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悲心
悲,是哀傷的意思,包括了恻怆與悲憫的心懷;教下言悲,是指對世俗衆諸有情,見其哀苦和憂傷,生出測怆悲憫之心,而發心予以利樂;所以,智度論中說:
「夫言悲者,意有饒益,善順物情。」
悲,在佛陀的經論中有很多的解脫,如地持經說:「哀傷是悲」。涅槃經說:「恻怆是悲」。依其功能,智度論說:「悲名愍念衆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。」又說:「爲除衆生惱覺故。」涅槃經說:「悲止瞋恚」又說:「悲止害覺」;地持經說:「悲能拔苦」。梵語中說悲,叫做「跛裏泥 」其意是「悲怆他人之苦,而生救濟之心。」成實論說:「觀衆生苦,憐愍心生,便與深樂。」像地藏王菩薩,觀世音菩薩等,便是如此大悲心願的菩薩。
悲心,乃四無量心之一,因爲悲心在菩薩的願力中是無量的,地持經說:「一切無量,名爲大悲。」也就是說大悲心本具無量;俱舍論說:「言無量者,無量有情爲所緣故;別無量福故,感無量果故。」像地藏王菩薩:「地獄不空,不成正覺。」像觀世音菩薩:「千處祈定千處應,苦海常作渡人舟!」前者樂居地獄,
哀愍二字,在教下的解說中:「哀者悲哀,愍者憐愍,見人苦而起之慈悲情也!」事實上「大悲心」即是哀愍之心,舉凡佛菩薩盡皆具有此心;因佛菩薩的本願,是以大悲爲基礎,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說:「因于衆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。」這可後者常住娑婆;試想,業海茫茫,衆生無邊,何時才能度脫?這種悲願無量的大菩薩,甘願舍棄佛位,常淪一菩薩闡提,莫說是人天所不能及,縱二乘五果中人,亦不肯行道于「闡提」世界中!所以,地持經中說:「如能成就如是功德,即哀愍菩薩」!見于四無量心分別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,究竟其目的,無不是拔衆生苦與衆生樂;因此,肯定地說,四無量心盡都是大悲心。
佛教中說大悲心,不同于世俗的或者是他教的,因爲佛教的大悲心精神,不單指「人」類,擴而至一切的衆生;所謂「同體悲」的表現,便是這種擴大一切衆生的胸懷,其願力,其深度,其作爲,盡皆以「無量」爲最終目的;像佛菩薩的本願:
「衆生無邊誓願度!」
如此的希望,如此的精神,如此的理想,除了具有佛菩薩大悲的心願;有誰能弘立如此誓願?有誰敢做如此的誓願?要知道,無邊的衆生,啓目豎耳,何處沒有哀苦悲怆的生命?如果欲立願去度脫他(它、它)們,豈是凡夫俗子可願承擔的事業?縱然是佛陀座下的弟子,如果沒有具備大悲的心願與精神(願力),同樣是不能成辦的!
不過,說到佛弟子與大悲心,無論是于情于理于法(佛法),似乎是一種不可分割的事實;有鑒于佛弟子是爲「學佛」而皈投佛陀的座下,深知佛陀之教,本以「大悲」爲中心思想,其目的就是「拔衆生苦,予衆生樂」;既然是學佛之教,
便該學佛之言,學佛之行,才算學佛之教;基于這種道理,學佛弟子與大悲心,必然是與皈依而應該同時生起的,除非根本就無心于佛陀的言行,自然也就無心于佛陀之教了;如此的人,便不算是佛陀的弟子!
時下教界,學佛弟子,皈依立願之時,四弘誓願,承先啓後,不曾有所改變;但是,有幾許是在學佛之行,而虔誠不易的禀承佛陀之教?當然,會有人說:「時正末法,必然現象」;或者是說:「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」!如果,這些話是出自教外人士,可以稱之爲同情的說法:倘使是出自教內人士,則未免太消極了,幾乎是一種失去立場,不負責任的說詞,甚至可以貶之爲魔說!
衆所周知,學佛是一種自動自發的行爲,從來無人勉強;成佛是個人學佛的功德,更無人分羹些許;何況學行佛菩薩的課題,本來就是以「大悲心」爲基礎!舍此,遑論濟世救人,拔苦予樂?您說是麼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