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問答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。人性肯定是善惡之性,佛性它什麼都不是,只是個虛空之相。至于道性,則是依于你有這種知識經驗,或有這種根基,將之表現出來才謂之道性。

  

  

  客問:天人是不是想什麼,就會變化出什麼來?

  

  師答:那不是天道,而是極樂世界衆生隨意念所至的說法。天道仍在娑婆世界內,只是它福報大,但仍有習氣,比如于飲食,欲界衆生一定要吃要喝;色界衆生看看聞聞即可滿足其欲;無色界衆生意念想想即可--不是意念一想就有飲食,乃是指習氣的滿足。這習氣是他在未去天道之前,有飲食的經曆所致,然而,天道衆生一旦福報享盡,仍隨他過去所具的業而輪回。

  

  

  客問:爲什麼說善業也會障道呢?

  

  師答:因爲善業最多的果報是屬于天道的福樂之道,天道還是屬于六道衆生,而我們修行辦道的目的是要脫離六道,超出叁界能夠成爲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所以才說善業會障礙你成就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之道,是這個意思。也就是還不能夠成就正覺之道。

  

  

  客問:爲什麼人有這麼多的差異--有的聰明書讀得好,有的笨拙......?

  

  師答:因爲每個人的業不同,業顯現即感報。要想清淨自己的業,就要于受感報時,敢于面對且歡喜承受,那是抗拒不了的。唯有歡喜承受才能不隨業再造業。

  

  

  客問:學佛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人、事上的諸多不順,或順遂如意時,自己都會感到起伏很大,身不由主,請問師父面對此刻,吾人當如何自處?

  

  師答:學佛的人本身是在修養「業的工夫」,我講「業的工夫」是什麼意思呢?業一定會顯現,只要所做過的,好的壞的都會顯現;可是人面對壞的感到不好受,而好的認爲理所當然,也因有這種分別心,結果人都追求好的,不要不好的。如果稍許調整角度,好的既是自己造作成的,不好的也是自己造作成的,所受的只是苦與樂的不同,如此才能做個淨業行人。

  

  人是帶著業而來,所以,佛陀才提出這麼多道理方法,以幫助我們去承受這些業,因此,學佛的人稱爲佛弟子,又稱淨業行人;修行辦道就是照著佛菩薩的道理方法,去清淨自己的業......;對于好的佛陀反而講得不多,因爲我們人對于好的都易于接受。佛陀在經典中常常講到--身口意會造作成業,其實一般人看經典都只看到身口意會造作成業,很少去知道修行辦道也要身口意。我們知道所謂煩惱中有菩提,而人卻只願意煩惱,不願從煩惱中去找菩提;這就等于人有業,但不從事如何不隨業轉,而能從中顯現出道來。這是因爲人本來就有這些問題,做不了主,佛陀才會談這麼多的道理方法--所謂依教如法去做的話,業就能清淨;業能清淨了,最後連道也要清淨;還執著于道的話,最後你還是走不了。因爲道它關系到業,爲什麼?道,它是從業裏面顯現的。

  

  比如人家倒了你一筆債,這種現象你就當作前世欠他的,這不可信,你怎麼知道是你前世欠他的或欠他多少,可從這種現象中去發現「道」,爲什麼?他欠你的錢,倒你的債,他一定有問題才會如此,常有人問我,如果遇到這種情形怎麼辦?我會告訴他,你還是要他還錢,他現在沒法還,可以等他有錢時在慢慢還,一次還一點都可以,不能說不要還。這裏面有個問題:你並不知道前一世是不是你欠他的,或欠他多少,如果不欠,是不是反過來他欠你?同樣,如果他欠你的,那你修行辦道還是沒有辦法清淨。爲什麼?自己的業清淨了,別人對你的業沒有清淨,還是走不了。那怎麼辦?人家欠你的,真正他一輩子都沒有辦法還給你,你只有認了,爲什麼?他沒有辦法還給你,你宰了他,他也不能還給你;如果他能還給你,你還是得向他要,絕不能推之于業報。

  

  從業中如何去顯道?要這麼去看業與道的問題。絕不能說,那個人倒我的債--前面的不談了,現在只談兩種現象:人家倒我的債,那我自己呢?人家倒我的債,大概是種業報現象,好罷!我逮著機會,我也去倒你的債,這叫什麼?所謂因因果果何時了。倒債,以前面講的方式,他所牽涉到的環境,不能形成造作或手段,那樣就隨業而轉。我們要于業裏面顯道,不要在事發生之後再造業,才是真正清淨業,否則的話就不能叫做淨業行人。

  

  學佛的本身是去清淨業,可是常常看到的都是別人不對;所以,佛法有觀照、返照的工夫,爲什麼?看到別人不對,就把它當成一種知識經驗,設身處地自己想一想,如果是我,我會不會這樣?那不就可以顯道了嗎?不一定什麼事,都要自己去碰得頭破血流才知道痛苦,那就劃不來;佛法是講善巧方便,不是投機取巧,不是隨隨便便,而是藉別人的知識經驗,拿來當成自己的知識經驗,這都是淨業的方法。佛陀講八萬四千法門,僅僅觀照、返照的方式,就夠我們下工夫了。

  

  

  客問:假若要圓滿正覺,是否要棄舍八識田中諸業?識田中善、惡、無記諸業,若是消化掉,最後是否了無差別?

  

  師答:業是舍不了的,只有讓它發出,才能真正消化掉。八識裏面收藏所有善、惡、無記諸業;造作的好則收藏是好的,造作的壞則收藏是壞的,亦即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;這就是談因果報應,亦即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,故非了無差別。如果惡得善報,就變成諸業了無差別。所謂了無差別,不管是日光燈、燈泡、蠟燭、或是霓虹燈,其作用都是照明,故以照明而言可說是了無差別。又如計時器,不管是壁鍾、挂鍾、手表等,以計時之作用而言也是了無差別。

  

  

  客問:禅宗是否主張不修善、不修惡?

  

  師答:宗門裏沒有這種言句,經典中也無此語。學佛是要依于佛陀之思想理念,即使是菩薩或是祖師大德的言論也須慎思。

  

  

  客問:佛法是否談論善與惡?請問師父善、惡如何定義?

  

  師答:善與惡是以世間法而說,佛法不立善與惡,只談善與不善,世間法有善與惡之相對,佛法是突破世間相對而說的法,但並不否定世間之善與惡。

  

  通常談善惡的肯定有兩種情形,一則是大家的共識,大家認定何者是善、是惡;另一種是屬于自己的看法,這樣是善,這樣是惡。佛法對這些都不否定,不否定相對的看法,所以只談善、不善,而不談善惡,可是對結果的饒益性卻非常重視。換句話說,佛法是超乎善惡、對錯的觀點,由于它講究實際的饒益功德價值,因此對過程與方法不計較,講究最後的利益效果。如善的過程與方法導出不善的結果,就不是善;不善的過程與方法導出善的結果者,仍是善。所以佛法講因果,是從果上去探討因的內容,藉認識了解而探討因的成分;因此,宗門有言: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。」佛法對善惡是這麼定義的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師父解釋「相對與絕對」好嗎?

  

  師答:世間的法都是相對法,因它只依于因緣而說法,佛法除了有因、有緣,還有其自然性。比如說這是位善人,可是也有不善的地方,不善于善而言是一種自然性,並不是誰加上去的。

  

  世間法談是非、美醜、對錯、好壞等相對,佛法不否定相對,但還有其自然性;相對是依于因緣關系完成,以自我而顯相對,如善是有相對的惡而顯現,惡則因有善而顯現。但我們不能肯定善就是善,惡就是惡;善還有其自然性,那就是不善,惡也有其自然性,就是不惡。能于相對之間突破,突破的不僅是因緣關系,連自然性也要突破,故說從相對突破之後顯現絕對,連自然性也沒有了,亦即佛菩薩沒有自然性,是肯定的、絕對的。

  

  

  客問:惡業顯現時非常難受、痛苦,應如何承受?

  

  師答:苦是一定有的,如何做到不苦?我們會說做不到!事實上可以做得到,比如母親對兒女是無條件的,什麼苦都受,爲什麼不感覺苦?不還是可以做得到嗎?可見還是看你用什麼心念去面對,千萬不要認定這就是惡業。既然是學佛,一定要從惡業中發現它的不惡,如果認定是惡,而在惡中打轉,這不是學佛者的心態,所以能發現其不惡,則面對時會好受多了。

  

  古德們曾說:一個學佛行者,如果有些病痛,可能是最好的鞭策,爲什麼?因生命無常,要趕快精進。如果是很嚴重的病,這是業報,不承受行嗎?禅門有句話:大死而後大活。連死都不在乎,還怕什麼?如不會死,表示病還不一定要命哩!

  

  例如趙麗蓮博士,她與癌症戰鬥多久?還有曾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璇先生中風,他們難道不苦嗎?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,佛法強調人少不了生老病死,如果一個人有病,就感覺絕望,那怎麼行!有病要看醫生,如果醫生都看過了,還是治不好,只能說緣尚未到,說不定能治好你病的醫生,還沒遇到,應該繼續找醫生。但有一條件,千萬不要亂找醫生,尤其是密醫,或認爲吃中藥一定是好的,如果是中藥材不會有問題,假如是藥粉、藥丸,則需要考慮;因爲最近資料報導,藥粉、藥丸常放了些抗生素、鎮定劑,賣藥者絕不會說放了西藥,放了西藥誰要買?中藥沒有特效藥,假使一吃馬上好,一定有問題。

  

  

  客問:什麼是定業?定業可不可以轉?

  

  師答:定業是指自己能知道這麼做,所完成結果是肯定的,如知道這是一件善的事情,但這種善如還有不善,依業而言即是不定,如這種善肯定沒有不善,依業而言即是定業。

  

  不能說定業可不可以轉,定業不定業關系受報的話,于報而言有共不共,個人的定業個人受報,這是不共報;大夥一起造業一起受報,這是共業共報。但也不能說定業不可以轉,爲什麼呢?定業是依業的輕重而言,如殺人不一定要賠一條命,殺了人,這是定業,可是不一定要賠一條命,可以用別的方式去賠,但一定要受報,可是這種受報,並不是因過去世曾欠一百元,這世要還一百元,過去世的一百元與這世的一百元完全…

《佛法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