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問答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挂在身上都沒有關系,上廁所也不需要拿下,但是要洗澡時要拿下來,沒有任何禁忌。如把一樣東西當成負擔,那要它幹什麼?擔心這個,害怕那個,這樣不可以,那樣不可以,這反而不自在了!

  

  只要心恭敬就好了,如果不是恭敬他,怎麼會去依賴他?因爲依賴他,就已經是恭敬他了,就像是依賴自己的父母,一開始就已經尊重了。

  

  

  客問:像有一些小孩子,因爲還小以致什麼都不懂,恭不恭敬也不知道,可是身上都帶有佛菩薩的像,怎麼辦?

  

  師答:這沒有關系,因爲小孩子身上帶有佛菩薩像是大人的意思,不是小孩子的意思,而大人也是想依賴佛菩薩幫助小孩,這不是問題,何況這也可以說是人爲的!

  

  「這個不可以,那個不可以」,我一直都很反對這些事情,真正說,要是不虔誠的話,把藏經放在玻璃櫃裏,或供在佛前又有什麼用呢!一天到晚拜佛,一離開佛就亂了,那又有什麼用呢!爲什麼說要心中有「佛」?心中有「佛」並不是心中有釋迦牟尼佛,也不是心中有阿彌陀佛,而是心中能不能維護在「覺」的前提之下,如果心中都是迷惘、無明,佛又會在那裏?

  

  所謂心中有「佛」,不是佛像之佛,而是自心中的佛,也就是自心中的覺。往往很容易誤認爲佛就是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或是什麼佛;其實,佛有已經成就的佛,叫做果位中佛,有的正在學習尚未成就的,叫做因位上的佛,可是!還有一種是自心中的佛--「覺悟」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教師父,譬如佛菩薩的聖像髒了,可不可以拿出來洗?有人說佛像可以擦,不可以洗?有的人說,把佛菩薩像拿來洗不恭敬?還有說:浴佛時,不可以把水澆到臉?

  

  師答:可以,爲什麼說佛像不可洗?那是指金身的佛像而言,貼金箔的金身佛像或菩薩像,一洗就會變色。不能這麼說,不要忘了,我們還有浴佛節呢!浴佛時,水要從頭上澆下去,怎麼會不澆到臉上?其實浴佛節所浴的並不是佛,是悉達多太子,不是佛像;浴佛節爲什麼浴太子像?順便跟大家講一講:

  

  太子降生,我們慶祝他,恭賀他,爲什麼?因爲他是佛出生的前身,他一定能成佛,他成佛了,我們才能得到佛法。當初太子降生時,人天同慶,九龍吐水爲之淨身;又爲什麼四月八日叫做「衛塞節」?WASAIR,梵文有清淨的意思,照現代話來講就是洗幹淨的意思,所以有「浴佛」一詞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問師父,家中供奉的佛菩薩聖像的框子,假若髒了,可否拿下來重新框過?

  

  師答:當然可以!甚至佛菩薩聖像壞了,把他燒掉都不要緊,只是有時難免會擔心害怕,譬如金身或木頭雕刻的像壞了,不知道怎麼處理,可送到寺院去,請寺院裏的師父幫忙處理,如果有的出家人也不敢做!那你就找個敢做的。

  

  如果不害怕的話,能打碎的就打碎,能劈開的就劈開燒掉,用一種比較清淨的心,找一個比較幹淨的地方埋起來,都是處理的辦法。只是一般人都不敢做,怎麼辦呢?幹脆交給師父們做,像我們菩提寺和古嚴寺有許多各式各樣的佛像,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整理分類,如果有人喜歡就送給他,不然就陳列起來,當做藝術品。

  

  

  客問:一般傳說不可站立門檻,爲什麼?

  

  師答:這是中國人流傳的風俗習慣,男孩則比較無所謂。以出家人或學佛者而言,也不可站在門檻上,因爲一般傳說門有門神,有人站在他身上,則是很不禮貌之事。所以凡是學佛的人,進出門時要靠門的右邊走,若是走中間,可能會被門神擋住。然而,若是方丈和尚則可以走門的中間,因爲門神看到方丈和尚還得讓位。這些都是中國的教法,不是佛教的禮儀。

  

  

  客問:佛像的由來如何?

  

  師答:是從人所執著的問題而來,若一定要談緣起即是印度優填王對佛陀很仰慕,他很想見到佛陀,而且希望能和佛陀時常相處在一起,這是種思念之情。最初是畫像,而後慢慢由平面的演變成立體的,這是佛像的緣起。

  

  

  客問:從外面買回來的佛像,是否要經過開光、點眼,才可以放在家裏供奉?

  

  師答:這有兩種說法:

  

  一、初一、十五請回家,用一些香花、水果、燒香拜拜,就可以安心供奉了。事實上,佛像只代表佛菩薩的精神作用,真正的佛菩薩,那裏還需要普通人去替他開光、點眼呢?不要太過于執著這些表相。

  

  二、真正供奉佛菩薩的目的:是尊重、羨慕他的智慧,同時也希望追求他的智慧,是從內在起一份尊敬心,希望能夠跟他一樣;絕不是要跟那些泥塑、木雕的形像一樣,而是他的智慧和超人的成果,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精神依附,才是終究的目的。

  

  

  客問:家中佛堂供奉觀世音菩薩,誦華嚴經、阿彌陀經......時,要如何觀想經中的佛菩薩?

  

  師答:佛堂中所供奉的佛菩薩,都是精神寄托,因爲那是自己覺得比較相應的,一看就會起歡喜心,設案目的是作爲精神依歸。真正在佛堂誦經時,要把身口意投注在經典文字的含義中,因爲每部經都有它的深義在,所以,不要去觀想佛菩薩,應該觀想經典裏的內容。如果是在修法門需要觀想佛菩薩時,可以不加考慮,直接觀想他們的形像,心中無須有罣礙。

  

  

  客問:佛像都畫有光圈、光影,或說放無量光......是不是所謂的「能源」?

  

  師答:這是表征智慧,所謂智光。智慧愈高,覺悟的層次愈高,所謂佛光普照即覺悟所表現的現象。如果一定要說能源,只能說是比喻,其實乃修養完成的力量。當我二十幾歲時,藏經一天可看二、叁本,現在一行甚至一、二個字就夠傷腦筋了,可是愈來愈退步?然而,這是愈深入發現得愈多、愈是精華之故,所謂深入經藏、智慧如海。我寫文章不需翻大藏經,且知出處,所以到任何地方都能寫作,講課也毋須准備;這不表示我了不起,而是下過苦功,吸收、消化多少,也就擁有多少,而且過去、現在乃至將來時時這麼做。不論是學佛或世間知識經驗,唯有不斷重複練習才會提升,提升至一瓶頸而予以突破,並不等于增上,只是進入增上。一如菩薩十地,五至七爲提升位,八至十爲增上位,于佛法中分得更細。要想法喜充滿必須品得法味,不能只在文字上下工夫,還要提升修養境界,真正能在法上得利益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指示回向的意義。

  

  師答:回向用一句白話來講,就是把你既得的利益,給別人去分享,叫「回向」,一般人不這麼解釋,一般人講作了功德,去回向這功德更大,爲什麼更大?那就是我講的意思,你既得的利益,去給更多的人分享,功德當然大,爲什麼大?一定有它的原因,最後還是要強調,作功德不要勉強,因爲學佛的一個大前提是:不要傷害別人,可是自己也不可以受到傷害。

  

  

  客問:何謂功德?

  

  師答:「功」是一種力量,「德」是一種修養,把自己的修養發揮成力量,使人家得到利益的才叫做「功德」。如果造成傷害,當然不叫功德,要了解,是依自己的修養去發揮爲力量,這種修養包括自己所具備的,沒有具備則不叫修養,特別要記住的是以自心的願力而成就的一切作爲,如發願要助多少出家人,那要做到才說,而且這些所供養的出家人,是不是在修行辦到?是不是在做出家人的事?如果不是,只是供養其養尊處優,過太平的日子,這樣的話,不是在做功德,是在造孽,現在有很多在家居士是供養這一類的人,雖然,在佛教史上有幾個人供養個出家人的記載,但從前的時代和現代不一樣,也可以說,在過去的時代,要成爲一個出家人是不容易的,而現在出家太容易了!幾乎任誰都可以把頭發剃掉,甚至于靠這樣子去營生,養家活口。

  

  所以,目前如要談這種事,就要好好考慮,因爲現在發現很多出家人不願意住寺院,願意受少數人的供養,什麼活都不幹,悠哉!悠哉!甚至不待在供養的地方,卻說有人請去開示,有人請去辦事,事實卻出去逍遙自在。臺灣目前的社會環境!有很多寺院沒有人住,很多出家人不住寺院,是個很不正常的現象。

  

  因此,是不是一件功德?只能這樣告訴你:功德是以自己具備了的條件,這些條件是自己形成的,包括了資財--即世俗的財物,和智慧的財物。爲什麼有錢?一定是慢慢賺來的,知識經驗也是慢慢累積起來的,所以說功是一種力量,德是修養,把這一份修養發揮成力量幫助別人,使別人得到利益,這種結果才叫做功德。

  

  

  客問:回向與普回向有什麼不同?在家人做功課,如果想把功德回向,要怎麼做?如果回向給冤親債主呢?功德力有沒有那麼大呢?

  

  師答:經典上回向的方式只有兩種,一是普遍性的,一是專門性的。

  

  專門性的回向:是指你只想往生西方淨土,或者是你想到琉璃世界,看你想到什麼樣的佛的世界,那你就把功德專門回向到那個世界,這屬于專門性的回向,就好像自己在銀行存款,將來我自己花,不給別人花。譬如修彌陀淨土,凡一切功德都回向極樂世界,莊嚴你的蓮臺,就以八句作回向(按:八句是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,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塗苦,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」)如果你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千萬不要把功德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因爲你不去,把功德回向過去也沒有用。

  

  普遍性的回向(普回向):就是跟你身邊所有一切衆生…

《佛法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