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了。人性肯定是善恶之性,佛性它什么都不是,只是个虚空之相。至于道性,则是依于你有这种知识经验,或有这种根基,将之表现出来才谓之道性。
客问:天人是不是想什么,就会变化出什么来?
师答:那不是天道,而是极乐世界众生随意念所至的说法。天道仍在娑婆世界内,只是它福报大,但仍有习气,比如于饮食,欲界众生一定要吃要喝;色界众生看看闻闻即可满足其欲;无色界众生意念想想即可--不是意念一想就有饮食,乃是指习气的满足。这习气是他在未去天道之前,有饮食的经历所致,然而,天道众生一旦福报享尽,仍随他过去所具的业而轮回。
客问:为什么说善业也会障道呢?
师答:因为善业最多的果报是属于天道的福乐之道,天道还是属于六道众生,而我们修行办道的目的是要脱离六道,超出三界能够成为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。所以才说善业会障碍你成就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之道,是这个意思。也就是还不能够成就正觉之道。
客问:为什么人有这么多的差异--有的聪明书读得好,有的笨拙......?
师答:因为每个人的业不同,业显现即感报。要想清净自己的业,就要于受感报时,敢于面对且欢喜承受,那是抗拒不了的。唯有欢喜承受才能不随业再造业。
客问:学佛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人、事上的诸多不顺,或顺遂如意时,自己都会感到起伏很大,身不由主,请问师父面对此刻,吾人当如何自处?
师答:学佛的人本身是在修养「业的工夫」,我讲「业的工夫」是什么意思呢?业一定会显现,只要所做过的,好的坏的都会显现;可是人面对坏的感到不好受,而好的认为理所当然,也因有这种分别心,结果人都追求好的,不要不好的。如果稍许调整角度,好的既是自己造作成的,不好的也是自己造作成的,所受的只是苦与乐的不同,如此才能做个净业行人。
人是带着业而来,所以,佛陀才提出这么多道理方法,以帮助我们去承受这些业,因此,学佛的人称为佛弟子,又称净业行人;修行办道就是照着佛菩萨的道理方法,去清净自己的业......;对于好的佛陀反而讲得不多,因为我们人对于好的都易于接受。佛陀在经典中常常讲到--身口意会造作成业,其实一般人看经典都只看到身口意会造作成业,很少去知道修行办道也要身口意。我们知道所谓烦恼中有菩提,而人却只愿意烦恼,不愿从烦恼中去找菩提;这就等于人有业,但不从事如何不随业转,而能从中显现出道来。这是因为人本来就有这些问题,做不了主,佛陀才会谈这么多的道理方法--所谓依教如法去做的话,业就能清净;业能清净了,最后连道也要清净;还执着于道的话,最后你还是走不了。因为道它关系到业,为什么?道,它是从业里面显现的。
比如人家倒了你一笔债,这种现象你就当作前世欠他的,这不可信,你怎么知道是你前世欠他的或欠他多少,可从这种现象中去发现「道」,为什么?他欠你的钱,倒你的债,他一定有问题才会如此,常有人问我,如果遇到这种情形怎么办?我会告诉他,你还是要他还钱,他现在没法还,可以等他有钱时在慢慢还,一次还一点都可以,不能说不要还。这里面有个问题:你并不知道前一世是不是你欠他的,或欠他多少,如果不欠,是不是反过来他欠你?同样,如果他欠你的,那你修行办道还是没有办法清净。为什么?自己的业清净了,别人对你的业没有清净,还是走不了。那怎么办?人家欠你的,真正他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还给你,你只有认了,为什么?他没有办法还给你,你宰了他,他也不能还给你;如果他能还给你,你还是得向他要,绝不能推之于业报。
从业中如何去显道?要这么去看业与道的问题。绝不能说,那个人倒我的债--前面的不谈了,现在只谈两种现象:人家倒我的债,那我自己呢?人家倒我的债,大概是种业报现象,好罢!我逮着机会,我也去倒你的债,这叫什么?所谓因因果果何时了。倒债,以前面讲的方式,他所牵涉到的环境,不能形成造作或手段,那样就随业而转。我们要于业里面显道,不要在事发生之后再造业,才是真正清净业,否则的话就不能叫做净业行人。
学佛的本身是去清净业,可是常常看到的都是别人不对;所以,佛法有观照、返照的工夫,为什么?看到别人不对,就把它当成一种知识经验,设身处地自己想一想,如果是我,我会不会这样?那不就可以显道了吗?不一定什么事,都要自己去碰得头破血流才知道痛苦,那就划不来;佛法是讲善巧方便,不是投机取巧,不是随随便便,而是藉别人的知识经验,拿来当成自己的知识经验,这都是净业的方法。佛陀讲八万四千法门,仅仅观照、返照的方式,就够我们下工夫了。
客问:假若要圆满正觉,是否要弃舍八识田中诸业?识田中善、恶、无记诸业,若是消化掉,最后是否了无差别?
师答:业是舍不了的,只有让它发出,才能真正消化掉。八识里面收藏所有善、恶、无记诸业;造作的好则收藏是好的,造作的坏则收藏是坏的,亦即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;这就是谈因果报应,亦即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故非了无差别。如果恶得善报,就变成诸业了无差别。所谓了无差别,不管是日光灯、灯泡、蜡烛、或是霓虹灯,其作用都是照明,故以照明而言可说是了无差别。又如计时器,不管是壁钟、挂钟、手表等,以计时之作用而言也是了无差别。
客问:禅宗是否主张不修善、不修恶?
师答:宗门里没有这种言句,经典中也无此语。学佛是要依于佛陀之思想理念,即使是菩萨或是祖师大德的言论也须慎思。
客问:佛法是否谈论善与恶?请问师父善、恶如何定义?
师答:善与恶是以世间法而说,佛法不立善与恶,只谈善与不善,世间法有善与恶之相对,佛法是突破世间相对而说的法,但并不否定世间之善与恶。
通常谈善恶的肯定有两种情形,一则是大家的共识,大家认定何者是善、是恶;另一种是属于自己的看法,这样是善,这样是恶。佛法对这些都不否定,不否定相对的看法,所以只谈善、不善,而不谈善恶,可是对结果的饶益性却非常重视。换句话说,佛法是超乎善恶、对错的观点,由于它讲究实际的饶益功德价值,因此对过程与方法不计较,讲究最后的利益效果。如善的过程与方法导出不善的结果,就不是善;不善的过程与方法导出善的结果者,仍是善。所以佛法讲因果,是从果上去探讨因的内容,藉认识了解而探讨因的成分;因此,宗门有言: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。」佛法对善恶是这么定义的。
客问:请师父解释「相对与绝对」好吗?
师答:世间的法都是相对法,因它只依于因缘而说法,佛法除了有因、有缘,还有其自然性。比如说这是位善人,可是也有不善的地方,不善于善而言是一种自然性,并不是谁加上去的。
世间法谈是非、美丑、对错、好坏等相对,佛法不否定相对,但还有其自然性;相对是依于因缘关系完成,以自我而显相对,如善是有相对的恶而显现,恶则因有善而显现。但我们不能肯定善就是善,恶就是恶;善还有其自然性,那就是不善,恶也有其自然性,就是不恶。能于相对之间突破,突破的不仅是因缘关系,连自然性也要突破,故说从相对突破之后显现绝对,连自然性也没有了,亦即佛菩萨没有自然性,是肯定的、绝对的。
客问:恶业显现时非常难受、痛苦,应如何承受?
师答:苦是一定有的,如何做到不苦?我们会说做不到!事实上可以做得到,比如母亲对儿女是无条件的,什么苦都受,为什么不感觉苦?不还是可以做得到吗?可见还是看你用什么心念去面对,千万不要认定这就是恶业。既然是学佛,一定要从恶业中发现它的不恶,如果认定是恶,而在恶中打转,这不是学佛者的心态,所以能发现其不恶,则面对时会好受多了。
古德们曾说:一个学佛行者,如果有些病痛,可能是最好的鞭策,为什么?因生命无常,要赶快精进。如果是很严重的病,这是业报,不承受行吗?禅门有句话:大死而后大活。连死都不在乎,还怕什么?如不会死,表示病还不一定要命哩!
例如赵丽莲博士,她与癌症战斗多久?还有曾任行政院长的孙运璇先生中风,他们难道不苦吗?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,佛法强调人少不了生老病死,如果一个人有病,就感觉绝望,那怎么行!有病要看医生,如果医生都看过了,还是治不好,只能说缘尚未到,说不定能治好你病的医生,还没遇到,应该继续找医生。但有一条件,千万不要乱找医生,尤其是密医,或认为吃中药一定是好的,如果是中药材不会有问题,假如是药粉、药丸,则需要考虑;因为最近资料报导,药粉、药丸常放了些抗生素、镇定剂,卖药者绝不会说放了西药,放了西药谁要买?中药没有特效药,假使一吃马上好,一定有问题。
客问:什么是定业?定业可不可以转?
师答:定业是指自己能知道这么做,所完成结果是肯定的,如知道这是一件善的事情,但这种善如还有不善,依业而言即是不定,如这种善肯定没有不善,依业而言即是定业。
不能说定业可不可以转,定业不定业关系受报的话,于报而言有共不共,个人的定业个人受报,这是不共报;大伙一起造业一起受报,这是共业共报。但也不能说定业不可以转,为什么呢?定业是依业的轻重而言,如杀人不一定要赔一条命,杀了人,这是定业,可是不一定要赔一条命,可以用别的方式去赔,但一定要受报,可是这种受报,并不是因过去世曾欠一百元,这世要还一百元,过去世的一百元与这世的一百元完全…
《佛法问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