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相同,所以不能说只欠一百元,而还一百元就好了,如旧台币十万元折合新台币只有一万元,假使只欠一万元的旧台币,而还一万元的新台币,即差得太远了。又如两个人可能因某一事情而闹得不可开交,假使一方是学佛的话,皈依了三宝,甚至受了五戒,本来气得要杀人,因受过五戒,不能杀生,是不是会停止杀的行为?最多气得不得了而已;如没有这顾虑的话,则杀了再说,就很难说被杀的人前一世杀了对方,还是根本未杀过对方,而是这一世才被对方所杀了。
因此,定业不可转,是说造的业成了定型之后,肯定不可能有所改变,转是改变。如造业要受报,做功德也要受报,可是不能以功德来转化业,亦即功德归功德,业归业,所以定业不可以福德因缘去转变、抵消。但学佛有个好处,依于修养,重业可以轻报。
客问:何谓牵业?
师答:因为你而引起别人的误会及口业,倘若你不这么做,别人就不会这么说了,也因你的牵引而使别人造业就叫做牵业。所以出家人要注意及照顾自己的身、口、意,才不会形成牵业。
佛陀在涅槃经中说,佛法最难的二个方式就是善巧和方便,如果离于善巧、方便,很难突破问题。善巧不是取巧,方便不是随便,而且一定是得到利益,同时此利益是能了生脱死,求得解脱的。现在出家人自修的精神不够,盘盘腿子就会讲禅了;念念佛就是修净土;看了一部经就认为会讲经了;再把大部的经藏读一读就会讲三论了;这些都会误导学佛的人,使其感到迷惑。
客问:「转业成道」要怎样做?
师答:先告诉大家基本理念的问题,有「定业不可转」这么一句话,当业一旦成为结果,就是一个业完成了,不能转;如果业还在现象的阶段则可以转,所以转业成道,是当业的现象发生,并没有完成结果,在这现象中去改变些什么;这关系到五蕴变化的问题,色受想形成了是个现象,行识没有完成,可以说还没有结果。
比如说,当烦恼起来是一种业的现象,假设马上反应使它完成一个结果,那就不可能转变。烦恼是色尘缘境引发的,先不要马上变成烦恼,如果好好去把握就可以转变,此时需要修养,唯有修养,才能见道。比如别人给你难堪,你就会不自在,有了烦恼的现象,可是并没有完成烦恼,如果他给你难堪,你也给他难堪,那就完成了,变成结果了。所以,在没有完成结果,尚在现象的时刻,我们要去想(于五蕴的想行之间建立起间隔);在其间修养自己,就可以见道;所谓「转业成道」,就是这种现象。
客问:证到阿罗汉果而入涅槃,还受不受报?
师答:如果还在造作,证不到罗汉果,也入不了涅槃,当然还要受报。因为报不净,不得入涅槃,报不净,不能成道。所谓成道就是成就罗汉、菩萨、佛。只要有造作就有业报,还有报就不能成就;既然能成就,就表示其业报已清净了。
客问:众生为何会无明造业,不说觉而能造业?
师答:身口意我们不能称之为三业,身口意行为造作会有个结果,这个结果有的是「业」、有的是「道」,我们不要认为身口意只会造业,那什么东西可以造道,大藏经?还是三密加持?不能这么讲。
客问:请问老禅师,修行人如何清净业?
师答:如果说一个人的业不去面对它,不去受感报,而能把业消掉,他就能成佛成菩萨,那位传法的人,最后可能是个罪恶之源。这怎么说?等于把你的冤亲债主都交给他了,请问他将来怎么去受报?能代替吗?所以佛法中有句最平常的话「个人吃,个人饱」,这没有办法。你肚子饿只有自己吃,别人帮你吃那没有用,修行如此,造业也是如此,自作自受--自己造自己受,道也是如此,自己修自己得。
客问:为什么会生智障儿?
师答:智障儿是关系到业的问题,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因果关系,一般的概念,儿女好的都是来还债的,不好的都是来讨债的,不妨以这种方式去看,就不会有太多的疑问。其因果,除了过去之外,还有现在当生造作的因果,这智障儿也不一定是关系到目前的因果;可是,这一生的因果,也会造成智障儿,过去的因果可能是一个债务问题,现在的因果可能是再造作的债务问题。比如生智障儿,大部分都晓得,智障儿是关系到父亲母亲不只是生理上的问题、生活习惯的问题及环境的问题,各式各样的运作,造成他现在特殊的情形,这种现在的运作,很难分别这智障儿是关系到过去的因果,还是现在所造的因果。
客问:现在许多婚宴中都设有素席,我们参加婚礼是吃素,但他们也办荤腥的,仍造了许多杀业,我们是否会因此而有共业上的牵扯?
师答:帐算得这么清楚,难怪你们那么累。其实,与你毫无关系,因为他又不是为你而杀的。
客问:演员在戏中饰演坏人,他的身口意都投入到坏人戏中,他的业怎么办?
师答:这跟他的业毫无关系,至少,戏的最后结果,坏人一定受到制裁,好人虽受很多苦难,最后还是会好起来,戏只是表现人生,看我们怎么去面对,若去学习就不对了;把它当作一种资料,当成一种经验就可以,这跟业的造作没有关系,毕竟以这些演员为榜样的,他本身的基础多少有点问题。
至于对演员本身也不成问题,那是他的工作,他表现不好,也只是告诉人不好到什么程度,他如果演得不逼真,一看就是假,也没关系,反正做坏就是那个样。演戏的出发点就是表现忠孝节义、善恶,也是种教化人心的方法。只是目前我们有很多导演的手法、编剧的方式值得检讨,硬要把好人折磨到最后才会好起来,而坏人永远一直在过好日子,这导演与编剧该负责任,不是演戏人的问题。因导演导出这种方式来,就等于在隐善扬恶,而编剧呢?把这些好人,如古书说的要劳其筋骨......等,一定要折磨得不得了,就好像夫妻之间的问题,打打闹闹一辈子,到最后老了,一下又回复正常的好日子;这那像人的生活?所以编剧才是真正在造业。试看包青天一剧到后来都变质了,包青天不是包公案里的案,都是编剧人编的案,变成包公不讲理了。包公案中包公成了最不讲理的人,戏固然是要表现现实,但不能拿一顶法律作帽子;其实表现现实的方式很多,不一定要以包公为例,而无形中把包公变质了。本来很多人认为包公是铁面无私、公私分明的,可是最近几个单元已把包公搞得不讲理,很多人问我这问题,我说你们最好写信给电视公司。
客问:佛陀时代,琉璃王攻打释迦族,彼业何以不能转?
师答:当初琉璃王攻打迦毗罗卫国,是因迦毗罗卫国过去跟琉璃王结下怨仇,这种仇恨是世世代代的,有如当今的犹太人与回教人,也是世代的仇怨,这种业是无法转的。当年俄国、纳粹毁灭犹太可说非常残酷,于是才会造成犹太人之仇恨,这是世代所造成的共业。
何谓定业?何谓共业?定业是肯定受报的业,如一个人来到这世界,定会遭受许多莫名其妙,甚至无可奈何的事,还要去面对承受,逃都逃不掉,这种现象就是定业。共业乃是共同造作,由许多人一起承受。
所以,因果成熟而受感报时,应当欢欢喜喜去承受,使其所作即得消灭;不然,受报再造新业,即随业而转,学佛行者应当转业为道,不可随业而转。世俗凡夫一边承受业报,一边造作,永远都在业海中打滚,学佛的人是要从业中显出道来,将原有的业逐渐消化掉,这是学佛与不学佛最大的差别。
客问:教书要求学生努力,而学生有人被当掉,引起学生的反弹,就会有怨恨心,是否造成恶业,还是无记业?
师答:如果你尽了心就好了,做老师假使一班六十个人或是四十个人,你想要把每一个人都教得一样好,那是不可能的,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,带着不同的业力而来,业轻业重,善业轻恶业重、或者是恶业轻善业重,都不一定,所以说尽了心就已经很好了,如果一定要做得非常满意,连释迦牟尼佛也做不到,这话怎么说呢?如果释迦牟尼佛做得到,现在我们大家都不存在了,大家都成佛了,他早就度完了。
佛法问答【功德回向】
客问:现今佛教刊物满天飞,佛菩萨像到处皆有,应如何处置较妥当?
师答:到目前为止,我们台湾的佛教界,讲到要印经、印善书,居士门都愿意花钱,可是正式的一本佛教刊物找他布施的话,则很难。不晓得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?为什么一本正式的佛教刊物,反而吝于布施,而印经、印善书花大笔钱却都无所谓?
其实有没有想过,你对助印了解多少?比如印刷费、邮费......等,一本书印出来要多少钱,他印了多少等等,而且还要了解,现在的印刷技术已经愈来愈方便了,印经流通的功德,这是指过去印刷很不发达的时代,所以,我认为现在印经、印书大可没必要去做,而且经书与佛菩萨像,又不能当破烂,不要说你们没地方摆,就是寺院都无处可放。
各位有机会到资源回收处去看一看,佛教刊物(包括佛菩萨像),当初花大把金钱所印的,有的甚至还没使用过,就当成废弃物回收,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。如果现在你有这个问题,我倒可给你一个建议,用车子载到附近的寺院,拜托师父帮忙处理。
客问:请问师父,若把佛菩萨像挂在胸前,是不是要封起来,因为带在身上会因流汗而受污垢,这样对佛菩萨是不是不恭敬?
师答:没有这种说法,把佛菩萨像挂在身上,这是人所造成的行为,经典上也没有这类的记载;挂在身上当成护身符,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。之前曾经讲过,假使一个人睡觉…
《佛法问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