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問答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ˋ),它是地方的方言,不要把方言當成普通的念法。比如說,坐船我們講乘(ㄔㄥˊ)船,這是乘載的意思,所以大乘(ㄔㄥˋ)或大乘(ㄔㄥˊ)都可以,它能乘載的力量是多數的就是大,如果乘載的是少數,或以一爲單元的話,那就是少。

  

  佛法並沒有大乘、小乘,佛法以修養的道路而有聲聞與菩薩的不同。聲聞行者學的是小法,菩薩行者學的是大法,怎麼說呢?聲聞乘所追求的是獨覺,即自己修養,自己證得而不管別人。成就的原因,在于從聲而聞中得到知見,慢慢依法而舍棄自我,突破自我,不被自我擺布,稱聲聞乘。

  

  菩薩行者因爲修行大法,行菩薩道,發菩薩願,除了自己要成就道業外,還願意幫助別人。大法不是以自己作爲基礎,而是兼顧自己以外更多的人。佛法不以大乘法或小乘法而分別,只能說有聲聞乘、菩薩乘、天乘、人乘,所謂的大小乘,于佛陀的理念中是自度、度他之法,凡有所分別是後來人爲的因素,例如原始佛教屬于小乘,其實不是如此說,因爲原始佛典是偏于俱舍和成實的思想,談的是如何我空法有而後達到我、法二者都成空相。可是仍住于空,故只能依于空才能作得了主,要使「有」成空相,須耽著于法,往往先依賴法,才能使我顯空。原始佛典偏于聲聞的成就,可以說不能成就菩薩,因爲沒有菩薩法、菩薩道,更沒有菩薩願。

  

  

  客問:中國、日本及西藏的佛教,目前有何差異?

  

  師答:以中國的佛教而言,目前在臺灣所表現的並不是完整性的,只是部分而已。比如強調淨土、密宗、參禅等宗派法門,這些只是佛教中的部分而已。日本的佛教雖是從中國傳過去,可是卻有別于中國的佛教,這源于早期的日本是神道的天下,所以他們的佛教中尚保有神教的色彩。例如:他們的神社裏有神也有佛,只是供佛于大位,供神于偏位,這是其中之一的差異;另一最大的不同點,關系到唐代的鑒真大師,中國的佛教經由他傳揚到日本。今天,在日本的大本山還供奉著鑒真大師之像,就是這個緣故。當時日本神教操縱在祭司手中,爲了使佛教能在日本弘傳普及,鑒真大師接引他們學佛、出家,並方便應允他們依照原有的習俗,可以結婚並擁有世俗的一切,以深入社會弘揚佛法。這些祭司雖然也被稱爲出家人,可是他們只屬于傳教士;在大本山出家的才是真正的比丘。因此,無形中,日本的佛教形成兩派,一爲清淨比丘,另一則爲可肉食帶發娶妻。

  

  至于宗派方面,中國佛教分爲十大學派;可是,在日本卻有十六大學派,或多或少與其神教色彩有關,再加上他們認爲某些經典可以分立,即予以另立學派,如將般若分爲叁個學派,法華經則另成法華派,日蓮宗則是取法華經的一部分而成立一個宗派。西藏佛教又是另一種景象,喇嘛才是出家人。在西藏是政教合一,由出家人負責管理地方政治,及擔負佛教教務。西藏的老百姓不能夠學喇嘛所學的法,因此,現前來臺傳密的仁波切,他們所傳的法,都是教授西藏老百姓的,比如黃財神法。學佛本應棄五欲,財是五欲之首,學黃財神法,無異是增長五欲,這與學佛之本意豈不背道而馳?事實上,西藏喇嘛也不學這種法。統治者爲了達到管理老百姓之目的,故依于佛法的方式,教他們學財神法,使生活于貧苦地區的西藏百姓們有個希望;所以這也是統治百姓的方法之一。今天,許多人一窩蜂爭相去學這些藏密,無異是去學做西藏的老百姓。

  

  

  客問:佛教講不講地理風水?

  

  師答:早期的佛教,即在印度的佛教,于阿含部中也講風水、地理的問題,但用的名詞不同,比如談四大、方位,都在說風水,只是與中國的道教說法不同。在阿含部所講的比較活,不是一個模式,比如中國傳統的說法:今年大利東西,不利南北;明年說不定大利南北,不利東西,年年都是排列式的變化。而佛經裏說的不是這種方式,如說地水火風,跟人有密切的關系,因人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所組成。地水火風以佛教的說法是四大元素,以四大元素而說四大種性的組合,與現實所處的環境地水火風就有關系。像在印度生長的人,成年之後,換個像西伯利亞的那種環境過日子,就很難調和,他的地水火風並沒有變,但已養成習慣性,習慣養成之後,要改變就要調整,于是佛法說到調適,就講和合性,經典中談到和合性,是怎麼去調和,使其不致産生違背或抵抗。

  

  像住家講方位,方位通常以方向來說,在中國比較強調坐北朝南,爲什麼?因爲冬天北風最冷,如果大門朝著北邊,一到冬天,人要出入就會受不了;如果坐北朝南,剛好夏天東南風、西南風比較多,大門打開,人出入的話,空氣也好,濕度也好,各方面都會比較適合于人。以佛教來說,都是依于所謂四大或方位,也加上些算術方面的數理問題,但與一般看相算命的算法又不一樣;如阿含經談到數理的問題,絕不說你今年多大,會怎樣,在中國或許會說犯太歲,那是一種排列方式,在經典中談年齡是有一個緩沖,即有空間的年齡,如六歲至八歲、八歲至十二歲、十二歲至十六歲,這之間有一年齡的緩沖,在這個時間會怎樣,應注意什麼,佛教的經典是以這方式談,與中國的道教或民間傳統出入很大。以佛教而言,比較能包容,不否定,也不排斥什麼,能夠表現自己的一面,並且不反對別人怎麼樣。

  

  

  客問:卍字的標志有兩種不同的寫法,那一種比較正確?

  

  師答:這是正反的關系,正當的寫應爲卍,如寫 的話,的確是錯了,比如寫卍在玻璃上面,正面看是卍,把玻璃翻過來,還是看得見,但已經看反了而成 。卍字的本意象征*輪,探討卍字的來源,原是一個輪相,像個輪子一樣的輪相,早期船上使用的舵,就是一個輪子,是用幾塊木頭組合起來,順著右轉。爲什麼要稱爲卍字呢?以萬法歸一的法來說,看這卍就是「一」的組合,這「一」的組合,不是單一,所以說萬法歸一,那一歸何處?萬是由于「一」慢慢累積而成,故說佛法無二法,佛門無二門,即是講「一」。

  

  

  客問:經律論叁藏,在內涵上有何差別?

  

  師答:凡是經都是佛陀說的,此「佛說」中包括有佛陀親口所說,也有菩薩們代替他說的,然後證明與他說的是一樣。凡是經典裏提出的都是些道理方法,經過佛陀自己實際的體驗,得到證明後,有組織、有系統,就像是「徑」一般,指出道路、門徑。論就是佛弟子--有菩薩、羅漢,那些成就者或修學者,依據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修證後,發表他們的心得,所以「論」就是佛弟子的心得報告。「律」是由佛陀慢慢建立起來,內容關系到行止威儀,規範行爲之可做與不可做。緣起于佛陀在世時,察知弟子的言行舉止,發現有什麼過犯、不善之處,逐一立起條律,並非他事先成立一套戒律,然後告訴弟子該如何做。

  

  佛陀說經,最早是關于四聖谛理,從苦集滅道的宣說,提升到二谛圓融的境界,慢慢發展到各方面,愈來愈廣,是依于體證之後,舉一反叁是從他的體驗裏,所涉及的關系很多,層面愈益發揮廣大,層次也漸入深奧。這個發展,學術界研究經典者有些也有錯誤的看法,以爲釋迦牟尼佛成道當初境界也不高,看他講的經,也是從實際生活中慢慢修行而漸漸提高的,其實不是如此。最初在傳布教理時,接近的人並不是很多,又各式各樣的人都有,所以先對一些願意接受他的,但不一定能夠真正了解佛法的對象宣導,剛開始這麼說,開頭是少部分的人,漸漸地層面就擴大了,層次亦慢慢提高,他說經是以這種方式表現的,針對各種不同的根器、對象而說不同的法。例如有四十、六十、八十華嚴經,其實這叁種經的對象都不一樣。有人說,這只是字多字少的問題,或認爲是版本的不同,事實上是對經典深入的問題,究竟探討了多少?理解、把握了多少?

  

  我出家修行這麼久,對經典所述義理之信念從來沒有動搖過,如果我沒有從中得到好處,面對花花世界,充滿各種誘惑的緣境,你們想可能會如何?有時愈是深入佛陀經典,你愈會發覺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議!真是明妙圓覺!就看你本身契應了多少?所以說你學會多少,知道多少,就能得多少!在佛陀的理念裏,多少不是問題,你都會得到某種結果,如聲聞從叁向到結果的羅漢,就是從二十七賢位慢慢提升;像菩薩從初地到十地,都是成就的結果。只要去修學,一定會得到一種結果,不會說我學了又怎樣?

  

  因此,也有人問我:成佛了又怎麼樣?我問他所想的成佛是什麼?如果只是把握在「成佛了,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」這點上,我說:那你根本不可能!因他只是把佛定位在相上面,並不了解佛是覺悟的意思。人因爲不覺悟,才會出問題;能覺悟,就沒有問題了。沒有問題之後,過的是什麼日子,自己應該很清楚!爲什麼你會過得這麼苦惱?而有的人爲什麼可以過得那麼灑脫?又有人經曆許多好與不好,可見人的變化是多麼的複雜。事實上人如果只是看破、放下、自在,那只是個口號,要真正能做到,有了問題隨即可以化解,才是真正的自在,這種化解也是解脫。

  

  

  客問:大陸叢林製度與僧團教育,這四十年來是不是有改變?最近有所改革,這對大陸叢林製度與僧團教育有什麼幫助?

  

  師答:現在大陸以出家人來講,編製人事的機構是公安局,每個月有所謂的工資及糧食,都由公安局發配。有兩種出家人:一種是上下班的,管寺院的行政工作事務;一種是住在寺院,管早晚課、念經,所謂「修行辦道」,已經成爲樣板,沒有叢林製度可言。至于佛學院的教育,成爲佛學院學生有幾個條件:第一,年齡在四十歲以下;第二,必須高中畢業;第叁,要求絕對的身體健康;此外身家調查要不屬于黑五類或犯過罪的。目前我所知…

《佛法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