问:佛法是因世间法才有,经云:「一切自造,无造无作,一切有情,亦无所作」,可否解释一下?
师答: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为佛菩萨,因为有太多的无明,才会造作。佛陀成就圆满觉悟,也是曾经历无明而有所造作,但他发现了其中的利与害,也就有所觉悟。佛由众生所成,佛可以不作,众生亦可不作,故说亦无造作。
佛法是对人说的,要成佛成菩萨,唯有在人的道路上才能成就。其他有情亦可,但有时间之差距,他必须转世为人,还要能够接触佛法,修学佛法,才能做得到。
菩提种子须有佛缘方可引发,所以佛说「佛度有缘人」,有了菩提种子,还须有…
《佛法问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