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缘,不接触佛法,仍是无缘,好比电线有绝缘体,即使接触了,它不接受,还是欠缘。有缘无缘是时间差距的问题。
客问:佛度众生与佛度有缘是否矛盾?缘是否为引发果报显现的力量?因果不能舍弃因缘吗?
师答:佛是觉之义,众生皆有佛性,都是有缘人,为什么还要说佛度有缘人呢?其重点即是在觉悟,要想从迷惑中得到觉悟,必须要有缘。面临任何人事的迷惑烦恼,欲转为菩提,必须要有助缘,如果有佛性,可是因缘不具足,是不可能得到觉悟的;因此,有佛性的众生,必需具足因缘方能得度。
缘是引发种子的力量,因与缘需要互相呼应,才会显现,如果不能相呼应,则不会显现。比如,我们常说男女之间要来电,这个来电即是缘,如果没有缘,也是不可能在一起的。然而,一定要有因缘,才会有因果感报,没有因缘关系,因果不可能感报。
客问:何谓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?
师答:「昧」是抹煞、愚暗、不明了之意;「落」是得到、认知之意。不昧因果是不抹煞因果、了解认同因果;不落因果是不会得到因果,否定因果,不怕因果之意。
禅案中,人问修道的人受不受因果报应?他说不落,不落就是对修道的人,因果不会降落到他身上,因为他搞错了,结果投胎到狐狸,做了五百年,以后还是改「不昧」才得解脱(此事始末请见百丈禅师公案)。不昧的意思是:「修行人不能抹煞因果」,如认为若是讲错了,因果不会降落到我头上,那是不可能的事,这是一种魔说。修行人怎么能抹煞因果呢?愈是修行人愈不能抹煞因果。
顺便提一提字之念法,像三昧的昧要念「a4i」,不念「ㄇㄛˋ」,念「ㄇㄟˋ」不适合,念「ㄇㄛˋ」才接近梵文发音。又剎那的那念「ㄋㄚˋ」,不念「ㄋㄨㄛˊ」,殿堂里的维那才念「ㄋㄨㄛˊ」音。又如阿(ㄛ)弥陀佛的阿有人说要念ㄚ,认为念ㄛ会下地狱,这是错的。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寿、无量光佛,念ㄛ才有「无」之意,念ㄚ,则没有「无」之意。譬如,阿(ㄚ)难则可以,阿难是庆喜之意。梵文里阿有廿一个音,其母音就有十七个,对发音认识不清楚就会形成问题。现在没有梵文,只有印度文,像西藏文、印度文都是梵文扩大的语系;就像中国早期的钟鼎文,以后慢慢发展为后来的文字。
客问:师父所谈的因果乃是有因有果之外,还要有缘,缘也是因为有因才会有缘的产生,如当年师公度师父,是否也因为有前面的因才会有这份好缘?
师答:并非我去找师父,而是我师父来找我的。我师父在没有出家之前,与我父亲是同科举人,也因为同科之缘,他们两个比较谈得来,也比较亲近。可是我父亲并不想作官,因为过去的祖先都是为官的,以至到了后代反而没有兴趣。基于服务奉献之心,我的师父是想作官的,但是过去要作官必须先经科举,得中进士之后才可以;可惜他一连考了好几次都没有考上,那时候的考试往往需要捐钱,或走门路,必须有舞弊的行为,才有机会,我师父是位穷苦的举人,当然没有机会。
我的出家因缘,是我母亲怀胎时,与我师父的口头之约,母亲原是笃信基督教,不相信和尚会有神通,相约如果是男孩即让他出家。当时,我的父母是以「不信」的态度而约定,至于我师父是怎样的想法?至今我仍然不知道。就这样,累积许多的因缘与因果关系而完成的。
客问:请师父谈谈因缘果报与缘起性空的关联性及其关系?
师答:因缘是一种法则,因果是一种关系,缘起性空是专门谈事情的关系,这是三个不同的名词,不能放在一起去问其关联性。
若要问缘起性空,你先得告诉我,你对缘起性空的了解是什么?能不能告诉我,什么是缘起性空?
现在解释如下:缘起性空是个法则,「缘起」是说一切的法、一切的人与事,依于什么缘而发起叫缘起。再重复一遍:缘起--不管什么事、什么人的问题,它的发起是依于什么缘而发起;「性空」是谈它的本体,也就是,如果我们说:于缘而言,缘是关系到一些为什么,需要这个缘才会发起,不需要这些缘,于性则本空,这叫缘起与性空的关系,这不是因缘、因果放在一起的解释。
比如说跟人家吵架,因什么事而吵?一定有个缘由,那就叫缘起。性空即是:这种缘起还未发生之前,它本来不存在,亦即因与缘和合才会生法,才有缘起,所以缘起性空是个法则。性空是什么意思?缘聚缘散,缘聚生法,缘散即灭,可以说缘聚而生,缘散而灭,于性是本空,也就是:缘不起的话于性是本空,这个性是什么?是本体性。像人的色身,色身的本体是什么?四大(地、水、火、风)组合而成的。因此,四大聚合在一起,就有色身;它的「本体」呢?即实有的色身相。四大没有聚合之前呢?于人的本体是个空相,所以,于性是本空;也就是说:本来于这个本体而言,是空相,它依于什么缘而发起的,所以叫缘起性空。
这名词千万不要搞错了,它不是否定;就好像常说:有就是没有,没有就是有,为什么啊?因为缘起性空,这说得通吗?说不通的!只能说因缘生法。我们晓得因缘是个法则,它是什么因,关系到什么样的缘;例如:一颗种子,种子是因,土地、空气、阳光、水,加上人工肥料,这些都是缘;依于原有的种子因,加上这些缘,它就会生起一些法,所以,这一种就叫因缘法则。何谓因果?是什么样的因得到的结果,一定同于原有的因,称为因果,所以说造什么因得什么果。即使你用接枝法,在苹果树上接上梨枝,可是它生出来的果不一样,为什么?苹果还是苹果,梨还是梨,此即其因性是相同的。可是梨子里面一定有苹果的味道,那就叫做染性,不是本性。所谓本性--梨就是梨,苹果就是苹果;染性是因为梨枝接在苹果枝上面,而产生一种染性--染上了苹果的性,所以梨就有苹果的味道。关系到这性上面的问题,在佛法中要探讨,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得清楚的。
客问:住家附近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妇人,生活困苦,所以每个月资助二千元与一斗米。因从事动物医院的工作,有时生意忙而慢了一天送去,老妇人等不及到店里喊叫,真令人不好意思。后又得知其行为不好,即相劝之,她不听,还破口大骂;更气的是于今,每天都来要钱,不按当初的约定,如不给就在医院门口泼屎和尿,且在门口走来走去,令我厌烦与害怕,不知怎么办才好?请师父慈悲开示,有什么方法解决我当初一念之善而惹来的烦惑?
师答:于事,我们常说,有时候做好事,得不到好报。遇到这种情形,我有个建议,请附近的村里长出来,告诉他们:我并不欠她,只是想帮忙她。因为你去沟通、去排解已没有用,再不然就把这些事的前因后果,报告当地的派出所,请警察来制止。不处理好,来来往往的人多,小心会引来误会,徒增困扰。
客问:女儿被父亲强暴而怀孕,请问以佛法观点怎么说?
师答:以佛法而言,这是种恶缘也称为修罗缘;这种恶缘不只是当生的问题而已,它很难去解释的问题。在佛法上没有可不可以的说法。
客问:常说某人福气大,可真有前世福报?
师答:莫把福气当成福报。今有福报过去必积许多福,如你现在能随时有钱花,必是有钱存在银行是一样的道理。在受时叫福报,在做时乃偏于善的造作,其结果叫福,也是种功德,以学佛而言,除了修福还须修慧。
世间有几件事无法骗人,一是钱财,二是智慧。如遇到事情需要钱时,你能不能做?能不能以智慧摆平?都要有实力!而这些又怎么来的?仍是修养而有的,智慧是慢慢培养来的,钱也是慢慢赚来的。或许有人会认为李登辉、王永庆的福报很大,其实不然,他们一天到晚总得劳碌、烦恼。真正福报大的人,是一生下来就过好日子,无忧无虑的,但也莫想到猪,一旦养肥了,是要一块块割着卖,这不是福报,乃是畜生报、还债报。
客问:甲侵占乙财产,甲变富有,乙变穷困,以后若有子女出生,甲的子女会生到乙家,乙的子女会生到甲家。佛法表示为「直接偿还或间接偿还」,又如何知道,生到乙家的子女原来是生在甲家的?
师答:佛法不是这么说的,而且并不是父债子还,或是说因父母这辈的关系,将来他们子女会造成另一方面的关系,没有这种说法。佛法肯定的说谁欠谁还,没有说报到别人头上去的,如果有人这么说,我没意见,我祇是说佛法不这么说。至于你说到债务关系,究竟是直接偿还,还是间接偿还,那你先要了解佛法里面,所谈的间接、直接的道理在那里,如果是直接偿还,那是现欠现还,现作现报,所谓间接偿还呢?可以说来生或另一生,不是直接这一生就能作到的,称间接偿还。
客问:媒体报导名作家三毛自杀了,为何世上很多有名气的人,总是会走上这条路?这种行为是不是不敢面对现实?要不要负因果?
师答:我与三毛有过一面之缘。三毛从小养成幻想的习惯,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,世俗上比较有特色、有才能的人,或多或少都有些神经质,三毛也有这种倾向;而神经质的人,不会顾虑很多,往往容易走上极端。三毛本身就是完全以自我立场来看所有的人与事,她认为可以从自己的幻想中得到安慰。但是,佛法告诉我们要以客观的立场来看自己,不是以自我立场来看自己;如果三毛还顾虑到别人的看法,她就不会自杀了。至少她有父母,有出版社,有更好的前途,可以为其他人做更多的事。至于谈到…
《佛法问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