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问答
【佛教】
【三皈、五戒、菩萨】
【礼佛、供养、忏悔】
【因缘、因果】
【生死、中阴与轮回、神通】
【佛菩萨像】
【业的认识】
【功德回向】
佛法问答 【佛教】
客问:经典的结集都在佛陀涅槃之后,而印度是一个不注重历史的国家,那么又何以证明经典都是佛说的?
师答:吾人之祖先、历史诸事,后人并未亲自见到,为何我们会相信--佛陀所说的经典在于其实用价值,若无实用价值,对于现实人生没有帮助,即使是佛说的也没有用,这才是佛陀所强调的主题重点。假使怀疑经典不是佛说的,也必须要有可靠的资料以为证明,只是那些资料仍是后人所说的,而他们也不是佛陀时代的人,其资料的可靠性也是堪疑的。
客问:佛教始于印度,为何后来佛教在印度不盛行呢?
师答:因在印度主要是婆罗门教,而且根深蒂固。印度早期有十一大学派,佛陀学派是最后才兴起的,在佛陀学派之前本来是婆罗门教的天下。
宗教与宗教之间往往都是强调自己,排斥他人,甚至设法使他人消失,这是人为的问题。
其实,现在的印度、尼泊尔还是有人信仰佛教,七十九年我们去印度、尼泊尔朝圣时,据调查统计印度学佛的人数占百分之六点二,尼泊尔学佛的人数占百分之八点五,所以,目前在印度并不是完全没有学佛的人,只因受了婆罗门教的影响,以致于学佛的人口比例较少罢了。
客问:为什么佛教发源于印度,反而在中国发扬光大,这其中有何道理?
师答:并不是发源于印度,印度就该如何,因印度传统的宗教是婆罗门教,释迦牟尼佛发展佛教,就好比中山先生革命的作法,在当时要不是印度王子的身份,他早就被人杀害,这可以从经典文献纪录上看到,很多人要害他,几乎不愿意让他存活。
为什么传到中国反而发扬光大了呢?
中国从东晋以后,佛教渐渐发展,到唐代是个鼎盛时期,至宋以后即开始没落,这是受到唐武宗迫害佛教所致,历史上三武一宗之乱,对佛教的伤害很大。但为什么一直都能存在?因中国佛教属于菩萨的教法,不属于罗汉或其它相关的教法,它比较大众化,什么人都可以学,上至知识分子,下至未受过教育的,经典上提到所谓「三根普被」,所以能够普及各阶层。
反观印度为什么到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出家人?印度现在有几个寺院都是中国和尚在照顾;还有极少数在观光地区看顾、收香油钱,这些钱并不属于他们,而是交给政府,因为他们的名胜古迹是属于政府的,与中国大陆一样。又因婆罗门教的势力非常的根深蒂固,看看现在回教与印度教之间的冲突就可明白,印度教即是婆罗门教。所以,在印度的环境佛教不容易生根,因为传统的信仰与势力影响所致,很多人不太了解这种情形。就像在电视、传播媒体上看到西藏佛教的一些表现,那其实不是佛教,而是属于笨教的色彩,是西藏的传统宗教。
其实中国的佛教,不只是中国式的,而且刚好菩萨法有很多内容,和中国的儒家、民族性、传统的文化都能结合而不冲突,只是近两三百年来佛教变质了,成了只有宗教的型态而没有佛法。
所以现在是末法,只有佛教徒,真正学佛的少。台湾现前的确是佛教徒多,学佛行者太少;做一个佛教徒容易,只是依赖佛法,依赖佛教,希望能保佑、维护我,得到一份利益,如此而已。学佛不是这样,是要把原来依赖的那种力量自己去修养,达到与之相同的结果,这就比较难。人都是舍难求易,喜欢简易的事理和法门,因为依赖的心态,所以念佛求往生的人也多。
再看目前几个佛教国家的状况,泰、缅的佛教型态已渐渐在变化;至于日、韩、越南这些附近国家的佛教都是从中国传进,也各有因应时代、环境变革的作法。现今的台湾也有这种迹象,所谓的「万佛会」,其实都没有出家人,只是把头发剃掉、袈裟披上,这种政治利用宗教的方式,毕竟是末法时期的一种乱象,真正一个清净的佛教徒,或是学佛的人,他并非不关心这个国家社会或人,他只是不参与政治,不以政治的手段表达他的关怀,而是用不同的方法,尤其是以宗教的方式去关心。因为宗教是讲求从个人的内心世界去下手,政治的情形不同,必须透过各种不同的作法而完成目标,所以宗教若与政治结合,就会有变质的现象。
客问:高王观世音经(高王经),据佛学辞典所载:是东魏天平年间,高王时人所感得的观音经,续高僧传、法苑珠林分别引之,并谓为观世音救世经,明僧莲池却以此经为伪经。
后学请问老禅师,为什么莲池大师以此经为伪经呢?还是编佛学辞典的人弄错了?真经和伪经又如何分辨呢?对此类问题我们要如何去认识?
师答:佛陀入灭五百年后,对经结集的内容有了部派不同的看法--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。上座部都是比丘,他们认为声闻乘的经典都是佛亲口说的,菩萨乘经典是菩萨所说,不是佛说的。大众部是在家众,他们认为佛陀所说包括菩萨经典,唯早期佛陀所说是原始声闻乘部分,为佛亲口说。大众部认为佛陀说法有几种方式,有的自说,有的是因什么而代说;像文殊菩萨经常代佛说,由佛来印可。早期佛陀说的属于原始佛典,原始佛典也就是声闻乘的部分,这是对经最早的分别。
传到中国之后,经有所谓珍贵的说法,是依于上座部和大众部的争论而形成的。中国经典到唐代玄奘大师,他探讨了一些经论,觉得有问题,所以特别到印度,花十几年的工夫做研究;可是不管怎么样,「经」是没有真、伪的说法。如果说伪经、假经,通常是指那是人说的,不是佛陀时代佛说的,那不属于经;就像和尚也没有真假,和尚就是和尚,那有真假?如果你认为他是出家人,他不懂得佛法,他就是假和尚吗?不能这么讲,说事有真假,这是以人的观点来说的。经典既然是经典,就没有真假之分;如果是人所创造出来的,则根本不是经,也无须说是「假经」,要这么去看。那你想高王经该如何去认定?
佛学辞典的资料并不可信,我们的佛学辞典不是中国人编的,丁福保那本佛学辞典也不是丁福保编的,是日本人编的;日本人也不是在日本编的,是日本人到中国来搜集资料,亲近中国善知识,把资料整理好后带回日本编的。各位知道,日本有一部望月佛教大辞典,佛光大辞典便是依之而编的。资料比较可信的是三藏法数、法苑珠林等。
「经」一定是佛陀时代,佛自己说的,或菩萨们所说,佛印可的,都可谓之经,它没有真、假之说,而后人所为的也不能说是假经。好像六祖坛经,不能叫经,应该说六祖法宝或六祖言行录。为什么安上「经」字?我以前常说:中国人就是这么可爱,他一开始就错,流传下来,错久了也就对了;这一点对经认识的知见,希望大家不要弄错。
经没有真假,但是中国教界有句话--真经伪忏。为什么?因为忏在中国历史上,是皇帝依于某种因缘请善知识、高僧大德,或由善知识依于什么因缘,将某些经典的法要编为仪轨,这些叫「忏」。忏在中国才有,在印度本来没有,所以,我们有这种说法--真经伪忏。伪通假,是取「假借」之意,假借经典中的要义或偈语,组合成忏,因此,伪忏不是真假之假意。凡事说真假那是世俗的说法,佛法不涉及真假--相对的分别。
客问:佛陀所遗下的经典,原是供人研究了解,以期明心见性;寺院的早晚课诵中也有经典的诵持,但速度太快,无法明白经意,究其作用意义何在?
师答:研修经典有四种方法:拜经是下下方式,此法大多是不识字者所行,其次是诵经,再提升是看(想)经,最后才是讲经。早晚课诵并非修行,而是出家众回馈施主供养的方法,早课功德是三分之一,晚课功德三分之二。出家人每天能将早晚两堂课诵做好,则可以少欠,其他所作功德就属于个人。拜经、诵经虽然不是最好的,但也有其效果。看经、讲经是资料的搜集,加以消化后向人介绍自己的心得。
客问:请问师父早晚课时绕佛的意义?
师答:其实,早晚课的绕佛可说有、无意义均可。早晚课是出家人必做之事,像于早晚课中站久了,可以换个姿态或拜或行,此是从一开始至结束配合整堂课诵的变化,让人不觉得一直是相同的姿态或动作,这是过去高僧大德们,费了多少脑筋与心血而完成的一套东西。所以,早晚课绕佛的真正意义是在变化调整姿势,没有其特别意义。
然而,真正的「绕佛」有其特殊意义,它不同于早晚课诵中的绕佛,而是在看见佛像或佛塔时,顺时钟方向绕三遍,再礼拜,这是佛教中的一种礼仪;真正谈绕佛一定是绕三圈,然后礼拜。
「绕」的意思是什么呢?通常我们都说围绕,譬如:玩游戏时的带动者或主脑人物,大家一切都是跟随着他,以他为中心,因此「绕」有尊敬、学习的意思。
客问:罕那衍一词是何意?
师答:摩诃衍是大法,罕那衍是小法,这只是个概念,全文应是摩诃衍那、罕那衍那,一般翻译为大乘、小乘,我并不反对别人怎么翻,因为已经成了习惯性的翻译,只是告诉你,摩诃衍是多数人适合的法,而罕那衍则是自我、单独的一个法,它不是普及性的。
客问:为什么会有大乘、小乘的说法?如何区分?
师答:我先要纠正「乘」这个字,这个字不能念ㄕㄥˋ,要念ㄔㄥˊ或ㄔㄥˋ,且不管是康熙字典、辞海、辞源,甚至现在的字典都找不出这个字念乘(ㄕㄥˋ),不是念乘(ㄔㄥˋ),就是念乘(ㄔㄥˊ)。为什么会念乘(ㄕㄥˋ)?在中国江浙地区大部份发音都是念乘(ㄕㄥ…
《佛法问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