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入二谛論(阿底峽尊者 撰著 索達吉堪布 譯釋)

  

入二谛論

  

  

阿底峽尊者 撰著

  

索達吉堪布 譯釋

  

  

  梵音:薩得達雅巴達熱

  藏音:頂巴尼拉傑巴

  漢譯:入二谛論

  

  

  頂禮大悲觀世音菩薩!

  

  

諸佛說正法,真實依二谛:

  

世間世俗谛,以及勝義谛。

  叁世諸佛在宣說解脫正法時,必定真實如理地依靠世俗勝義二谛之理。其中世間萬事萬物之現象部分,屬于世俗谛;甚深寂滅遠離一切戲論之出世間解脫境界部分,屬于勝義谛。

  

  

世俗可分二:顛倒與真實。

  

初分二水月,宗派惡分別。

  其中的世俗谛,又可以分爲兩種:顛倒世俗谛與真實世俗谛。其中的顛倒世俗谛,又分爲兩種:猶如水月、陽焰、夢幻一般,在正常的世俗五根前都無法成立的假立之法;以及因宗派所灌輸的邪分別見而産生的,執著神我、常法等等的遍計執著。

  

  

未察似成立,生與滅諸法,

  

具有作用者,許爲真世俗。

  在未經觀察的情況下,在凡夫的五根六識前似乎真實成立,從産生、留駐與毀滅等各個程序來看,都井然有序,並且具有一定的功效與能力,如火的熱性、水的濕性等等,像這樣的各種事物與現象,就承許爲真實的世俗。

  

  

勝義乃一體,余許有二種。

  

法性無所成,何有二叁等?

  在真實的勝義谛法界光明中,一切都是圓融一體、無二無別的。雖然在勝義之外的世俗谛中,可以承認有勝義與世俗二谛,但器情世間一切現象之本質或法性本身都不可成立,又怎麼可能存在什麼二谛、叁谛等等的概念呢?

  

  

言詞诠表故,無生無滅等,

  

勝義無異故,無有法法性。

  在用語言文字爲衆生宣講諸法真相時,爲了便于衆生理解,相合衆生根機,而不得不用無生、無滅、無來、無去等詞彙來表述,但真正的勝義谛,是沒有異體之相,都是清淨、平等之光明法界,所謂的有法與法性、世俗與勝義、現象與本質都是凡夫的增上安立,都是不存在的。

  

  

于空性界中,絲毫無異相。

  

無分別而悟,名言謂見空。

  在空性法界光明境界中,沒有一絲一毫的異體之相。都是一體無別、不可思議之平等法性。諸佛菩薩以無有分別的方式而通達、體悟時,我們只能用世俗名言來诠表,就稱之爲見到空性。

  

  

甚深經中雲:彼不見即見。

  

無所見能見,始終皆空寂。

  在宣說勝義谛的甚深般若經典中說:不見任何法,即是最殊勝的見。其實,真正的覺悟,是沒有能見的心識或智慧,也沒有所見的空性或法界,包括開始、中間與終結等過程,都是徹頭徹尾的空寂,原本一無所有。

  

  

離有實無實,無分別離緣,

  

無住與住處,無來去離喻。

  勝義谛遠離了有實無實、實有空性等一切概念,既沒有作爲有境的分別妄念,也遠離了所緣之對境;既沒有安住的過程,也沒有可住的住處;既沒有來,也沒有去,遠離了一切可以诠表的比喻。

  

  

  

離言無可見,無變異無爲,

  

瑜伽士證彼,斷惑所知障。

  勝義谛遠離了一切語言所能诠釋的範圍,也沒有可以見到的任何色法,沒有任何變化遷移,屬于沒有造作、沒有改變之無爲法。任何修行的瑜伽士若能證達如此境界,則能斷除一切煩惱障與所知障,現前無垢離障之佛果。

  

  

短視愚人言:現量及比量,

  

佛徒持彼二,以二量證空。

  不承認因果輪回,缺乏卓然智慧,目光短淺、追求現世的世間人說:佛教徒必須掌握以五根直接觀察世界自相的現量,以及用邏輯推理推導出事物總相的比量。依靠這兩種量,即可以證悟空性。

  

  

則外道聲聞,皆可悟法性,

  

何況唯識宗,中觀更無異。

  照此說來,則一切外道與小乘聲聞,都應該完全證悟法性,何況說見解更勝一籌的唯識宗呢。唯識之上的中觀宗,也與這些宗派沒有差別了。

  

  

故一切宗派,以量量故同,

  

衆思辨異故,量所量法性,

  

豈非成衆多?.

  如此說來,由于內外道的一切宗派都是以量來衡量的緣故,所以都沒有區別。但因爲各個宗派在思維、辨別、研究的方向與原則等等有著本質的差異,則以各宗派所承許之量所衡量的法性,豈不是也成了很多種了嗎?

  

  

無需現比量,遮止外道诤,

  

故諸智者說。

  本來證悟法性、獲得解脫,並不需要具有能取所取等二元化概念的現量,以及邏輯推導而得的比量,但爲了遮止外道無中生有的各種诤論、辯駁,諸大智者便暫時安立了這些世間的學說。

  

  

清辯阿阇梨,及經教均言,

  

以有無分別,二識不可悟。.

  無論是在佛經教典中,還是在印度大班智達清辯阿阇梨的論著中,都異口同聲地指出:無論是以無分別的現量識,還是以有分別的比量識,都不能證悟無以言說、深不可測之萬法實相。

  

  

依誰證空性?如來所授記,

  

照見法性谛,龍樹徒月稱。

  依靠誰的教言和引導來了悟、印證萬法之空性呢?希求證悟實相空性的諸衆,應當依照佛陀在《楞伽經》、《金光明經》等經典中所授記的,現證一地果位,照見甚深法性義谛之聖者龍樹菩薩的首座大弟子——月稱菩薩的教言,嚴格奉守尊者教誨,以巨大之精進勇猛不斷地聞思修持。

  

  

依彼傳竅訣,能悟法性谛。

  

經說衆法蘊,有八萬四千,

  

皆歸此法性。.

  依靠月稱菩薩所傳下來的竅訣,就能證悟法性實相的真谛。雖然佛陀在經典中宣說的對治煩惱,獲得解脫的衆多法蘊,一共有八萬四千種。但這些千差萬別的法門,最終都將如同江河流入大海一般,歸入證悟法性的光明大海。

  

  

悟空得解脫,余修皆爲此。

  若能證悟空性,即能獲得解脫。所有的六度萬行,都是爲了達到這一目標。

  

  

若舍正世俗,即使修空性,

  

因果善惡等,來世必欺辱。

  如果舍棄了正世俗,不顧因果規律,不懂善惡取舍,爲非作歹、有恃無恐,則即使精勤修習空性,自己所做的善惡因果,也必將在來世現前,使自己遭受果報的嚴厲懲處。

  

  

依少分聽聞,不知真谛義,

  

亦不修福者,淪爲卑劣人。

  僅僅浮光掠影地聽聞了少量經教論典,便淺嘗辄止,不願深入經函、廣泛聞思。其結果,是不可能了知萬法真谛之義的。在缺乏智慧的基礎上,又不積累福德資糧,終將淪爲卑下拙劣之愚者,實在是太可惜了。

  

  

若錯解空性,淺慧者將墮。

  如果錯誤地理解了空性的真實含義,以爲空性就是什麼都沒有,不顧因果取舍、不知修福行善,等待這種智慧低劣之愚夫的,只有慘墮惡途的下場。

  

  

月稱論師雲:世俗乃方便,

  

勝義方便生,不知二差別,

  

邪見墮惡趣。

  阿阇梨月稱論師在《入中論》中指出:六度萬行、因果輪回等方便法門,都屬于世俗谛的範疇;通過修持這些方便法,最後所抵達的境界,就是勝義谛。如果不知道世俗谛和勝義谛之間的差別,一切都按照勝義谛的規則行事,輕毀了世俗谛的因果規律,最終必將因惡分別邪見而投生惡趣,飽受痛苦。

  

  

若不依名言,不能證勝義。.

  如果不依靠世俗名言的種種方便,勤奮地積資淨障,就不可能證悟超越一切戲論言思之勝義谛實相。

  

  

無正世俗梯,欲漸次抵達,

  

真實大廈頂,智者不容有。

  如果沒有正世俗的種種方便階梯,而妄想拾級而上,最終抵達真實勝義谛之大廈頂端,這是任何智者都清楚絕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

  

世俗諸現象,理析無所得,

  

不得即勝義,本住之法性。.

  如果以正理進行觀察剖析,則世俗中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喜怒哀樂等一切現象,一絲一毫也了不可得。無有所得的境界,也就是真實勝義——本然安住之自然智法性。

  

  

諸因緣若生,世俗顯現成,

  

若彼不能成,水月等誰生?

  如果因緣能夠産生世俗顯現,則世俗中的一切顯現就能夠成立。如果因緣不能讓世俗中的種種顯現成立,那水月等一切幻象又從何産生呢?

  

  

故諸因緣生,所有現象成。

  

諸緣若斷絕,世俗亦不生。

  由此可見,正是因爲各種因緣,才産生了所有世俗顯現,才令世俗顯現有了成立的基礎。如果諸種因緣消失、斷絕了,則世俗間的一切也不可能産生。

  

  

見解不蒙昧,行爲極清淨,

  

則不入歧途,趨往清淨刹。.

  如果見解上毫不顛倒愚昧,具有世出世間之智慧,行爲取舍方面也極爲清淨,纖塵不染,則不會誤入歧途,最終必將去往清淨安樂之佛刹。

  

  

壽短所知衆,壽量且不知,

  

如鵝取水乳,修持適己法。

  世間與出世間的學問浩如煙海,而南瞻部洲衆生卻壽命短促,並且無法預知壽命長短,所以要像天鵝從水乳相混的液體中吸出乳汁一樣取其精華,選出適合自己根機意樂的法門進行修持。

  

  

短視愚者吾,無力擇二谛,

  

然依師所說,立龍樹二谛。.

  我本是見識短淺、智慧匮乏者,僅憑自力根本無法抉擇二谛甚深之理,但依靠諸大具德上師所說的教言,便撰寫了這篇綜述龍樹菩薩之二谛意趣的論典。

  

  

金洲王請作,若今有人信,

  

應善察而持,非唯因信敬。

  這篇論著,是應金洲王的勸請而寫下的,若現今時代有人對此生信,希望能妥善地鑽研、析察,最好不要僅僅只有一個膚淺的信心與恭敬。

  

  

格日帕拉王,遣得瓦瑪德,

  

比丘請造此,今智者當察。.

  應金洲王格日帕拉派遣的比丘得瓦瑪德之勸請,而撰寫出這篇《入二谛論》,誠懇地期望當今時代的諸位智者能夠認真觀察抉擇此中所說之道理。

  

《入二谛論(阿底峽尊者 撰著 索達吉堪布 譯釋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