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問答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分享,即凡所有一切有情的衆生,亦即叁界六道的衆生,你都願意跟它們分享。試想,既是叁界六道衆生,則過去跟你有過什麼怨恨冤仇,或是自己的親人,或者往昔有債務問題,不都在這叁界六道的有情衆生裏面嗎?所以普回向所包含的是不是很多?普回向就是念四句(按:四句是「願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,法界有情衆,皆共成佛道」)

  

  但是,如只給冤親債主,則必須跟你是冤親或是債主,它才能得到好處;可是你還得看,如果債主是活著的呢,有沒有用?除非他死了,跟你討債。因此,經典上所沒有的,我都不太贊成,回向給冤親債主,經典上面沒有這種回向的方式。

  

  

  客問:師父說過在家學佛不能在同一地方持咒念佛,爲什麼?

  

  師答:所謂做功德,就是在那裏做些什麼,把這份力量給別人;或者在做什麼修養,而這修養也是功德--不是修行辦道。如成爲功德,又固定在不變的地方、不變的時間,很可能有很多你看不見的東西(它們)都想分杯羹,它們會想得到一點好處。爲什麼我們平常說凡所有功德都要回向呢?就是希望它們都能分享。否則的話,一個人保有功德,它們就難免會跟你啰嗦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比如說,你每天都在同一時間、地方誦經,那些你看不見的(它們)知道這裏有功德,很可能就會造成紛擾,你會感覺到身前身後好像有人,當有這種感受,遇到此種情形,千萬不要害怕;當把功課做完,只要做(普回向)就不會有問題。你如果不做回向,你的麻煩就比較大。所以不要老是在同一時間、同一地點做同樣的事,這樣它們就沒有機會去找你,自己也就不會受到傷害。即使回向還要做普回向,如果你只回向西方極樂世界,它還是找你,因爲你只管你自己不管它。

  

  此外,要了解功德的分享,並不一定要自己到什麼境界,因我們並不知道這件事情做完有多少功德,只是盡一份心,既然我自己有利益,希望大家都能分享,就是這個意思。回向的目的,是希望別人與你共享,所以這跟你本身修養並沒有關系。

  

  

  客問:誦經禮佛時,都會害怕非人在其左右等待功德回向,應該如何袪除此一恐怖心理?

  

  師答:誦經、禮佛、做功德時,若有非人在旁,表示修養不錯,否則,他們何以不跟別人?學佛應具正知正見,若本身無修養,鬼神也無法從中獲取利益。因此,誦經、禮佛時,應以安心、專心爲要,毋須擔心鬼類在旁等其功德,以免徒增困擾。

  

  

  客問:公公是外道人士,我想于他在世時,做些功德回向給他,這樣做能否收到效益?

  

  師答:他不反對,就可以得到好處;如果他反對,甚至排斥,做了也沒用。

  

  

  客問:生前對佛教很不相應,死後爲作經忏能接受嗎?

  

  師答:可以,人死在轉世投胎之際最脆弱,自我意識很淡,易對自己所作所爲生忏悔心。經忏內容是在講道理,不管他原先信不信,這時都容易接受。若已投胎轉世,對生者仍有很大的裨益。誦經禮忏的功德于生者言可得百分之七十,于死者可能得百分之叁十,何以說是「可能」?必須在未投胎前參與法會才有此機會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問師父,功德回向之後自己能不能得到好處?

  

  師答:凡禮佛拜忏完,應有此意念,這並不是爲我自己做的,要把功德與大家分享,回向具回小向大的力用,使功德更圓滿。其效果,于自己肯定可以得到,如果再生起一份歡喜心--與他人分享,就像吃飯時多加一雙碗筷,自己並不會因此而吃不飽。

  

  

  客問:將誦經功德回向衆生,他們得的是不是整部經的功德?

  

  師答:以誦經、禮忏而言,並不是以那部經、忏去回向,而是依你在禮誦時所形成的功德作回向,比如夠不夠虔誠?可曾去思惟其中的道理?我們作些什麼,要想成爲功德,必須使之成爲力量;否則就無法形成饒益,也稱不上是功德。所以,有人說:「家裏不平安,擺部金剛經就好了。」那是不可能的,因爲它只是印刷品。好像會吃辣椒的人,辣椒可助其開胃,反之則活受罪,所以不能說辣椒本身就是功德,而是以它對你的影響、饒益性如何而定。

  

  常有人強調某部經功德最大,其實,佛陀在任何經典中都會說「此經具無量功德」。既然如此,爲何不只講一部而說了那麼多部經?因爲對象不同--每個人的業力不同,所須學習的也就不同。比如地藏經的內容是關系非人,乃是對業障最重--幾乎要淪入地獄成非人程度的業而說的。我們處于人的立場,以正常而言,應該學的是智慧,但看看它也不爲過,至少可以提高警覺性。再如正法念處經,如不經闡釋,很可能誤解,以爲只有天道最好,其實,天道仍在叁界六道之內,而學佛是要超叁界出六道。因此,必須把握此一原則--什麼經典是對什麼樣的對象說的,尤其不要忘了自己是處于人的立場。

  

  法門也常有人強調哪些最好,比如念佛最簡易、方便,或持咒最兌現,或說參禅最直捷......。其實不管任何法門都是好的,但有一問題--你適不適合、喜不喜歡?與你相應的才能達其效益。所以,建立正確的知見、觀念很重要,否則學佛一天忙到晚,最後一點好處也得不到。

  

  

  客問:在夢中夢到祖先......是否需要作功德回向給他?

  

  師答:中陰身最慢四十九天就投胎,怎會在你家裏?若有這些現象,大都因心有罣礙。像年紀老的人對兒孫說:「我昨天又夢見你們的曾祖父母」,這似乎一直在和我們打交道,其實沒有這回事。

  

  爲什麼還要年年超度九玄七祖?它真正的意義在于--後代對祖先的慎終追遠。若說是超度,還得看看有沒有機會,比如去寺院誦經禮忏,他若淪于鬼道,此時可以得到好處,所以說作功德,活著的人可得百分之七十,過世的人得百分之叁十--還得看有沒有機會。可見真正說來,作功德是爲活著的人作的,因爲人往往想把握這一點點希望,至少自己已盡一份心;真正目的乃在慎終追遠,不要忘本。

  

  

  客問:在家衆在寺院用齋,爲什麼要念回向偈回向功德?(按:千佛山寺院規矩--出家人受供念食存五觀,在家衆用齋則念回向偈文。)

  

  師答:寺院中的食物都是施主們送來的,你也是施主之一,但是你所吃的並不一定是你所送的那份,凡布施供養就有功德,因此,在家衆用齋作回向,是把這份布施供養的功德回向給衆生,自己不去執著這份功德。

  

  從前的甲仙禅林不讓在家信徒去度假,一則因爲那是修行的道場,一則以錢是買不到功德的,因此不能認爲只要添了油香就夠了,別忘了你去度假,是出家人煮飯給你吃,所以不適合去度假。但是,如果去禮佛、去參訪那裏的出家人,甚至還有一份布施供養的心,就如同去寺院一樣,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就可以了。但是,在家信徒也不要因爲寺院的飯菜是出家人煮的,而怕背因果就不敢在寺院吃飯,因你也是施主之一,只是在心念中須知這是一份功德,而自己不要去執著這份功德,認爲自己也是施主,因此享用一切都理所當然,才要你把這份功德回向給衆生,心念才能清淨。寺院中有方便但不能隨便;「方」是方位:要適合當時的環境;「便」是便利:要達到圓滿、理想。

  

  例如:你在寺院中要寄信,寺院有郵票,你需要多少錢的郵票,就向寺院買來用就好了,如果去想郵票是出家人下山去買上來的,自己不便向寺院買來用,就是執著了。學佛的人常常把計較、執著誤認爲是認識、了解。又例如:學佛「不一定」一開始就要吃素,但是,這也不是說永遠都不要吃素,因爲吃素是要慢慢去訓練的,還必須看環境許不許可,有人煮肉食給家人吃,自己卻吃青菜、醬瓜,一家人一起吃飯,你這麼做,家人的胃口都倒盡了,就已經造成傷害了。所以,與其如此,不如就吃肉邊菜,至少已經有一份學習吃素的心了;何況在家學佛的人,即使受了叁皈五戒,要受持「不殺生」戒,也不是要求一定不能吃雞、魚、鴨、肉呀!而是要培養一份慈悲心。少數人沒有把道理完全搞清楚,只執著于其中的一部分,就說這是菩提寺的老和尚講的,其實是自己誤解了。學佛是要慢慢去改變自己,不可能一下就改變過來,以香煙來說,想戒掉都不容易,要花很多時間,還要有堅定的毅力才行。

  

  佛教並不反對什麼,只是提出來那些是屬于好的一面,那些是屬于不好的一面,怎麼使不好的慢慢改爲好的,原來是好的就要做得更好。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什麼不好的,千萬不要討厭它、遠離它,須知這是人之常情,只是在面對時,要記住「不要傷害別人,也要保護自己」,不要去傷害別人,自己也不要受到傷害。經典中沒有「犧牲奉獻」的用語,「舍身喂虎」是佛陀在修習忍辱仙人時的事迹,不是他成佛了以後,再以佛身去喂虎,目的則是告訴我們,只對人好不夠,其他的衆生也是一條命,因此衆生是平等的,這才是慈悲心!學佛應該要深入經藏,不要只在因果感報上計較、執著,才不會誤解佛法。

  

《佛法問答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