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分享,即凡所有一切有情的众生,亦即三界六道的众生,你都愿意跟它们分享。试想,既是三界六道众生,则过去跟你有过什么怨恨冤仇,或是自己的亲人,或者往昔有债务问题,不都在这三界六道的有情众生里面吗?所以普回向所包含的是不是很多?普回向就是念四句(按:四句是「愿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,法界有情众,皆共成佛道」)
但是,如只给冤亲债主,则必须跟你是冤亲或是债主,它才能得到好处;可是你还得看,如果债主是活着的呢,有没有用?除非他死了,跟你讨债。因此,经典上所没有的,我都不太赞成,回向给冤亲债主,经典上面没有这种回向的方式。
客问:师父说过在家学佛不能在同一地方持咒念佛,为什么?
师答:所谓做功德,就是在那里做些什么,把这份力量给别人;或者在做什么修养,而这修养也是功德--不是修行办道。如成为功德,又固定在不变的地方、不变的时间,很可能有很多你看不见的东西(它们)都想分杯羹,它们会想得到一点好处。为什么我们平常说凡所有功德都要回向呢?就是希望它们都能分享。否则的话,一个人保有功德,它们就难免会跟你啰嗦,就是这个意思。
比如说,你每天都在同一时间、地方诵经,那些你看不见的(它们)知道这里有功德,很可能就会造成纷扰,你会感觉到身前身后好像有人,当有这种感受,遇到此种情形,千万不要害怕;当把功课做完,只要做(普回向)就不会有问题。你如果不做回向,你的麻烦就比较大。所以不要老是在同一时间、同一地点做同样的事,这样它们就没有机会去找你,自己也就不会受到伤害。即使回向还要做普回向,如果你只回向西方极乐世界,它还是找你,因为你只管你自己不管它。
此外,要了解功德的分享,并不一定要自己到什么境界,因我们并不知道这件事情做完有多少功德,只是尽一份心,既然我自己有利益,希望大家都能分享,就是这个意思。回向的目的,是希望别人与你共享,所以这跟你本身修养并没有关系。
客问:诵经礼佛时,都会害怕非人在其左右等待功德回向,应该如何袪除此一恐怖心理?
师答:诵经、礼佛、做功德时,若有非人在旁,表示修养不错,否则,他们何以不跟别人?学佛应具正知正见,若本身无修养,鬼神也无法从中获取利益。因此,诵经、礼佛时,应以安心、专心为要,毋须担心鬼类在旁等其功德,以免徒增困扰。
客问:公公是外道人士,我想于他在世时,做些功德回向给他,这样做能否收到效益?
师答:他不反对,就可以得到好处;如果他反对,甚至排斥,做了也没用。
客问:生前对佛教很不相应,死后为作经忏能接受吗?
师答:可以,人死在转世投胎之际最脆弱,自我意识很淡,易对自己所作所为生忏悔心。经忏内容是在讲道理,不管他原先信不信,这时都容易接受。若已投胎转世,对生者仍有很大的裨益。诵经礼忏的功德于生者言可得百分之七十,于死者可能得百分之三十,何以说是「可能」?必须在未投胎前参与法会才有此机会。
客问:请问师父,功德回向之后自己能不能得到好处?
师答:凡礼佛拜忏完,应有此意念,这并不是为我自己做的,要把功德与大家分享,回向具回小向大的力用,使功德更圆满。其效果,于自己肯定可以得到,如果再生起一份欢喜心--与他人分享,就像吃饭时多加一双碗筷,自己并不会因此而吃不饱。
客问:将诵经功德回向众生,他们得的是不是整部经的功德?
师答:以诵经、礼忏而言,并不是以那部经、忏去回向,而是依你在礼诵时所形成的功德作回向,比如够不够虔诚?可曾去思惟其中的道理?我们作些什么,要想成为功德,必须使之成为力量;否则就无法形成饶益,也称不上是功德。所以,有人说:「家里不平安,摆部金刚经就好了。」那是不可能的,因为它只是印刷品。好像会吃辣椒的人,辣椒可助其开胃,反之则活受罪,所以不能说辣椒本身就是功德,而是以它对你的影响、饶益性如何而定。
常有人强调某部经功德最大,其实,佛陀在任何经典中都会说「此经具无量功德」。既然如此,为何不只讲一部而说了那么多部经?因为对象不同--每个人的业力不同,所须学习的也就不同。比如地藏经的内容是关系非人,乃是对业障最重--几乎要沦入地狱成非人程度的业而说的。我们处于人的立场,以正常而言,应该学的是智慧,但看看它也不为过,至少可以提高警觉性。再如正法念处经,如不经阐释,很可能误解,以为只有天道最好,其实,天道仍在三界六道之内,而学佛是要超三界出六道。因此,必须把握此一原则--什么经典是对什么样的对象说的,尤其不要忘了自己是处于人的立场。
法门也常有人强调哪些最好,比如念佛最简易、方便,或持咒最兑现,或说参禅最直捷......。其实不管任何法门都是好的,但有一问题--你适不适合、喜不喜欢?与你相应的才能达其效益。所以,建立正确的知见、观念很重要,否则学佛一天忙到晚,最后一点好处也得不到。
客问:在梦中梦到祖先......是否需要作功德回向给他?
师答:中阴身最慢四十九天就投胎,怎会在你家里?若有这些现象,大都因心有罣碍。像年纪老的人对儿孙说:「我昨天又梦见你们的曾祖父母」,这似乎一直在和我们打交道,其实没有这回事。
为什么还要年年超度九玄七祖?它真正的意义在于--后代对祖先的慎终追远。若说是超度,还得看看有没有机会,比如去寺院诵经礼忏,他若沦于鬼道,此时可以得到好处,所以说作功德,活着的人可得百分之七十,过世的人得百分之三十--还得看有没有机会。可见真正说来,作功德是为活着的人作的,因为人往往想把握这一点点希望,至少自己已尽一份心;真正目的乃在慎终追远,不要忘本。
客问:在家众在寺院用斋,为什么要念回向偈回向功德?(按:千佛山寺院规矩--出家人受供念食存五观,在家众用斋则念回向偈文。)
师答:寺院中的食物都是施主们送来的,你也是施主之一,但是你所吃的并不一定是你所送的那份,凡布施供养就有功德,因此,在家众用斋作回向,是把这份布施供养的功德回向给众生,自己不去执着这份功德。
从前的甲仙禅林不让在家信徒去度假,一则因为那是修行的道场,一则以钱是买不到功德的,因此不能认为只要添了油香就够了,别忘了你去度假,是出家人煮饭给你吃,所以不适合去度假。但是,如果去礼佛、去参访那里的出家人,甚至还有一份布施供养的心,就如同去寺院一样,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就可以了。但是,在家信徒也不要因为寺院的饭菜是出家人煮的,而怕背因果就不敢在寺院吃饭,因你也是施主之一,只是在心念中须知这是一份功德,而自己不要去执着这份功德,认为自己也是施主,因此享用一切都理所当然,才要你把这份功德回向给众生,心念才能清净。寺院中有方便但不能随便;「方」是方位:要适合当时的环境;「便」是便利:要达到圆满、理想。
例如:你在寺院中要寄信,寺院有邮票,你需要多少钱的邮票,就向寺院买来用就好了,如果去想邮票是出家人下山去买上来的,自己不便向寺院买来用,就是执着了。学佛的人常常把计较、执着误认为是认识、了解。又例如:学佛「不一定」一开始就要吃素,但是,这也不是说永远都不要吃素,因为吃素是要慢慢去训练的,还必须看环境许不许可,有人煮肉食给家人吃,自己却吃青菜、酱瓜,一家人一起吃饭,你这么做,家人的胃口都倒尽了,就已经造成伤害了。所以,与其如此,不如就吃肉边菜,至少已经有一份学习吃素的心了;何况在家学佛的人,即使受了三皈五戒,要受持「不杀生」戒,也不是要求一定不能吃鸡、鱼、鸭、肉呀!而是要培养一份慈悲心。少数人没有把道理完全搞清楚,只执着于其中的一部分,就说这是菩提寺的老和尚讲的,其实是自己误解了。学佛是要慢慢去改变自己,不可能一下就改变过来,以香烟来说,想戒掉都不容易,要花很多时间,还要有坚定的毅力才行。
佛教并不反对什么,只是提出来那些是属于好的一面,那些是属于不好的一面,怎么使不好的慢慢改为好的,原来是好的就要做得更好。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什么不好的,千万不要讨厌它、远离它,须知这是人之常情,只是在面对时,要记住「不要伤害别人,也要保护自己」,不要去伤害别人,自己也不要受到伤害。经典中没有「牺牲奉献」的用语,「舍身喂虎」是佛陀在修习忍辱仙人时的事迹,不是他成佛了以后,再以佛身去喂虎,目的则是告诉我们,只对人好不够,其他的众生也是一条命,因此众生是平等的,这才是慈悲心!学佛应该要深入经藏,不要只在因果感报上计较、执着,才不会误解佛法。
《佛法问答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