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ˋ),它是地方的方言,不要把方言当成普通的念法。比如说,坐船我们讲乘(ㄔㄥˊ)船,这是乘载的意思,所以大乘(ㄔㄥˋ)或大乘(ㄔㄥˊ)都可以,它能乘载的力量是多数的就是大,如果乘载的是少数,或以一为单元的话,那就是少。
佛法并没有大乘、小乘,佛法以修养的道路而有声闻与菩萨的不同。声闻行者学的是小法,菩萨行者学的是大法,怎么说呢?声闻乘所追求的是独觉,即自己修养,自己证得而不管别人。成就的原因,在于从声而闻中得到知见,慢慢依法而舍弃自我,突破自我,不被自我摆布,称声闻乘。
菩萨行者因为修行大法,行菩萨道,发菩萨愿,除了自己要成就道业外,还愿意帮助别人。大法不是以自己作为基础,而是兼顾自己以外更多的人。佛法不以大乘法或小乘法而分别,只能说有声闻乘、菩萨乘、天乘、人乘,所谓的大小乘,于佛陀的理念中是自度、度他之法,凡有所分别是后来人为的因素,例如原始佛教属于小乘,其实不是如此说,因为原始佛典是偏于俱舍和成实的思想,谈的是如何我空法有而后达到我、法二者都成空相。可是仍住于空,故只能依于空才能作得了主,要使「有」成空相,须耽着于法,往往先依赖法,才能使我显空。原始佛典偏于声闻的成就,可以说不能成就菩萨,因为没有菩萨法、菩萨道,更没有菩萨愿。
客问:中国、日本及西藏的佛教,目前有何差异?
师答:以中国的佛教而言,目前在台湾所表现的并不是完整性的,只是部分而已。比如强调净土、密宗、参禅等宗派法门,这些只是佛教中的部分而已。日本的佛教虽是从中国传过去,可是却有别于中国的佛教,这源于早期的日本是神道的天下,所以他们的佛教中尚保有神教的色彩。例如:他们的神社里有神也有佛,只是供佛于大位,供神于偏位,这是其中之一的差异;另一最大的不同点,关系到唐代的鉴真大师,中国的佛教经由他传扬到日本。今天,在日本的大本山还供奉着鉴真大师之像,就是这个缘故。当时日本神教操纵在祭司手中,为了使佛教能在日本弘传普及,鉴真大师接引他们学佛、出家,并方便应允他们依照原有的习俗,可以结婚并拥有世俗的一切,以深入社会弘扬佛法。这些祭司虽然也被称为出家人,可是他们只属于传教士;在大本山出家的才是真正的比丘。因此,无形中,日本的佛教形成两派,一为清净比丘,另一则为可肉食带发娶妻。
至于宗派方面,中国佛教分为十大学派;可是,在日本却有十六大学派,或多或少与其神教色彩有关,再加上他们认为某些经典可以分立,即予以另立学派,如将般若分为三个学派,法华经则另成法华派,日莲宗则是取法华经的一部分而成立一个宗派。西藏佛教又是另一种景象,喇嘛才是出家人。在西藏是政教合一,由出家人负责管理地方政治,及担负佛教教务。西藏的老百姓不能够学喇嘛所学的法,因此,现前来台传密的仁波切,他们所传的法,都是教授西藏老百姓的,比如黄财神法。学佛本应弃五欲,财是五欲之首,学黄财神法,无异是增长五欲,这与学佛之本意岂不背道而驰?事实上,西藏喇嘛也不学这种法。统治者为了达到管理老百姓之目的,故依于佛法的方式,教他们学财神法,使生活于贫苦地区的西藏百姓们有个希望;所以这也是统治百姓的方法之一。今天,许多人一窝蜂争相去学这些藏密,无异是去学做西藏的老百姓。
客问:佛教讲不讲地理风水?
师答:早期的佛教,即在印度的佛教,于阿含部中也讲风水、地理的问题,但用的名词不同,比如谈四大、方位,都在说风水,只是与中国的道教说法不同。在阿含部所讲的比较活,不是一个模式,比如中国传统的说法:今年大利东西,不利南北;明年说不定大利南北,不利东西,年年都是排列式的变化。而佛经里说的不是这种方式,如说地水火风,跟人有密切的关系,因人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所组成。地水火风以佛教的说法是四大元素,以四大元素而说四大种性的组合,与现实所处的环境地水火风就有关系。像在印度生长的人,成年之后,换个像西伯利亚的那种环境过日子,就很难调和,他的地水火风并没有变,但已养成习惯性,习惯养成之后,要改变就要调整,于是佛法说到调适,就讲和合性,经典中谈到和合性,是怎么去调和,使其不致产生违背或抵抗。
像住家讲方位,方位通常以方向来说,在中国比较强调坐北朝南,为什么?因为冬天北风最冷,如果大门朝着北边,一到冬天,人要出入就会受不了;如果坐北朝南,刚好夏天东南风、西南风比较多,大门打开,人出入的话,空气也好,湿度也好,各方面都会比较适合于人。以佛教来说,都是依于所谓四大或方位,也加上些算术方面的数理问题,但与一般看相算命的算法又不一样;如阿含经谈到数理的问题,绝不说你今年多大,会怎样,在中国或许会说犯太岁,那是一种排列方式,在经典中谈年龄是有一个缓冲,即有空间的年龄,如六岁至八岁、八岁至十二岁、十二岁至十六岁,这之间有一年龄的缓冲,在这个时间会怎样,应注意什么,佛教的经典是以这方式谈,与中国的道教或民间传统出入很大。以佛教而言,比较能包容,不否定,也不排斥什么,能够表现自己的一面,并且不反对别人怎么样。
客问:卍字的标志有两种不同的写法,那一种比较正确?
师答:这是正反的关系,正当的写应为卍,如写 的话,的确是错了,比如写卍在玻璃上面,正面看是卍,把玻璃翻过来,还是看得见,但已经看反了而成 。卍字的本意象征*轮,探讨卍字的来源,原是一个轮相,像个轮子一样的轮相,早期船上使用的舵,就是一个轮子,是用几块木头组合起来,顺着右转。为什么要称为卍字呢?以万法归一的法来说,看这卍就是「一」的组合,这「一」的组合,不是单一,所以说万法归一,那一归何处?万是由于「一」慢慢累积而成,故说佛法无二法,佛门无二门,即是讲「一」。
客问:经律论三藏,在内涵上有何差别?
师答:凡是经都是佛陀说的,此「佛说」中包括有佛陀亲口所说,也有菩萨们代替他说的,然后证明与他说的是一样。凡是经典里提出的都是些道理方法,经过佛陀自己实际的体验,得到证明后,有组织、有系统,就像是「径」一般,指出道路、门径。论就是佛弟子--有菩萨、罗汉,那些成就者或修学者,依据佛陀所说的道理方法修证后,发表他们的心得,所以「论」就是佛弟子的心得报告。「律」是由佛陀慢慢建立起来,内容关系到行止威仪,规范行为之可做与不可做。缘起于佛陀在世时,察知弟子的言行举止,发现有什么过犯、不善之处,逐一立起条律,并非他事先成立一套戒律,然后告诉弟子该如何做。
佛陀说经,最早是关于四圣谛理,从苦集灭道的宣说,提升到二谛圆融的境界,慢慢发展到各方面,愈来愈广,是依于体证之后,举一反三是从他的体验里,所涉及的关系很多,层面愈益发挥广大,层次也渐入深奥。这个发展,学术界研究经典者有些也有错误的看法,以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当初境界也不高,看他讲的经,也是从实际生活中慢慢修行而渐渐提高的,其实不是如此。最初在传布教理时,接近的人并不是很多,又各式各样的人都有,所以先对一些愿意接受他的,但不一定能够真正了解佛法的对象宣导,刚开始这么说,开头是少部分的人,渐渐地层面就扩大了,层次亦慢慢提高,他说经是以这种方式表现的,针对各种不同的根器、对象而说不同的法。例如有四十、六十、八十华严经,其实这三种经的对象都不一样。有人说,这只是字多字少的问题,或认为是版本的不同,事实上是对经典深入的问题,究竟探讨了多少?理解、把握了多少?
我出家修行这么久,对经典所述义理之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,如果我没有从中得到好处,面对花花世界,充满各种诱惑的缘境,你们想可能会如何?有时愈是深入佛陀经典,你愈会发觉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议!真是明妙圆觉!就看你本身契应了多少?所以说你学会多少,知道多少,就能得多少!在佛陀的理念里,多少不是问题,你都会得到某种结果,如声闻从三向到结果的罗汉,就是从二十七贤位慢慢提升;像菩萨从初地到十地,都是成就的结果。只要去修学,一定会得到一种结果,不会说我学了又怎样?
因此,也有人问我:成佛了又怎么样?我问他所想的成佛是什么?如果只是把握在「成佛了,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」这点上,我说:那你根本不可能!因他只是把佛定位在相上面,并不了解佛是觉悟的意思。人因为不觉悟,才会出问题;能觉悟,就没有问题了。没有问题之后,过的是什么日子,自己应该很清楚!为什么你会过得这么苦恼?而有的人为什么可以过得那么洒脱?又有人经历许多好与不好,可见人的变化是多么的复杂。事实上人如果只是看破、放下、自在,那只是个口号,要真正能做到,有了问题随即可以化解,才是真正的自在,这种化解也是解脱。
客问:大陆丛林制度与僧团教育,这四十年来是不是有改变?最近有所改革,这对大陆丛林制度与僧团教育有什么帮助?
师答:现在大陆以出家人来讲,编制人事的机构是公安局,每个月有所谓的工资及粮食,都由公安局发配。有两种出家人:一种是上下班的,管寺院的行政工作事务;一种是住在寺院,管早晚课、念经,所谓「修行办道」,已经成为样板,没有丛林制度可言。至于佛学院的教育,成为佛学院学生有几个条件:第一,年龄在四十岁以下;第二,必须高中毕业;第三,要求绝对的身体健康;此外身家调查要不属于黑五类或犯过罪的。目前我所知…
《佛法问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