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問答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因果,叁毛不是正信的佛教徒,以她個人來講,她不會想到這些;如果以佛教的立場而言,自殺亦是一種殺生的行爲。

  

  

  客問:有些宗教于佛經的內容斷章取義,是否要負因果的責任?

  

  師答:可以這麼說,以前只是國內的一些宗教,現在甚至包含所謂的洋教在內,都把佛法的一些精華搬進其教中,如僅在這上面分辨因果,那就不需要,舉例來說:中國南方人喜歡吃米飯,北方人喜歡吃面食,如果爲了飽,假使北方人吃米飯,或南方人吃面食,在道理上都是飽。可是有一問題,其腸胃的適應性如何?意思是說,純以佛教的立場,談佛教的道理方法,是有系統的,而且按部就班的講,慢慢的學就可以很正常的消化;如果其他宗教斷章取義,可能就造成消化不良。

  

  例如,愚癡所表現與貪瞋所表現的,如果把貪瞋癡叁個分開取其一而談問題,最後可能營養不良,如果把叁個扭曲,就會造成消化不良;如要談可能受什麼因果,這倒可以不要在意。因爲不管任何宗教,把佛法的一些道理方法學過去,如搞錯了,不管是不是外道,就是一位佛教的法師,同樣要受果報,外道當然不會例外;如果能把佛法搬進去,衆生反而得到利益,當然也有功德,要以這種方式去看,而不要肯定其可以不可以。就像中國人學中文,也學外文,沒什麼不好,等于說外道把佛法的一些精華學過去,能吸收、消化了,那是一件好事,爲什麼呢?佛法是對衆生說的,既然是人,雖不是經由佛教的宗教團體學習,而得到利益,以佛陀的理念言,至少種下菩提種子,這一生不一定能夠吸收消化,但來生就有很好的機會,如根本聽不進去,則來生連一個菩提種子也沒有;以這種方式看,就比較不會造成迷惑。

  

  

  客問:一個本是正常的人,經曆一些遭遇,對宗教的看法會有所不同,個性也完全改變,以佛教的看法是什麼道理?

  

  師答:以佛教來說,是環境影響所致;以佛法來說,就是因緣關系。如果說得再深一點、難解一點,這跟過去的所作所爲有關系;因爲凡是一切所産生的現象,都是自己過去所作所爲而發生的,絕不是無中生有。有些學佛的人,有時面對一些情形,偶而迷信一點,也沒有錯,所謂偶而迷信是什麼意思?「唉!這大概是命運吧!」如果這麼想的話,會看開一點,如果完全否定,明明這樣不可以而硬要拼到底,最後倒楣的還是自己。

  

  

  客問:有沒有來生?有很多人今生談戀愛,因各種情形不能結婚,而想且待來生,可能一個很早就過世了,一個很長壽;而死了投胎,當這個死時,另一個可能還是小孩,怎麼且待來生呢?

  

  師答:佛法說來生不是只有一生,佛法講今生(現在)、過去、來生(未來),這來生不是一個定數,來生是何年何月,不是定數。世俗有一句話,沒有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,就是希望這一生的來生都要在一起;因爲人活著時壽命不一定,有些一生下來就死了,有的幾歲就死了,有早死、晚死,有的活很久,其間到某個來生,還是有重逢的機會,以這樣去看問題,其來生不是這一生的將來。所以佛法講叁世,不是談叁生,有現在世、過去世、未來世,世是時間,並包含空間,爲什麼?如說現在,現在會過去,以最小單位一秒鍾計算,這一秒隨時會過去,另一秒隨時會成爲現在,這是極短,于佛法說是極短的時刻,極長以人來說,人活多久不一定,金剛經說壽者相,是不止于時間的,即不定有多久的時間、空間,所以不只是時間,還包含了空間,空間是有變化的,佛法很少談「生」的問題,談「生」則一定關系活著明了這一生。

  

  佛法講叁世因果,即現在、過去、未來,現在不一定有多久,快則一秒鍾,甚至萬分之一秒鍾,這快速即極短,慢是不定的時間,事實上時間是沒有辦法定的,如沒有辦法說明天幾點怎麼樣,這時間不一定可信的,明天幾點還要看在那裏,地球的時差,差別很大,這之間有個空間,人往往講時間,舍棄了空間,佛法講時間一定包含空間,因爲空間會起變化,這變化就是人、事及環境;所以,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都有差別的,佛法說叁世因果,也不是說僅一個現在、過去、未來。剛說現在會成爲過去,未來隨時會成爲現在,究竟是講那個現在、未來呢?其實講過去都可以,只要過去了都可以稱爲過去。

  

  佛法說如何修心養性、修行辦道?它強調一個問題,已經過去了,已成爲事實,計較也沒有用;未來的去編織也沒有用,怎麼想象、安排、計劃也沒有用;佛法強調把握住每個現在,即任何一個現在所處的時間、空間,因過去的已形成,改變不了。比如講一句話傷害了別人,話已講了,也已傷害了,也成爲過去了,想後悔並不能解決問題,怎麼辦呢?人會犯錯啊!佛法說過去已形成了,老是計較後悔沒有用,唯有把握住每一個現在,知道過去有錯,下次就慢慢改變,只要不斷的改,最後就不會錯了,這才是目的。有很多人誤會佛法講究來生,佛法是講究現在,每一個現在。經典上說的與一般人說的會有差錯,如不深入經典,往往會誤會了釋迦牟尼佛的意思。

  

  

  客問:請問師父,假使一個人在事業失敗、負債累累的情況下,去從事電動玩具的工作,基于學佛的立場,可否如此?要不要負因果責任?

  

  師答:先要了解一個問題:耽于電動玩具的孩子是他自己貪,並不是電動玩具有罪,電動玩具並沒有罪,最近我常跟一些與我年齡差不多的人說,要他們去玩魔術方塊,以避免老人癡呆症,爲什麼?手忙腳亂,眼睛都要注意,如果都在運動的話,他會不會變成老人癡呆症?但如果把正事擺著不做,去玩「方塊」的話,那就不是「魔術方塊」的問題了。我以前不是常舉這麼一個例嗎?一把水果刀應該是拿來切水果的,假使拿去殺人,能說那刀有問題嗎?問題在誰使用那把刀。所以不要認爲你開電動玩具店你就有因果,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;譬如政府規定,某些電動玩具十八歲以下,我們不要讓他去玩,那你遵守這些規定就好了。其實你只要一切照政府的規定去做,不做偏邪的事,都沒有因果責任,責任是出在你違法,做些偏邪的事,才會有因果,千萬不要把它搞錯了方向。

  

  

  佛法問答 【生死、中陰與輪回、神通】

  

  客問:如果對自己的親人過世守靈會害怕,是不是一種不孝的行爲?沒有慈悲心?如何消除這種心裏上的害怕,能夠真正心裏穩定自在?

  

  師答:好像人死了都會變成鬼,不只一般人會害怕,學者專家也會有這種想法,這都是編劇的人所造成的。人死了,只是一具屍體而已,並不是說把親人看成別人的屍體;這些害怕心理都是過去所接受到的錯誤資訊,包括小說、電視、電影,及其它的種種傳說,「依他而起」(杯弓蛇影、空屋夜鬼、生影疑鬼)形成的。「死屍」本身沒有別的意義,就如在屠宰場所看到的一具具牛、羊、豬等,都不會産生很多其他的聯想,所看的是臭皮囊。之所以會擔心害怕,是因爲沒有真正去探討認識!爲什麼明明看到的是棺材,卻幻想、聯想看到了死人,就好像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一樣,人的聯想力有時會很大的。

  

  

  客問:先母的墓前,約兩公尺處的右前方長出一顆樹,是否表示不吉?有需要將之砍除嗎?還是將先母之寒骨移進塔才好呢?(先母已逝廿五年)

  

  師答:僅自己的想法不夠,要知道全家人的意見如何,再下決定。如果認爲埋在地下久了,則可開個家庭會議,討論是否把骨撿起來,燒一燒送進納骨塔;如果認爲沒必要,你去把樹砍掉,反而會招來自作主張的煩擾,因爲在墳墓邊的大樹,樹下的大根如果往橫的發展,伸進棺木內亂生根,這不好;但是有些樹的根是往直的方向生長,如:松柏、聖誕樹等就無礙。

  

  

  客問:四大分離的苦痛,用佛法來對治,應用何心?

  

  師答:四大分離怎麼用佛法去對治?我一直說過:「佛法」不是用東西去對治什麼,即佛法不是武器,現實不是敵人。

  

  四大分離這種痛苦怎麼去對治?只有一個辦法:不要死掉,讓四大不要分離,就可以了,這個問題,很難去成立;要怎麼樣去了生脫死?那才是最要緊的。至于怎麼去了生脫死?好比說:知道了些道理方法,照著去做;絕不能說,有什麼痛苦,拿佛法怎麼去對治?在我們這裏從來不會說的。

  

  妄想雜念太多,怎麼辦?那你就去念佛、去拜佛、去持咒......這裏從來不用這種方式。因那是一個人的業,業是要承受因果報應的;承受因果報應的時刻,怎麼在修養中去面對它,歡歡喜喜承受,這並不是說:用一個什麼方法去對付。所以,我才強調:佛法不是武器,現實生活不是敵人,如果你要拿武器去打敵人,就已經很不慈悲了,何況佛法是百分之一百的慈悲。

  

  

  客問:當一個人快往生時,在彌留時刻,或往生後,要如何處理才能夠圓滿?西藏度亡經原名中陰得度書,我們可以拿來應用嗎?

  

  師答:沒有這本經,是誰寫的我不知道,如果是一般人寫的,只能做參考,不能用它來做爲依據。

  

  當人快要往生時,如果你是他的兒女或親人,最好辦法就是在他身邊或耳邊,距離不要太近,也就是說,你嘴裏呼出的氣不要使他感受到,熱的、涼的......,保持距離,輕聲跟他講話,要讓他聽得清楚,爲什麼要保持距離?因爲人都會有一種反應,你的講話、你的氣會使他分心,如此在耳旁,輕聲柔和地講他平時所罣礙的事,叫他不要罣礙,這是最要緊的。

  

  再一個呢?要讓他提起正念,不妨跟他像講故事一樣,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事情以及阿彌陀佛的慈悲、悲願;但不要老在他耳邊念阿彌陀佛,那句阿彌陀佛只是提醒他就夠了。真正要在耳邊講的是--他所罣礙的事,叫他不要罣礙,以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、阿彌陀佛的慈悲心;叫他靜下來,這樣阿彌陀佛才…

《佛法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觀行法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