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舍心

  大舍心

  棄舍一切,不著功德,叫做舍心。舍,乃是一切法本性寂靜的意思;于文殊問經中說:「稱舍字時,是出信勤念定慧聲。」屬于善心之所,乃菩薩四無量心之一;無求內心平等,意無執著而達Santa的本義,也就是一切法皆「寂」的境界。

  世俗凡夫,在未成就道業以前,最執著難舍的便是一個「我」字,我,在經典中稱爲罪薮之淵,世間的一切事端,無不發于「我」,小自家庭,中至社會,大至國家,以及整個人類世界;爲了一個「我」,不知消耗多少生命財産,以最小的單位的一天中之一小時計算,總合起來,確然,那也只是天文數字才能標得出來;因爲,這裏所說的是每一衆生悉皆擁有的一個「我」,並不是單元的任何一個自己偏狹的小我!

  大乘義章說:「亡懷稱舍,心無存著。」這亡懷便是舍我;根據淨影維摩經義記所說,其中標出七種舍心,恰好是爲處理「我」的對治之法,茲分述于後:

  一、心性平等,亡懷稱舍,情無存著,故曰亡懷。

  二、于衆生舍離一切怨親等礙,目之爲舍。

  叁、舍一切貪瞋等過,名之爲舍。

  四、見生得脫,不複憂念,放舍名舍。

  五、證空平等,離相名舍。

  六、自舍己樂,施與他人,說之爲舍。

  七、益衆生所希望,名之爲舍。

  綜觀七種舍心,如不能行,即是障道因緣;欲達道境,成就道因,證得道果,必須排除阻障。阻障名目繁多,于上述七種心境相是爲大體,詳究則若恒河沙數,概括則僅「煩惱與所知」二者;前者貪等事惑,相繼生死,障涅槃道,後爲見等理惑,失正知見,障菩提道。

  唯識論說:「煩惱障者,謂執遍計所執實我,薩迦耶(有身見)見而爲上首,百二十八根本煩惱,及等流諸隨煩惱,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,名煩惱障。所知障者,謂執遍計所執實法,薩迦耶見而爲上首,見疑無明愛恚慢等,覆所知願,無顛倒性,能障菩提,名所知障。」

  基于煩惱,能發業潤生而縛有情,沈綸叁福五趣生死之中,因而障礙涅槃寂靜之理;基于所知,一切貪瞋癡迷暗,不能了知諸法之事相及實相,因而障礙菩提妙智之境。此二障有廣狹,煩惱障所在處必有所知障,而所知障所在處,煩惱障未必相隨;因爲煩惱障局限于不善與有覆無記,而所知障卻通于無覆無記;而且,煩惱障粗顯易知,譬如十惑以至二十八根本煩惱等,便是隨顯即知的事實;但所知障行相難知,卻得其左。因此,欲得究竟解脫,入般涅槃,必欲排除煩惱與所知二障,清淨菩提道路,才能暢然行去,直達聖境。

  然而,欲排除二障,當以何法爲最?那就是一個至高無上的「舍」字;舉凡事理諸相,我法諸執,在在以「大舍」之「心」置四大五蘊假合的「我」于「寂」靜之境,不爲一切萬法所動;于心、于意、于識的諸般作用,概然不執不著;甚而至到最後那真如自性顯現之時,連聖智佛境亦屬多余,無一不舍! 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的語絲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