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听到别人的缺失与错误,可说他连佛学也不懂,因为佛学还要告诉你,看到别人的缺失,须返照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缺失?如果看到别人的缺失,发现自己也有这种缺失,就要想办法去调伏、去修行,以化解这些缺失,那就涉及到佛法了!所以“佛教、佛学与佛法”这三个名词必须真正的搞清楚。只要随便提出经典里面的名词,或是法相的认识、或遇着一个什么问题,都可以从中发现“佛教的、佛学的、佛法的”存在了。
以前我也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:“口渴了,最好的办法是什么?”就是喝水,这谁都知道!我也说过:“凡是能止渴的都是对的!”但是这没有涉及到佛法,最多只是佛学的理论而已!如果涉及到佛法的话呢,口渴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去化解你的渴”。我们知道口渴会不自在、会烦恼,要怎么样让自己能够化解烦恼,不但不烦恼,还能止渴?有一个简单的方法,泡一杯热茶给他喝,这里面就有佛学、也有佛法,你们把这个问题思考一下!想想,这个人正在那里渴得不得了,因而起烦恼,在电视剧中也常看到这样的画面:一个人在外面忙得不得了,回到家里,一打开热水瓶里面没有水,打开冰箱也没有饮料,就会气得摔东西。其实这个时候,最好的方法是泡一杯热茶给他喝,就可以发现有没有修养?为什么?如果那个人怪说:“我口渴的不得了,你还给我热茶喝?”那根本烦恼就不能化解,等于烦恼加烦恼,如果他真正懂得佛学,也懂得佛法的话,拿了这杯热茶,真的能止渴,为什么?因为要是一杯温的或者冰的水,就咕噜咕噜,一口喝下去,可能愈喝愈渴,原先的那个渴的烦恼,还是没有办法消失!因为口渴是一个问题,也是一个缘境,已形成了烦恼,须先使烦恼能够平静下来,才不会口渴得那么厉害,你们去思考一下,如果拿了这杯很烫的热茶,会不会一口就喝下去?不会的!一定是一边吹,慢慢的一点点的喝,边吹边喝....是不是那个烦恼的心念就会不存在了?缘于完全把心念放在想把这杯热茶吹冷,便会心平气和,慢慢的来,那才真正能止渴!能做到这样,才可以谈得上是懂得佛法,不像一般人、渴的不得了,拿杯热茶给他,可能气得连杯子都会摔掉!
所以,什么叫做修养?修养是要有行为,去慢慢完成的哩!是要经过修行,完成某一种知识经验,才叫做修养,可是我们平常总是不知不觉,口渴了、很方便嘛!有矿泉水....甚至什么都没有,也可以打开水龙头喝自来水,但是很少去做佛法所谓“内观”的修养、表现!我前面不是提过吗?“处处都是道,处处都是法”,禅宗说“抓住了是你的!抓不住就当面错过!”这些话你们都很熟,可是能不能用得上?所以我另外有两句话:“在现实生活中,运用思想、发挥智能”!为什么要讲这一些?人有很多的潜力,可以慢慢去累积,如果平常完全不去修行,就不可能有什么潜力,潜力是平常慢慢培养出来的,一旦拥有了,自然就会表现出来。看一个人有没有修行?就是看他平常有没有修正身口意的缺失,有没有去调整自我,改变不好的,使好的更好,那才叫做修行!也就是须完成某一种功德才叫做修养!什么是功德?就是具备了条件,而且可以表现出来!我们常常讲的“德养”,就是功德完成的,这种功德是慢慢从修行中而来!
最后再看看“佛教、佛学、佛法”:佛教包含了佛、法、僧,这一个整体,都叫佛教!佛学呢?是对“佛法、僧”的一些道理方法的认识,这种种的知见与了解都叫做佛学;而后把这一些道理方法表现出来,发挥成为有饶益性的力量,那就是佛法!这样大家能不能够辨别?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:“中药”是中国的药材、药理,有各式各样的药材都叫中药,假设“中药”是佛教,中药里头各式各样的药材,都有它的效用,能治什么病的这些道理方法,就等于佛学;进而你针对病症,拿这些中药的药材,治好别人的的病,就是把他的病化解掉,能完成这种结果,林林总总整个加起来就是佛法!这样容易了解吧!如果以个人来讲呢,你这个人由“地水火风”组织成你的色身,再加上六根、八识、五蕴,最后完成你的心识,或者我们叫做精神的内涵,这都叫佛学;那以一个人来讲,是一个概念就是个宗教;佛法呢?就是发挥你的生命力,能够完成这种饶益性的结果!
再举一个例子:你们坐的这种椅子,整个椅子就象是一个宗教的型态;它的理论是不管你拿的是木头的、金属的或者是石头的,把它怎么组合起来,以至完成这把椅子,这就是佛学;最后这把椅子真正能够用得上,这里面又关系到椅子的学理跟实用性,为什么?因为有的材料很容易坏,有的金属很容易生锈,还有因为环境的不同,它会成为坏相....其中又涉及到许多精神的、物质的现象。像物质的有“成住坏空”;精神的有“生住异灭”,其中就有“教、学、法”。所以,几乎眼目之所及,都可以发现这三者!当然这要具备一些基础,究竟你对佛、法、僧了解多少?以戒定慧来讲,你在修行、用功上,完成的修养有多少?所以,我们常常说:佛法是要能够运用在现实生活中,能够去化解那些缺失,圆满那些问题,绝不是告诉你怎么做,好像烦恼来了,我给你一个菩提,你就可以把那个烦恼打掉?绝对没有这回事!烦恼也是你自己烦恼,如果想显现菩提,就必须去认识、去了解烦恼,而后怎么样去突破它、化解它,这中间必须要能觉悟到什么,最起码你要知道自己为什么烦恼?可不可以不烦恼?这都有道理、有方法,但是要你自己实际去修行,慢慢去体验与发现,才能够完成修养。
以上谈的是“佛教、佛学、佛法”的一些概念,不管你是学佛法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还是五十年,总是离不开这些东西,问题是你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粗、细、微妙的不同?粗相的很容易把握,进入到细的就很难了,若要达到微妙的境界那就更难了!可是难归难,没有做不到的!只要自己肯修,这个“肯”,头一个就要能“舍我”,千万不要动不动把一个“我”摆在前面,等于“自己出不去、人家也进不来”。学佛最大的障碍就是因为“有我”,所以对于自己的“我”,要能够去调伏它、改正它,从有我到无我,这不是念一念:“唉!不要执着计较起分别嘛!”这并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,有时候自己不想要,可是还是会要,为什么?怕自己受到伤害,就会找理由、找方法来保护自己,一切都为了保护那个我,所以为什么要去苦行?为什么要修波罗蜜法?都是为了调理那个“我”,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,可是你绝不可以,把别人的我当成自己的我,或者把自己的我去代替别人的我,世俗不是有这种话吗?“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”,同样的“也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建筑在别人的快乐上”,那你才有调理自我的机会,这就要建立一个空间,要学习“止观”与五蕴调理的道理方法。(全文完)
《佛教 佛学 佛法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