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问答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挂在身上都没有关系,上厕所也不需要拿下,但是要洗澡时要拿下来,没有任何禁忌。如把一样东西当成负担,那要它干什么?担心这个,害怕那个,这样不可以,那样不可以,这反而不自在了!

  

  只要心恭敬就好了,如果不是恭敬他,怎么会去依赖他?因为依赖他,就已经是恭敬他了,就像是依赖自己的父母,一开始就已经尊重了。

  

  

  客问:像有一些小孩子,因为还小以致什么都不懂,恭不恭敬也不知道,可是身上都带有佛菩萨的像,怎么办?

  

  师答:这没有关系,因为小孩子身上带有佛菩萨像是大人的意思,不是小孩子的意思,而大人也是想依赖佛菩萨帮助小孩,这不是问题,何况这也可以说是人为的!

  

  「这个不可以,那个不可以」,我一直都很反对这些事情,真正说,要是不虔诚的话,把藏经放在玻璃柜里,或供在佛前又有什么用呢!一天到晚拜佛,一离开佛就乱了,那又有什么用呢!为什么说要心中有「佛」?心中有「佛」并不是心中有释迦牟尼佛,也不是心中有阿弥陀佛,而是心中能不能维护在「觉」的前提之下,如果心中都是迷惘、无明,佛又会在那里?

  

  所谓心中有「佛」,不是佛像之佛,而是自心中的佛,也就是自心中的觉。往往很容易误认为佛就是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或是什么佛;其实,佛有已经成就的佛,叫做果位中佛,有的正在学习尚未成就的,叫做因位上的佛,可是!还有一种是自心中的佛--「觉悟」。

  

  

  客问:请教师父,譬如佛菩萨的圣像脏了,可不可以拿出来洗?有人说佛像可以擦,不可以洗?有的人说,把佛菩萨像拿来洗不恭敬?还有说:浴佛时,不可以把水浇到脸?

  

  师答:可以,为什么说佛像不可洗?那是指金身的佛像而言,贴金箔的金身佛像或菩萨像,一洗就会变色。不能这么说,不要忘了,我们还有浴佛节呢!浴佛时,水要从头上浇下去,怎么会不浇到脸上?其实浴佛节所浴的并不是佛,是悉达多太子,不是佛像;浴佛节为什么浴太子像?顺便跟大家讲一讲:

  

  太子降生,我们庆祝他,恭贺他,为什么?因为他是佛出生的前身,他一定能成佛,他成佛了,我们才能得到佛法。当初太子降生时,人天同庆,九龙吐水为之净身;又为什么四月八日叫做「卫塞节」?WASAIR,梵文有清净的意思,照现代话来讲就是洗干净的意思,所以有「浴佛」一词。

  

  

  客问:请问师父,家中供奉的佛菩萨圣像的框子,假若脏了,可否拿下来重新框过?

  

  师答:当然可以!甚至佛菩萨圣像坏了,把他烧掉都不要紧,只是有时难免会担心害怕,譬如金身或木头雕刻的像坏了,不知道怎么处理,可送到寺院去,请寺院里的师父帮忙处理,如果有的出家人也不敢做!那你就找个敢做的。

  

  如果不害怕的话,能打碎的就打碎,能劈开的就劈开烧掉,用一种比较清净的心,找一个比较干净的地方埋起来,都是处理的办法。只是一般人都不敢做,怎么办呢?干脆交给师父们做,像我们菩提寺和古严寺有许多各式各样的佛像,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整理分类,如果有人喜欢就送给他,不然就陈列起来,当做艺术品。

  

  

  客问:一般传说不可站立门槛,为什么?

  

  师答:这是中国人流传的风俗习惯,男孩则比较无所谓。以出家人或学佛者而言,也不可站在门槛上,因为一般传说门有门神,有人站在他身上,则是很不礼貌之事。所以凡是学佛的人,进出门时要靠门的右边走,若是走中间,可能会被门神挡住。然而,若是方丈和尚则可以走门的中间,因为门神看到方丈和尚还得让位。这些都是中国的教法,不是佛教的礼仪。

  

  

  客问:佛像的由来如何?

  

  师答:是从人所执着的问题而来,若一定要谈缘起即是印度优填王对佛陀很仰慕,他很想见到佛陀,而且希望能和佛陀时常相处在一起,这是种思念之情。最初是画像,而后慢慢由平面的演变成立体的,这是佛像的缘起。

  

  

  客问:从外面买回来的佛像,是否要经过开光、点眼,才可以放在家里供奉?

  

  师答:这有两种说法:

  

  一、初一、十五请回家,用一些香花、水果、烧香拜拜,就可以安心供奉了。事实上,佛像只代表佛菩萨的精神作用,真正的佛菩萨,那里还需要普通人去替他开光、点眼呢?不要太过于执着这些表相。

  

  二、真正供奉佛菩萨的目的:是尊重、羡慕他的智慧,同时也希望追求他的智慧,是从内在起一份尊敬心,希望能够跟他一样;绝不是要跟那些泥塑、木雕的形像一样,而是他的智慧和超人的成果,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精神依附,才是终究的目的。

  

  

  客问:家中佛堂供奉观世音菩萨,诵华严经、阿弥陀经......时,要如何观想经中的佛菩萨?

  

  师答:佛堂中所供奉的佛菩萨,都是精神寄托,因为那是自己觉得比较相应的,一看就会起欢喜心,设案目的是作为精神依归。真正在佛堂诵经时,要把身口意投注在经典文字的含义中,因为每部经都有它的深义在,所以,不要去观想佛菩萨,应该观想经典里的内容。如果是在修法门需要观想佛菩萨时,可以不加考虑,直接观想他们的形像,心中无须有罣碍。

  

  

  客问:佛像都画有光圈、光影,或说放无量光......是不是所谓的「能源」?

  

  师答:这是表征智慧,所谓智光。智慧愈高,觉悟的层次愈高,所谓佛光普照即觉悟所表现的现象。如果一定要说能源,只能说是比喻,其实乃修养完成的力量。当我二十几岁时,藏经一天可看二、三本,现在一行甚至一、二个字就够伤脑筋了,可是愈来愈退步?然而,这是愈深入发现得愈多、愈是精华之故,所谓深入经藏、智慧如海。我写文章不需翻大藏经,且知出处,所以到任何地方都能写作,讲课也毋须准备;这不表示我了不起,而是下过苦功,吸收、消化多少,也就拥有多少,而且过去、现在乃至将来时时这么做。不论是学佛或世间知识经验,唯有不断重复练习才会提升,提升至一瓶颈而予以突破,并不等于增上,只是进入增上。一如菩萨十地,五至七为提升位,八至十为增上位,于佛法中分得更细。要想法喜充满必须品得法味,不能只在文字上下工夫,还要提升修养境界,真正能在法上得利益。

  

  

  客问:请指示回向的意义。

  

  师答:回向用一句白话来讲,就是把你既得的利益,给别人去分享,叫「回向」,一般人不这么解释,一般人讲作了功德,去回向这功德更大,为什么更大?那就是我讲的意思,你既得的利益,去给更多的人分享,功德当然大,为什么大?一定有它的原因,最后还是要强调,作功德不要勉强,因为学佛的一个大前提是:不要伤害别人,可是自己也不可以受到伤害。

  

  

  客问:何谓功德?

  

  师答:「功」是一种力量,「德」是一种修养,把自己的修养发挥成力量,使人家得到利益的才叫做「功德」。如果造成伤害,当然不叫功德,要了解,是依自己的修养去发挥为力量,这种修养包括自己所具备的,没有具备则不叫修养,特别要记住的是以自心的愿力而成就的一切作为,如发愿要助多少出家人,那要做到才说,而且这些所供养的出家人,是不是在修行办到?是不是在做出家人的事?如果不是,只是供养其养尊处优,过太平的日子,这样的话,不是在做功德,是在造孽,现在有很多在家居士是供养这一类的人,虽然,在佛教史上有几个人供养个出家人的记载,但从前的时代和现代不一样,也可以说,在过去的时代,要成为一个出家人是不容易的,而现在出家太容易了!几乎任谁都可以把头发剃掉,甚至于靠这样子去营生,养家活口。

  

  所以,目前如要谈这种事,就要好好考虑,因为现在发现很多出家人不愿意住寺院,愿意受少数人的供养,什么活都不干,悠哉!悠哉!甚至不待在供养的地方,却说有人请去开示,有人请去办事,事实却出去逍遥自在。台湾目前的社会环境!有很多寺院没有人住,很多出家人不住寺院,是个很不正常的现象。

  

  因此,是不是一件功德?只能这样告诉你:功德是以自己具备了的条件,这些条件是自己形成的,包括了资财--即世俗的财物,和智慧的财物。为什么有钱?一定是慢慢赚来的,知识经验也是慢慢累积起来的,所以说功是一种力量,德是修养,把这一份修养发挥成力量帮助别人,使别人得到利益,这种结果才叫做功德。

  

  

  客问:回向与普回向有什么不同?在家人做功课,如果想把功德回向,要怎么做?如果回向给冤亲债主呢?功德力有没有那么大呢?

  

  师答:经典上回向的方式只有两种,一是普遍性的,一是专门性的。

  

  专门性的回向:是指你只想往生西方净土,或者是你想到琉璃世界,看你想到什么样的佛的世界,那你就把功德专门回向到那个世界,这属于专门性的回向,就好像自己在银行存款,将来我自己花,不给别人花。譬如修弥陀净土,凡一切功德都回向极乐世界,庄严你的莲台,就以八句作回向(按:八句是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涂苦,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」)如果你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千万不要把功德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因为你不去,把功德回向过去也没有用。

  

  普遍性的回向(普回向):就是跟你身边所有一切众生…

《佛法问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观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