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教 佛學 佛法

  佛教 佛學 佛法

  文:白雲老禅師

  通常學佛的人,最不容易搞清楚的就是“佛教、佛學、佛法”,幾乎把這叁者混爲一談。佛教,好像每一個人都懂,事實上佛教包含有佛學、佛法,如果談佛教,只談這些儀式、儀軌,談一些型態上的問題,那只是宗教。但是我們要了解,世界上的宗教,至少在聯合國承認的五大宗教,都強調必須要有教義、教堂、教士還要有信徒....這些是宗教的型態,所以五大宗教幾乎都具備了這些,可是以五大宗教的佛教來說,我們必須要把握與其它四大宗教最大的不同點在那裏?

  也有人說:“信教都一樣,爲什麼一定要信佛教?信佛教好象是一種迷信....”問題出在哪裏呢?是在于宣揚佛法的教義,這些傳道者本身具備的條件不夠!以目前能看得出來的,譬如流浪在印度的達賴喇嘛,以前不說他們是佛教,反而稱他們爲喇嘛教,實際上是沒有喇嘛教的,這只是佛教當初分布、流傳的方向、地點的不同而已,西藏信的同樣是佛教,只是依于他們當地的語言,稱呼出家人叫做喇嘛,就好像在華北、華中、華南,稱佛教的出家人都叫和尚,事實上以佛教的本身來講,這些稱呼都是偏于地方上的語言而形成的,譬如說和尚這名詞,是新疆地區的語言,因爲鸠摩羅什是新疆人,他來到華夏地區以後,無形中好像中國的佛教的出家人都叫和尚,其實和尚這個名詞,不是漢語所形成的,新疆的土話叫做和尚(ㄏㄡㄒㄧㄤˇ),那是什麼意思呢?翻成漢文叫做親教師,就是可親近的老師。

  根據佛教經典上所說的,出家的統統稱之爲比丘、比丘尼,或者沙彌、沙彌尼,在家的就是優婆塞、優婆夷,另外還有一種身份叫做式叉摩那,這個名稱很少有人去使用它,過去在大陸,五大律宗道場都很少去解釋“式叉摩那”是什麼?結果就變成一個籠統的名稱,好像“式叉摩那”也是學佛女?優婆夷也是學佛女?那就變成好像都是在家的,其實在家優婆夷就是學佛女,這是由于對佛教的經典,尤其在律部所提出的一些名稱沒有深入認識,以喇嘛來講,應該也都是比丘、比丘尼,其實稱呼什麼喇嘛、和尚、甚至尼姑的...這都是一些不正確的名稱!尤其尼姑兩個字,是梵文跟漢文合並一起的一個名稱,尼是女性、姑不也是女性嗎?那尼姑不就變成“女女”了?其實經典上關于佛教人員的結構、定位與形成都有明白的記載。

  我也順便告訴各位: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以至沙彌尼、沙彌都很容易了解,但“式叉摩那”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?“式叉摩那”是在兩種情況之下而稱呼的,她本身顯現的是一個出家女性的相,但在未出家之前她已懷孕了,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而出家,根據戒律,這時她必須回到俗家把孩子生下來,她這個時候的身份就不能叫沙彌尼或者比丘尼,而是叫做式叉摩那。如果她把孩子生下來以後,再回到僧團,她又恢複原來的面貌,是沙彌尼或者是比丘尼,這是第一種式叉摩那。

  第二種式叉摩那呢?律部與經裏面也有說明這事,當一個出家的女性,出家之前父親與母親健在,可是在父母不需要她照顧的時刻,她可以出家,因爲她有兄弟姊妹可以照顧雙親,但是如果出家以後,雙親失去了可以照顧他們的人,這時不管你是比丘尼、或者是沙彌尼,必須要回去照顧父親母親,這不是還俗,只是現式叉摩那相,身份還是出家。一直到雙親有人照顧了,不需要她了,她再回到僧團,恢複原來的面目,這也叫式叉摩那。

  爲什麼也有叫做學佛女的呢?因爲她返還俗家以後,還是顯出家相,但是她又不是出家人,爲什麼?因爲她沒有具備沙彌尼跟比丘尼的身份,可是她的表相是出家身份,所以這時候回到世俗,去照顧父母或處理事情,她還是維護她的出家身份,但要受持叫式叉摩那法的戒律,所以通常講式叉摩那是專門指女性來說的,就是我剛剛講的兩個大前提之下的問題。在臺灣也有所謂的律師在戒壇或者他平常的表現,把式叉摩那當成比沙彌尼還高,這是很大的錯誤!這個沒有高低,因爲如果她原來是比丘尼,回去處理事情,但是這時候她比丘尼的身份不存在了,就不能說她比沙彌尼大,比比丘尼小,不是這樣分別的。

  所以關系到佛教中的經、律、論或有關宗教的一些組織、架構,我們常常都會搞錯,譬如以寺院來說,如果以原始的佛教,也就是佛陀時代的佛教來說,沒有寺院這個名稱,通常都是講“蘭若練處”,或者是說“蘭若”,也就是現在一般人說的“精舍”,其實中文的意思是“清淨的地方”,所以出家人住的地方都稱之爲清淨的地方,什麼“寺、院、庵、堂”都是中國人建立起來的!在“寺院”裏能發現比較合乎原始佛教的說法,佛入滅了以後才有的“殿”或者“塔”的,這些在經典上的名稱。如果談到佛教,以宗教的大前提來看,當初在印度有十二大學派,佛教事實上是第十二個學派,末期的一個學派,也就是佛陀學派,在佛陀學派之前早就有十一大學派了,所以這第十二大佛教學派,在當時的印度,如果以正面的來說,它是一個改革性的學派,若以負面的來看呢,其它十一大學派都認爲佛陀學派是一個叛逆的學派,爲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?我們知道佛教正式形成是在印度,是在釋迦牟尼佛時期,釋迦牟尼佛是在什麼前提之下成立這個學派呢?因爲其它的學派總會有一些不圓滿的地方,也就是有缺失,釋迦牟尼佛他的思想強調衆生平等、解脫自在,其它十一大學派都沒有辦法達到這種目的,譬如婆羅門講究一個身份、地位...其它的學派,幾乎都離不開身份、地位,所謂貴跟賤的差別,釋迦牟尼佛爲了改革這個觀念,所以他強調衆生是平等的,沒有貴賤,沒有階級。譬如佛教僧團的組織,于中國而言,有師父、有徒弟,其實在原始佛教裏面,並不稱爲師父、徒弟,只是一個法的傳人而已,因爲有師父、徒弟就已經不平等了!因此在原始佛教中,我們看僧團裏面,只有所謂的“上座”、“上首”,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領頭,這只是在職務上面的差別,實際上在身份上是相同的,而中國建立僧團,跟我們中國的文化、曆史、族性有關系,所以無形中會發現有這樣的現象:譬如問人家“你是臨濟宗的第幾世?”或“曹洞宗第幾世?”這都是中國的特色,在原始佛教裏面其實沒有這些的。

  以前我常說一句話,以我來說,即使是住持或者所謂的方丈,還是比丘!同樣只是一個受供養的人,所以在我們中國,過去是如此、現在也是如此,比丘、比丘尼好像依附在自己的門下,有師父、住持或方丈,反而否定了那層受供養的比丘、比丘尼的身份,其實僧團只有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彌、沙彌尼,什麼師父、徒弟、徒孫,那是中國的風格!所以談宗教首先要知道它的組織架構以及它的成員,那麼是什麼時候形成中國的特色呢?就是從百丈懷海禅師建立起“叢林製度”,所謂“十方叢林”的時候開始。

  其次再看僧團,剛剛提過原始佛教並沒有寺院庵堂這種名稱,都是講“寂靜處”,是出家人叁個或者四個人聚在一起,在那裏修行辦道的地方,就是你的寂靜處。所以佛陀時代,我們常看佛陀在某一個地方講經說法,通常在經典中可以看到,譬如講“靈鹫山”,它只是一座山的名字,我們說“竹林精舍”,其實“精舍”就是根據“寂靜處”來的,所以釋迦牟尼佛隨便找一個樹林子,那就是一個說法或舉行法會的地方,沒有什麼寺廟庵堂。如果你們去過印度,去看八大聖地,尤其是度五比丘的地方,很多人以地上還有磚的痕迹及地理基礎等,其實並不是如此,它本來就劃了一個界線,很莊嚴的在那裏或修行、或說法的一個地方。所以過去大部分稱作“壇”,或有些則是休息的地方,你們可以到菩提伽耶去看,那裏本來就沒有房子,它是用磚做一個界線,表示這個區域是幹什麼?那個區域是讓什麼人住的,還有佛陀住什麼地方....等等。其實睜開眼睛一看,不過就是一塊平地,如果是樹林子的話呢?爲什麼說“頭陀行”,要說“樹下一宿”,或在墳墓邊過日子?如果隨便找一片墳墓,那地方也可以稱做“精舍”或“法壇”,用來作修行的道場,種種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經濟的環境關系。

  到了後期,尤其佛教傳到中國之後,你們看看佛教的寺院都是富麗堂皇,大家就會想這些宮殿怎麼形成的?如果大家看過華嚴經,就知道華嚴經裏面說到不同的世界,譬如講到國土就有國王,或講刹土就有佛願的世界....這些情況是說什麼呢?都是比照天道的宮殿而來的!所以我們說帝釋天、叁十叁天或說忉利天,它有宮殿而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宮殿,我們出家衆也沒有宮殿,是依據出家了,成爲人天師範,怎麼還那麼貧窮的樣子呢?”所以才以天道的宮殿來作爲我們僧團的一個環境,就是這麼慢慢形成的!不只臺灣、大陸,可以說從唐朝以後慢慢形成了中國寺院的特色,有殿堂、有寮房...譬如說一個大叢林,有九殿四十八堂,這都是從百丈懷海禅師建立起叢林製度,才有這一些!以上是說宗教的型態。(未完待續)

  那宗教的內涵呢?就是指它的道理方法,也就是我們談的經、律、論叁藏,所以說宗教有它的組織架構、成員及它的經典,所謂的經典一般說是“大藏經”,其實現在的大藏經已經不同于以前了,爲什麼?現在的大藏經裏除了原來的,還有很多“續藏”,那是怎麼形成的?就是後期所謂的高僧、大德寫的心得,也同樣放到藏經裏。實際說來,原來只有佛陀所說的經、律才是,至于論呢?都是修養到達了菩薩的境界所表現的心得,這些都稱之爲“論”。所以“論”不是佛說的,是菩薩們說的,只有“經”跟“律”才是佛說的。

  可是到目前爲止,我們常常看到,在中國的佛教,至少將近兩千年的時間都存在這種現象,好像只有一些人專門去修學經、律,普遍性的都還是依據論來修習,爲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?因爲佛陀說的經含義太深、太廣,常說法義甚深微妙,不容易理解,那怎麼辦呢?就根…

《佛教 佛學 佛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