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問答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相同,所以不能說只欠一百元,而還一百元就好了,如舊臺幣十萬元折合新臺幣只有一萬元,假使只欠一萬元的舊臺幣,而還一萬元的新臺幣,即差得太遠了。又如兩個人可能因某一事情而鬧得不可開交,假使一方是學佛的話,皈依了叁寶,甚至受了五戒,本來氣得要殺人,因受過五戒,不能殺生,是不是會停止殺的行爲?最多氣得不得了而已;如沒有這顧慮的話,則殺了再說,就很難說被殺的人前一世殺了對方,還是根本未殺過對方,而是這一世才被對方所殺了。

  

  因此,定業不可轉,是說造的業成了定型之後,肯定不可能有所改變,轉是改變。如造業要受報,做功德也要受報,可是不能以功德來轉化業,亦即功德歸功德,業歸業,所以定業不可以福德因緣去轉變、抵消。但學佛有個好處,依于修養,重業可以輕報。

  

  

  客問:何謂牽業?

  

  師答:因爲你而引起別人的誤會及口業,倘若你不這麼做,別人就不會這麼說了,也因你的牽引而使別人造業就叫做牽業。所以出家人要注意及照顧自己的身、口、意,才不會形成牽業。

  

  佛陀在涅槃經中說,佛法最難的二個方式就是善巧和方便,如果離于善巧、方便,很難突破問題。善巧不是取巧,方便不是隨便,而且一定是得到利益,同時此利益是能了生脫死,求得解脫的。現在出家人自修的精神不夠,盤盤腿子就會講禅了;念念佛就是修淨土;看了一部經就認爲會講經了;再把大部的經藏讀一讀就會講叁論了;這些都會誤導學佛的人,使其感到迷惑。

  

  

  客問:「轉業成道」要怎樣做?

  

  師答:先告訴大家基本理念的問題,有「定業不可轉」這麼一句話,當業一旦成爲結果,就是一個業完成了,不能轉;如果業還在現象的階段則可以轉,所以轉業成道,是當業的現象發生,並沒有完成結果,在這現象中去改變些什麼;這關系到五蘊變化的問題,色受想形成了是個現象,行識沒有完成,可以說還沒有結果。

  

  比如說,當煩惱起來是一種業的現象,假設馬上反應使它完成一個結果,那就不可能轉變。煩惱是色塵緣境引發的,先不要馬上變成煩惱,如果好好去把握就可以轉變,此時需要修養,唯有修養,才能見道。比如別人給你難堪,你就會不自在,有了煩惱的現象,可是並沒有完成煩惱,如果他給你難堪,你也給他難堪,那就完成了,變成結果了。所以,在沒有完成結果,尚在現象的時刻,我們要去想(于五蘊的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);在其間修養自己,就可以見道;所謂「轉業成道」,就是這種現象。

  

  

  客問:證到阿羅漢果而入涅槃,還受不受報?

  

  師答:如果還在造作,證不到羅漢果,也入不了涅槃,當然還要受報。因爲報不淨,不得入涅槃,報不淨,不能成道。所謂成道就是成就羅漢、菩薩、佛。只要有造作就有業報,還有報就不能成就;既然能成就,就表示其業報已清淨了。

  

  

  客問:衆生爲何會無明造業,不說覺而能造業?

  

  師答:身口意我們不能稱之爲叁業,身口意行爲造作會有個結果,這個結果有的是「業」、有的是「道」,我們不要認爲身口意只會造業,那什麼東西可以造道,大藏經?還是叁密加持?不能這麼講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問老禅師,修行人如何清淨業?

  

  師答:如果說一個人的業不去面對它,不去受感報,而能把業消掉,他就能成佛成菩薩,那位傳法的人,最後可能是個罪惡之源。這怎麼說?等于把你的冤親債主都交給他了,請問他將來怎麼去受報?能代替嗎?所以佛法中有句最平常的話「個人吃,個人飽」,這沒有辦法。你肚子餓只有自己吃,別人幫你吃那沒有用,修行如此,造業也是如此,自作自受--自己造自己受,道也是如此,自己修自己得。

  

  

  客問:爲什麼會生智障兒?

  

  師答:智障兒是關系到業的問題,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因果關系,一般的概念,兒女好的都是來還債的,不好的都是來討債的,不妨以這種方式去看,就不會有太多的疑問。其因果,除了過去之外,還有現在當生造作的因果,這智障兒也不一定是關系到目前的因果;可是,這一生的因果,也會造成智障兒,過去的因果可能是一個債務問題,現在的因果可能是再造作的債務問題。比如生智障兒,大部分都曉得,智障兒是關系到父親母親不只是生理上的問題、生活習慣的問題及環境的問題,各式各樣的運作,造成他現在特殊的情形,這種現在的運作,很難分別這智障兒是關系到過去的因果,還是現在所造的因果。

  

  

  客問:現在許多婚宴中都設有素席,我們參加婚禮是吃素,但他們也辦葷腥的,仍造了許多殺業,我們是否會因此而有共業上的牽扯?

  

  師答:帳算得這麼清楚,難怪你們那麼累。其實,與你毫無關系,因爲他又不是爲你而殺的。

  

  

  客問:演員在戲中飾演壞人,他的身口意都投入到壞人戲中,他的業怎麼辦?

  

  師答:這跟他的業毫無關系,至少,戲的最後結果,壞人一定受到製裁,好人雖受很多苦難,最後還是會好起來,戲只是表現人生,看我們怎麼去面對,若去學習就不對了;把它當作一種資料,當成一種經驗就可以,這跟業的造作沒有關系,畢竟以這些演員爲榜樣的,他本身的基礎多少有點問題。

  

  至于對演員本身也不成問題,那是他的工作,他表現不好,也只是告訴人不好到什麼程度,他如果演得不逼真,一看就是假,也沒關系,反正做壞就是那個樣。演戲的出發點就是表現忠孝節義、善惡,也是種教化人心的方法。只是目前我們有很多導演的手法、編劇的方式值得檢討,硬要把好人折磨到最後才會好起來,而壞人永遠一直在過好日子,這導演與編劇該負責任,不是演戲人的問題。因導演導出這種方式來,就等于在隱善揚惡,而編劇呢?把這些好人,如古書說的要勞其筋骨......等,一定要折磨得不得了,就好像夫妻之間的問題,打打鬧鬧一輩子,到最後老了,一下又回複正常的好日子;這那像人的生活?所以編劇才是真正在造業。試看包青天一劇到後來都變質了,包青天不是包公案裏的案,都是編劇人編的案,變成包公不講理了。包公案中包公成了最不講理的人,戲固然是要表現現實,但不能拿一頂法律作帽子;其實表現現實的方式很多,不一定要以包公爲例,而無形中把包公變質了。本來很多人認爲包公是鐵面無私、公私分明的,可是最近幾個單元已把包公搞得不講理,很多人問我這問題,我說你們最好寫信給電視公司。

  

  

  客問:佛陀時代,琉璃王攻打釋迦族,彼業何以不能轉?

  

  師答:當初琉璃王攻打迦毗羅衛國,是因迦毗羅衛國過去跟琉璃王結下怨仇,這種仇恨是世世代代的,有如當今的猶太人與回教人,也是世代的仇怨,這種業是無法轉的。當年俄國、納粹毀滅猶太可說非常殘酷,于是才會造成猶太人之仇恨,這是世代所造成的共業。

  

  何謂定業?何謂共業?定業是肯定受報的業,如一個人來到這世界,定會遭受許多莫名其妙,甚至無可奈何的事,還要去面對承受,逃都逃不掉,這種現象就是定業。共業乃是共同造作,由許多人一起承受。

  

  所以,因果成熟而受感報時,應當歡歡喜喜去承受,使其所作即得消滅;不然,受報再造新業,即隨業而轉,學佛行者應當轉業爲道,不可隨業而轉。世俗凡夫一邊承受業報,一邊造作,永遠都在業海中打滾,學佛的人是要從業中顯出道來,將原有的業逐漸消化掉,這是學佛與不學佛最大的差別。

  

  

  客問:教書要求學生努力,而學生有人被當掉,引起學生的反彈,就會有怨恨心,是否造成惡業,還是無記業?

  

  師答:如果你盡了心就好了,做老師假使一班六十個人或是四十個人,你想要把每一個人都教得一樣好,那是不可能的,因爲人來到這個世界,帶著不同的業力而來,業輕業重,善業輕惡業重、或者是惡業輕善業重,都不一定,所以說盡了心就已經很好了,如果一定要做得非常滿意,連釋迦牟尼佛也做不到,這話怎麼說呢?如果釋迦牟尼佛做得到,現在我們大家都不存在了,大家都成佛了,他早就度完了。

  

  

  佛法問答【功德回向】

  

  客問:現今佛教刊物滿天飛,佛菩薩像到處皆有,應如何處置較妥當?

  

  師答:到目前爲止,我們臺灣的佛教界,講到要印經、印善書,居士門都願意花錢,可是正式的一本佛教刊物找他布施的話,則很難。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?爲什麼一本正式的佛教刊物,反而吝于布施,而印經、印善書花大筆錢卻都無所謂?

  

  其實有沒有想過,你對助印了解多少?比如印刷費、郵費......等,一本書印出來要多少錢,他印了多少等等,而且還要了解,現在的印刷技術已經愈來愈方便了,印經流通的功德,這是指過去印刷很不發達的時代,所以,我認爲現在印經、印書大可沒必要去做,而且經書與佛菩薩像,又不能當破爛,不要說你們沒地方擺,就是寺院都無處可放。

  

  各位有機會到資源回收處去看一看,佛教刊物(包括佛菩薩像),當初花大把金錢所印的,有的甚至還沒使用過,就當成廢棄物回收,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。如果現在你有這個問題,我倒可給你一個建議,用車子載到附近的寺院,拜托師父幫忙處理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問師父,若把佛菩薩像挂在胸前,是不是要封起來,因爲帶在身上會因流汗而受汙垢,這樣對佛菩薩是不是不恭敬?

  

  師答:沒有這種說法,把佛菩薩像挂在身上,這是人所造成的行爲,經典上也沒有這類的記載;挂在身上當成護身符,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。之前曾經講過,假使一個人睡覺…

《佛法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