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据这些菩萨们的心得来学习佛法,一直到目前为止,常常看到这种现象,不管是弘法电视也好、佛教的杂志也好,表现出来的几乎都是什么论师说、菩萨说、祖师说,真正佛说的少之又少!为什么?好像从事经典与律部研究的也愈来愈少,反而在论部下功夫的愈多!那就是我刚说的,因为论是菩萨们的心得,心得的表现比较容易抓住,而的确有很多原典,涉及到文字的名相问题,有巴利文、梵文,还有的巴利文、梵文或者中文混合在一起,所表现的名相,常常令人分不清楚。从佛学辞典就可以看出来,很多名相如果弄不清楚就很容易错解,有的是梵文跟中文混合,有的是梵文跟巴利文.....那是关系到“经”的问题,“论”就比较容易了解。所以才会说大乘好像强调菩萨法,其实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看经律论,并不能单以“论部”来做为修习的依据或依归,毕竟我们是学佛,所以“论”只能拿来参考,好像读书、写心得报告;为什么在台湾有这种现象,几乎一个问题提出来,去问不同的法师,告诉你的答案都不相同,那是因为他学的是某一些菩萨的论,讲的就是那一些,如果是依据佛陀说的经典,肯定都是一样的!
譬如“布施”与“供养”这个名词,很多人好像理解,布施就是普遍对一般人;供养是对上的,那就会有问题产生,刚刚说过“众生平等”,在家的对出家的所谓“四事供养”,就是讲吃的、穿的、用的,以及医药等的供养,也可以说是一种布施,如果硬要说对出家人是供养的话,那就变成好像出家人比在家人高一等了,就不能够说是众生平等。又很多人把它当成是“布施波罗蜜”,其实不是,施就是付出,要注意“施”不是给予,是付出,为什么有这种差别?因为梵文的意思有这差别。“付出”通常是我自己拥有的,愿意给予更多的人得到同样的利益,但是这种付出不一定是物质的,也包括精神的在内。那“给予”呢?就变成我们一般讲的施舍了,好像把别人看得很可怜 〝啊!某某!我有钱,我给你一点〞,这就不合乎佛法的平等之道。
通常讲佛、法、僧的内涵,除了有佛教的、佛学的以外,还有佛法的,我们怎么去认识与分别?其实“佛教、佛学、佛法”离不开佛、法、僧,而“佛、法、僧”也离不开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!前面所谈的佛教,就是谈它的架构、人员的组织、以及它的生活方式。我们看,打开一部经典,一开始都是讲: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什么地方,参与什么,都是跟一些什么人、什么对象,然后呢?大家出去托钵与化缘,回来后吃完饭,就坐下来....这些谈的都是佛教僧团的型态,经典后面才开始有佛说法,所以把经典前面跟后面说法的内容组合起来,就有佛学。此中可以发现一个最大的差别:佛教是一种信仰,你不一定具有这种知识,当然更没有这种修养,那佛学呢?有宗教的样子,可是它讲究知识经验或者道理方法,它只是一些学理、理论,一般人不一定做得到,也不一定去实行,而佛法却包含了佛教与佛学!所以这三者的关系,可以独立。但也可以知道,佛教跟佛学可以成为一体,佛法就包含了佛教与佛学,如果一定要很明显的界说,那么有道理、有方法,是一种知见,在概念上我们叫佛教,在学理上我们叫做佛学,佛法则关系到生死,把佛教与佛学这些内容适时成为可以让人得到解脱、完成涅槃的结果,达到这种境界的才叫做佛法!更简单的说法:能够解脱生死、离苦得乐的才是佛法。我们常常说“纸上谈兵”,那就是指佛学,而佛教是一些组织型态、仪轨这些东西。
可以说得更简单一点,只要你皈依三宝,不管是现在家、出家相都是佛教徒。那成为佛教徒以后,去学习有关的知识经验,就是佛学。知道这些知识经验,然后把它化为修养,显现它的饶益性,那就是佛法!这样能不能理解?因为这三个东西,尤其是佛学、佛法,如果再加上佛教,就会很乱!乱的原因就是没有办法去分辨三者的内涵。禅宗有一句话,说一个人能说善道,叫“知解之徒”,佛学就是知道这些经典文字,也能解释,但能不能去实践?那就关系到佛法了!
我们从经典中可以很容易去把握,所谓“佛教”就是佛法僧的型态组织;“佛学”以经典说就是八万四千法门,提出来一些名词、文句、法相,了解它的意思,好比说“烦恼即菩提”,烦恼是一门学问,菩提也是,可以说出为什么烦恼即菩提的道理来,这很明显就是佛学;如何完成佛法呢?比如“烦恼即菩提”,你能不能够化解烦恼显现菩提?能够化解你的烦恼,显现出菩提来,这才是所谓的佛法!所以我们常看,有所谓的佛学专家,其实“专家”两个字很难说,也许他是个学佛的,在佛学的范畴之内他知道的很多,但能不能把佛学化成为力量?就以“普度众生”来说,要具备什么?“慈悲喜舍、四弘誓愿、六波罗蜜法”....等,把这些条件、知识,统统搬出来,这就是佛学,但能不能够实践?能不能够使它发挥成为力量?所以必须要完成修养才能称之为佛法!可以这么说,从所谓的“一切智”、“道种智”跟“一切种智”来分,“佛学”就是一切智,包含世间的、出世间的学问,也就是世间的道理方法与佛教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,这称之为“一切智”。什么是“道种智”呢?那是专业性的,譬如佛学里面有十大学派,是属于道种智,看看十大学派中你偏于哪一个学派?那佛法呢?就包含了“一切智”、“道种智”。“一切智”就是说佛学,“道种智”,是佛学里面的专门性的道理方法,那佛法就包含了“一切智”、“道种智”所完成的“一切种智”!
所以学佛,要能分辨什么是佛教、佛学与佛法。有很多人自认为:我也看经典、也会打坐,甚至还能入定....如果是邪魔外道呢?可能还会说:“喔!我打坐还可以灵光出窍,还可以发光喔!”如果是这么说的话,那连佛学都不是!如果自认为是佛教的话,那也是附佛外道,就是附和在佛教这个宗教的前提之下所行的外道。这许多 “不如法的”,可以说就是佛教里的外道,真正佛教的本身是正信的,强调须“依教如法”,就是要依于佛陀所教的道理以及方法。
很多学佛的人,往往觉得自己学了一辈子的佛,最后根本还不知道该怎么办?看看在台湾最近这些年来佛教的现象,好像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?人家说这个好,一窝蜂就去学这个,最后什么都得不到!人家说那个好,又一窝蜂的去,好像海浪一样的飘过来、飘过去,最后学了一辈子:嗯!我也念佛了、也打坐了,好像也知道要去西方极乐世界,但最后能不能去?不要说信心,根本是迷惑!如果能把“佛教、佛学、佛法”这三个搞清楚,一旦遇着经典上面,譬如谈到佛教的一些型态、架构,有一句话说“处处都是法、处处都是道”,你就必须知道,除了道理方法、还要能去实践!所以我提出两句话:“你所有的起心动念,都要与生死有关、要与道相应”,那才是在修习佛法!否则说的好听一点,你是在佛学上下功夫,说的不好听只是在装模作样,因为得不到它的利益!可见“佛教、佛学、佛法”,真正讲起来,佛陀的思想理念,最后的目标是进入涅槃境界,如果不能入达涅槃世界,可以说学佛是没有用的!
所以不了解“涅槃”的法义的话,会很容易造成误会,以为学佛是要死了才能有个确定?不能这么去看!必须知道“涅槃”本身的含义太多了,譬如说“不生不灭、寂静、解脱”.....这些几乎都叫做涅槃。所以涅槃不是死,解脱也不是死,而是任何一个问题,把它化解了就叫解脱。“涅槃”是把原来的一个事情化解了,而不会再发生了;那“解脱”呢?虽然问题化解了,但是还会再发生,所以我们常常谈解脱,有“究竟解脱”,什么是“究竟解脱”呢?要究竟解脱才能够入涅槃世界,也就是依于你的烦恼或业也好,业清净了、烦恼不会再生起了,那才叫究竟解脱!因为化烦恼、显菩提,那只是一个单一的解脱而已,必须要连烦恼都不生起了,菩提也不需要了,那才是究竟解脱,也就是涅槃境界!
所以我们常常把解脱当成死,把涅槃当成死,那是错误的!尤其,不管是在家、出家的,很多人谈往生,“往生”究竟是什么?念佛可以往生,那不念佛能不能往生?学佛可以往生,不学佛不能往生?想过这个问题没有?这都是不了解“往生”的意思,其实死了要往生到什么地方去?就是“往什么生处”的意思。譬如说还在六道之内的话,会认为“我现在是人道,我业太重,可能往生到畜生道或地狱道....假使你的福德因缘很好,就往生到天道,但是还是在三界六道中轮回,所以往生,并不是一定去西方极乐世界,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?那就要看你的道的修养,好比如果要去西方极乐世界,就必须具备“信、愿、行”三大资粮,如果造业太多,以欠债来讲,根本不知道该还给谁好,那一定是往生到畜生界;如果所做的是十恶不赦的业,如犯五逆罪之类的,一定是往生地狱道!所以不要把“往生”两个字认为都是去西方极乐世界。(未完待续)
所以谈佛教并不是一般人想的那么容易,什么拿三根香拜一拜,好像就是一个佛教徒。或者皈依三宝就是佛教徒,其中有一个问题:你拿三根香拜,究竟是在拜什么?你的目的是什么?你想干什么?因为你皈依三宝,总是有所求,如果不考虑种种问题,那连佛教徒都不是!我们看,常常有一些人说:“我皈依三宝了,我有皈依证。”或者说:“我受过菩萨戒,有菩萨戒的证书。”那请问念佛、修西方弥陀净土的,是不是就发给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证书呢?那叫做世间法,佛法可不是这么说的;但是我们是人,所以也不要舍弃这些,因为世间法,人的世界本来就是如此!不可以去否定它!但是也不能去执着它!此中就涉及到佛学、佛法了。
尤其初学佛的人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,睁开眼睛看到的,竖起耳朵听到的,几乎都是别人的缺点,这些人几乎是标准的佛教徒,他能够看到、…
《佛教 佛学 佛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