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教 佛学 佛法

  佛教 佛学 佛法

  文:白云老禅师

  通常学佛的人,最不容易搞清楚的就是“佛教、佛学、佛法”,几乎把这三者混为一谈。佛教,好像每一个人都懂,事实上佛教包含有佛学、佛法,如果谈佛教,只谈这些仪式、仪轨,谈一些型态上的问题,那只是宗教。但是我们要了解,世界上的宗教,至少在联合国承认的五大宗教,都强调必须要有教义、教堂、教士还要有信徒....这些是宗教的型态,所以五大宗教几乎都具备了这些,可是以五大宗教的佛教来说,我们必须要把握与其它四大宗教最大的不同点在那里?

  也有人说:“信教都一样,为什么一定要信佛教?信佛教好象是一种迷信....”问题出在哪里呢?是在于宣扬佛法的教义,这些传道者本身具备的条件不够!以目前能看得出来的,譬如流浪在印度的达赖喇嘛,以前不说他们是佛教,反而称他们为喇嘛教,实际上是没有喇嘛教的,这只是佛教当初分布、流传的方向、地点的不同而已,西藏信的同样是佛教,只是依于他们当地的语言,称呼出家人叫做喇嘛,就好像在华北、华中、华南,称佛教的出家人都叫和尚,事实上以佛教的本身来讲,这些称呼都是偏于地方上的语言而形成的,譬如说和尚这名词,是新疆地区的语言,因为鸠摩罗什是新疆人,他来到华夏地区以后,无形中好像中国的佛教的出家人都叫和尚,其实和尚这个名词,不是汉语所形成的,新疆的土话叫做和尚(ㄏㄡㄒㄧㄤˇ),那是什么意思呢?翻成汉文叫做亲教师,就是可亲近的老师。

  根据佛教经典上所说的,出家的统统称之为比丘、比丘尼,或者沙弥、沙弥尼,在家的就是优婆塞、优婆夷,另外还有一种身份叫做式叉摩那,这个名称很少有人去使用它,过去在大陆,五大律宗道场都很少去解释“式叉摩那”是什么?结果就变成一个笼统的名称,好像“式叉摩那”也是学佛女?优婆夷也是学佛女?那就变成好像都是在家的,其实在家优婆夷就是学佛女,这是由于对佛教的经典,尤其在律部所提出的一些名称没有深入认识,以喇嘛来讲,应该也都是比丘、比丘尼,其实称呼什么喇嘛、和尚、甚至尼姑的...这都是一些不正确的名称!尤其尼姑两个字,是梵文跟汉文合并一起的一个名称,尼是女性、姑不也是女性吗?那尼姑不就变成“女女”了?其实经典上关于佛教人员的结构、定位与形成都有明白的记载。

  我也顺便告诉各位: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以至沙弥尼、沙弥都很容易了解,但“式叉摩那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“式叉摩那”是在两种情况之下而称呼的,她本身显现的是一个出家女性的相,但在未出家之前她已怀孕了,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而出家,根据戒律,这时她必须回到俗家把孩子生下来,她这个时候的身份就不能叫沙弥尼或者比丘尼,而是叫做式叉摩那。如果她把孩子生下来以后,再回到僧团,她又恢复原来的面貌,是沙弥尼或者是比丘尼,这是第一种式叉摩那。

  第二种式叉摩那呢?律部与经里面也有说明这事,当一个出家的女性,出家之前父亲与母亲健在,可是在父母不需要她照顾的时刻,她可以出家,因为她有兄弟姊妹可以照顾双亲,但是如果出家以后,双亲失去了可以照顾他们的人,这时不管你是比丘尼、或者是沙弥尼,必须要回去照顾父亲母亲,这不是还俗,只是现式叉摩那相,身份还是出家。一直到双亲有人照顾了,不需要她了,她再回到僧团,恢复原来的面目,这也叫式叉摩那。

  为什么也有叫做学佛女的呢?因为她返还俗家以后,还是显出家相,但是她又不是出家人,为什么?因为她没有具备沙弥尼跟比丘尼的身份,可是她的表相是出家身份,所以这时候回到世俗,去照顾父母或处理事情,她还是维护她的出家身份,但要受持叫式叉摩那法的戒律,所以通常讲式叉摩那是专门指女性来说的,就是我刚刚讲的两个大前提之下的问题。在台湾也有所谓的律师在戒坛或者他平常的表现,把式叉摩那当成比沙弥尼还高,这是很大的错误!这个没有高低,因为如果她原来是比丘尼,回去处理事情,但是这时候她比丘尼的身份不存在了,就不能说她比沙弥尼大,比比丘尼小,不是这样分别的。

  所以关系到佛教中的经、律、论或有关宗教的一些组织、架构,我们常常都会搞错,譬如以寺院来说,如果以原始的佛教,也就是佛陀时代的佛教来说,没有寺院这个名称,通常都是讲“兰若练处”,或者是说“兰若”,也就是现在一般人说的“精舍”,其实中文的意思是“清净的地方”,所以出家人住的地方都称之为清净的地方,什么“寺、院、庵、堂”都是中国人建立起来的!在“寺院”里能发现比较合乎原始佛教的说法,佛入灭了以后才有的“殿”或者“塔”的,这些在经典上的名称。如果谈到佛教,以宗教的大前提来看,当初在印度有十二大学派,佛教事实上是第十二个学派,末期的一个学派,也就是佛陀学派,在佛陀学派之前早就有十一大学派了,所以这第十二大佛教学派,在当时的印度,如果以正面的来说,它是一个改革性的学派,若以负面的来看呢,其它十一大学派都认为佛陀学派是一个叛逆的学派,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?我们知道佛教正式形成是在印度,是在释迦牟尼佛时期,释迦牟尼佛是在什么前提之下成立这个学派呢?因为其它的学派总会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,也就是有缺失,释迦牟尼佛他的思想强调众生平等、解脱自在,其它十一大学派都没有办法达到这种目的,譬如婆罗门讲究一个身份、地位...其它的学派,几乎都离不开身份、地位,所谓贵跟贱的差别,释迦牟尼佛为了改革这个观念,所以他强调众生是平等的,没有贵贱,没有阶级。譬如佛教僧团的组织,于中国而言,有师父、有徒弟,其实在原始佛教里面,并不称为师父、徒弟,只是一个法的传人而已,因为有师父、徒弟就已经不平等了!因此在原始佛教中,我们看僧团里面,只有所谓的“上座”、“上首”,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头,这只是在职务上面的差别,实际上在身份上是相同的,而中国建立僧团,跟我们中国的文化、历史、族性有关系,所以无形中会发现有这样的现象:譬如问人家“你是临济宗的第几世?”或“曹洞宗第几世?”这都是中国的特色,在原始佛教里面其实没有这些的。

  以前我常说一句话,以我来说,即使是住持或者所谓的方丈,还是比丘!同样只是一个受供养的人,所以在我们中国,过去是如此、现在也是如此,比丘、比丘尼好像依附在自己的门下,有师父、住持或方丈,反而否定了那层受供养的比丘、比丘尼的身份,其实僧团只有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,什么师父、徒弟、徒孙,那是中国的风格!所以谈宗教首先要知道它的组织架构以及它的成员,那么是什么时候形成中国的特色呢?就是从百丈怀海禅师建立起“丛林制度”,所谓“十方丛林”的时候开始。

  其次再看僧团,刚刚提过原始佛教并没有寺院庵堂这种名称,都是讲“寂静处”,是出家人三个或者四个人聚在一起,在那里修行办道的地方,就是你的寂静处。所以佛陀时代,我们常看佛陀在某一个地方讲经说法,通常在经典中可以看到,譬如讲“灵鹫山”,它只是一座山的名字,我们说“竹林精舍”,其实“精舍”就是根据“寂静处”来的,所以释迦牟尼佛随便找一个树林子,那就是一个说法或举行法会的地方,没有什么寺庙庵堂。如果你们去过印度,去看八大圣地,尤其是度五比丘的地方,很多人以地上还有砖的痕迹及地理基础等,其实并不是如此,它本来就划了一个界线,很庄严的在那里或修行、或说法的一个地方。所以过去大部分称作“坛”,或有些则是休息的地方,你们可以到菩提伽耶去看,那里本来就没有房子,它是用砖做一个界线,表示这个区域是干什么?那个区域是让什么人住的,还有佛陀住什么地方....等等。其实睁开眼睛一看,不过就是一块平地,如果是树林子的话呢?为什么说“头陀行”,要说“树下一宿”,或在坟墓边过日子?如果随便找一片坟墓,那地方也可以称做“精舍”或“法坛”,用来作修行的道场,种种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经济的环境关系。

  到了后期,尤其佛教传到中国之后,你们看看佛教的寺院都是富丽堂皇,大家就会想这些宫殿怎么形成的?如果大家看过华严经,就知道华严经里面说到不同的世界,譬如讲到国土就有国王,或讲刹土就有佛愿的世界....这些情况是说什么呢?都是比照天道的宫殿而来的!所以我们说帝释天、三十三天或说忉利天,它有宫殿而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宫殿,我们出家众也没有宫殿,是依据出家了,成为人天师范,怎么还那么贫穷的样子呢?”所以才以天道的宫殿来作为我们僧团的一个环境,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!不只台湾、大陆,可以说从唐朝以后慢慢形成了中国寺院的特色,有殿堂、有寮房...譬如说一个大丛林,有九殿四十八堂,这都是从百丈怀海禅师建立起丛林制度,才有这一些!以上是说宗教的型态。(未完待续)

  那宗教的内涵呢?就是指它的道理方法,也就是我们谈的经、律、论三藏,所以说宗教有它的组织架构、成员及它的经典,所谓的经典一般说是“大藏经”,其实现在的大藏经已经不同于以前了,为什么?现在的大藏经里除了原来的,还有很多“续藏”,那是怎么形成的?就是后期所谓的高僧、大德写的心得,也同样放到藏经里。实际说来,原来只有佛陀所说的经、律才是,至于论呢?都是修养到达了菩萨的境界所表现的心得,这些都称之为“论”。所以“论”不是佛说的,是菩萨们说的,只有“经”跟“律”才是佛说的。

  可是到目前为止,我们常常看到,在中国的佛教,至少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都存在这种现象,好像只有一些人专门去修学经、律,普遍性的都还是依据论来修习,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?因为佛陀说的经含义太深、太广,常说法义甚深微妙,不容易理解,那怎么办呢?就根…

《佛教 佛学 佛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