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北京師範大學問答

  北京師範大學問答

  

  『 2011年11月30日晚上』

  

  (一) 問:我是教育學原理專業的學生。您說最喜歡做的有兩件事,一是看書,一是以自己微薄的力量,盡量幫助有緣的人。請問,什麼樣的人算是有緣人?和有緣人相對的,是不是無緣之人,對于他們,我們應該怎麼樣幫助?

  

  答:有緣和無緣,是相對而言的,每個人都可能是有緣之人。

  

  判斷有緣和無緣的關鍵是,自己的言行能否讓對方獲得利益。比如說,我今天的演講,雖然可能講得不好,但如果對某個人的智慧增長,能起一點助緣的作用,那麼他就是有緣人。

  

  而有些人,雖然知道有這個講座,卻沒有來參加;或者,雖然來參加了,但對我說的內容不感興趣,那麼,盡管我心裏想幫助他,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得到利益,因此是無緣之人。

  

  如果我們想幫助他人,就應該發一顆好心、發一顆廣大的心,只要是衆生,都應作爲自己幫助的對象。當然,假如自己已經努力了,但由于因緣不成熟,對他人起不到作用,那麼自己也應該隨緣,沒有必要痛苦。

  

  (二) 問:是什麼原因促使您皈依佛門的?又是什麼契機讓您選擇出家的?

  

  答:藏族的傳統跟漢族不太相同,我們藏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佛,而且每個人從小就學佛、念佛。藏族有一種說法:“孩子會叫媽媽的時候,就會念觀音心咒——嗡瑪呢巴美吽了。”這不僅是一個說法,實際情況也是如此。所以,對我來說,不存在“爲什麼會皈依佛門”的問題。

  

  讀中學的時候,我對佛法的信心越來越大,並生起了出家的念頭,但沒有成功。讀師範的第一年,我也想出家,還是沒成功。後來在讀師範學校的最後一年,終于出家成功。

  

  (叁) 問:我是道德教育方向的學生。請問,您是怎樣面對孤獨的?很多人都會面臨這個問題,在這方面,您對大家有什麼建議?

  

  答:有這樣一個說法:“孤獨,是一種寂靜;沈默,是一種禅定。”

  

  到目前爲止,我好像沒有感受過所謂的孤獨。世人認爲的孤獨,對修行人來說,其實是一種寂靜的快樂。就像長年累月在山洞閉關的修行人,他會不會因此而寂寞呢?肯定不會。

  

  我家鄉有一個出家人,在拉薩附近的山洞裏閉關了十二年。前不久他回來了一趟,我問他:“你在十二年中,天天都坐在山洞裏,連太陽光都照不到,會不會寂寞,會不會痛苦呢?”他說:“沒有啊,在山洞閉關的快樂,簡直無法言表!反而來紅塵一趟,我特別不習慣,馬上就想回去。”

  

  因此,世間上很多的單一狀態,在常人看來,是一種孤獨和傷感,但如果自己沒有這樣的執著,並樂在其中,那就不會是一種痛苦。就像天上的月亮,也只有一個,但它發出的光卻那麼美,能照亮大地、開啓蓮花,給很多人帶來快樂。

  

  (四) 問:我是教學部的老師。佛教能安頓我們的心靈,給世界帶來祥和,但我們也可以看到,現在佛教興盛的地方,比如泰國、尼泊爾、印度,以及西藏,經濟都不太發達。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,佛教並不是很興盛。

  

  現在有種說法是,個人幸福指數=擁有÷欲望。也就是說,要提高幸福指數,有兩個途徑:一是發展經濟,讓人們擁有得更多,西方走的就是這條路;另一個途徑就是節製欲望,也就是佛教所提倡的。

  

  我的困惑是,這兩種方式如何圓融?如果選擇節製欲望,那麼,還承不承認經濟發展對人類幸福的貢獻?

  答:經濟發展對人類的幸福,是有積極作用的。但佛教對幸福的定義,並不完全跟財富劃等號。

  

  我也承認,現在佛教比較興盛的地方,不論是泰國,還是西藏,經濟方面都不是特別富裕。這個原因,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:

  

  一方面,從因果規律來說,今生信仰佛法、造下善業,並不是馬上就能成熟果報的,有些善業要等來世才會成熟。因此,這些地方現在比較貧窮,可能是人們昔日沒造過財富圓滿的善業。

  

  另一方面,經濟發達、擁有財富,並不等于人們非常幸福。就拿中國來說,經濟上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,但人們的幸福指數,卻比十年前降低了很多。所以,人們的幸福,並不與擁有的財富成正比。

  

  佛教的財富觀是,既不主張過于貧窮,以至于生活都沒辦法維持;也不贊歎過于奢侈,完全沈溺于物質享受。而是選擇一個中道,一方面要能維持基本生活,另一方面,也不盲目地追求財富。在這種狀態下,幸福才最容易獲得。

  

  (五) 問:我是教育法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。佛教提倡修身養性,提高道德修養,從而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爲。而法律,則是通過一種外在的強製力,來規範人們的行爲,非常強調懲罰。在我看來,不管是佛教,還是法律,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,就是讓世界沒有犯罪,從而更加和諧。而在這方面,法律似乎顯得有些力不從心,比如製定的法律越來越多後,卻發現,法律的漏洞也越來越多,人們的不良行爲頻頻出現。

  

  所以,我想問您:佛教在和法律共同合作,使社會更加和諧方面,應該起什麼樣的作用?

  

  答:佛教主要強調自淨其意,也就是調伏內心。關于如何調伏內心,有一個很好的比喻:比如,爲了保護自己的腳,在大地上行走時不被荊棘等傷害,而把整個大地全部鋪上皮革,這肯定是不現實的。最好的方法是什麼?是用小小的一片皮革做成鞋墊,這樣一切問題就解決了,你穿著鞋子到處去,腳也肯定安全,不會被東西刺傷,這就相當于覆蓋了整個大地。同樣的道理,如果人們的內心有所約束,行爲自然得到規範,很多不如法行爲也就漸漸消失了。

  

  所以,假如每個人內在的修養有所提高,那麼,法律在規範行爲方面的壓力,自然就會減輕。

  

  像我所在的佛學院,大概有六七千人,但附近的派出所在維護治安方面,基本上沒什麼事可做,因爲大家都是佛教徒。試想,倘若是一個六七千人的非佛教群體,可能經常有各種違法行爲,而民警們,則是白天晚上都拿著電棒,維持治安。我有時候跟派出所的負責人開玩笑說:“佛學院裏全是佛教徒,所以你們經常沒事幹;這些不是佛教徒的話,你們可能天天都得加班,晚上也需要上夜班。”

  

  所以,一個社會若認識到了道德的重要性,並且人們的修養很高,那麼,即使沒有很多法律,人們的行爲也會如法。就像治病一樣,病根已經祛除了,其他症狀自然不會構成威脅。

  

  當然,這也並不是說,法律就完全沒有作用了。對于一些剛強難化的野蠻衆生,在某些時候,還是要用法律來製裁。佛教的教言中也有這樣的要求。

  

  (六) 問:我是教育政策與教育法學專業的博士生。您是我見過的,唯一一位學院派的佛學者,或者說是學者型的法師,不知這樣稱呼對不對?

  

  因爲我老家是安徽農村,那裏也有很多人信佛,但在他們的信念和語言中,超越性的事物特別多,比如鬼神等。我對這些並不相信,因爲依靠我有限的認知結構,覺得這些無法成立。而您講的很多道理,包括人生信條與道德修養等,我是很贊同的。

  

  因此我想問您:超越性的事物,占佛教思想的多大部分?這些事物爲什麼在你們的理解能力範圍內,是可以成立的?

  

  答:其實我也不算是學者型的法師,更不願意成爲一名只是研究理論的學者。因爲很多研究佛教的學者,分別念比較重,對佛教的很多理論和實踐,經常這裏看不慣、那裏看不慣,而且,他們所作的很多評論,都是不正確的。

  

  學佛必須要有一種體驗、一種修行,佛教徒若整天都是誇誇其談,而不關心修行,這是我不太喜歡的。只不過今天跟你們交流時,用到的全是一些理論、推理。

  

  佛教裏講的超越性事物,包括鬼神,的確是有。現在很多年輕人,因爲沒有親眼見到,就一概不承認。其實暫時你不接受也可以,但千萬不能說,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。以前一些美國總統,如林肯、裏根,他們身邊的人也不承認鬼神,但後來這些真在白宮中出現了,他們也不得不承認。

  

  雖然我剛才說釋迦牟尼佛不是神,但在這個世界上,鬼和神確實有。你們在城市裏,不一定能感受到,但若到了一些特殊環境中,很可能就有親身體會。

  

  所以,希望很多年輕人,對于超出自己知識的領域,不要隨便就一口否認。像藏地的虹身成就,對很多人來說,也是一種超越性的現象。但有些高僧大德圓寂時,確實身體可以化爲光,肉體一點都不剩下。這方面在曆史上,包括近代,都有很多的事例。

  

  前段時間,我去法門寺的地宮,朝拜佛指舍利時,也看到一些領導見舍利發光的照片。因此,超越性的事物,雖然超出了一般人的認知範圍,但事實上,它的存在是無法否認的。

  問:您說人生中痛苦占多數,快樂是短暫的。我雖然才二十幾歲,但已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,因此很贊同您的觀點。

  

  不過,我有個疑惑是:痛苦是欲望太多導致的,但如果要禁欲,則會帶來新的痛苦。比如,佛教主張吃素,但讓我不吃肉的話,我會感到痛苦;如果不讓我結婚,我肯定也很痛苦。因此,爲了消除痛苦,就要減少欲望,但減少欲望本身又帶來了新的痛苦,這個矛盾怎麼解決?

  

  答:吃素或者持戒,如果對你來說非常痛苦、難以做到,佛教也並不會強迫你必須做,而是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根基,循序漸進地進行。

  

  比如,佛教中的居士五戒,你可以只受一條,也可以受兩條、叁條、四條,或者五條全部受持。在五戒都能做到的情況下,假如因緣具足,還可以受更高層次的戒律,比如八關齋戒、菩薩戒等。並不是你自己不想受戒,非要讓你受;或者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,非要讓你做,沒有這樣的要求。因此,佛教的戒律和修行,是根據各人的根基來選擇的。

  

  但你如果沒有受持戒律,行持一些不如法行爲,果報也是不虛的。因此,即使沒有受戒,對于傷害衆生、危害社會的行爲,還是要盡量製止。

  

  (七) 問:我是教育學的學生。有句話說:“小隱隱于林,大隱隱于市。”請問,在家修行、到寺廟修行或閉關,還有就像您這樣雲遊,這幾種修行方式,哪種比較適合我們?另外,不同的環境,對于我們的修行,有什麼不同的作用和影響?

  

  答:每個人的根基和緣分都不相同,因此,什麼樣的修行方式對自己最適合,也不能一概而論。

  

  其實,我也不是真正的雲遊。今天上午,我還跟個別佛友說:“很想早點回佛學院去。不然,在城市裏呆太久了,經常是瑣事纏身、雜念紛飛,這對修行人來說不是很好。而在佛學院裏,心會比較清淨。”所以,我只是偶爾出來“雲遊”。

  

  不管是雲遊,還是在寂靜處修行,甚至上班也好、在學校學習也好,最重要的是,每個人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心,反省自己,這就是一種修行。如果修行好一點,吃飯、上班、騎自行車等,無論做什麼事,都能觀察自己的身體、語言、心態處于什麼狀態中。因此,有智慧的人,經常反觀自己,一日叁省。而沒有智慧的人,即使是給別人傳法,或者做很多善事,但目的可能是自私自利的,根本沒有想到社會和衆生,這樣的話,只是一個表面行爲罷了,意義不是很大。

  

  所以,修行最關鍵的是心,表面的形象並不重要。心善則一切都善;心惡則一切都惡。

  

  (八) 問:我是教育學原理專業的學生。請問,釋迦牟尼佛的人生,是什麼樣的人生?他的生活爲什麼快樂?您剛才講“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”,既然世間的快樂都是短暫的,爲什麼單單佛教徒的快樂、成佛的快樂是永恒的?

  

  答:釋迦牟尼佛出家前是王子,過著非常美滿的皇宮生活,也有許多嫔妃,但後來他認識到,每個人都要面對老病死苦,皇宮的生活也會好景不長,應該尋找永恒的快樂,于是舍棄塵世的一切,前往寂靜地方修行。通過修行,他獲得了大徹大悟,這種境界,可以稱之爲永恒的大樂。

  

  而世間的快樂,都是無常的,不離行苦的自性,跟在快樂後面的,往往是痛苦。就像我剛才講的,世間人追求的快樂,在剛開始,可能覺得是一種快樂,但時間長了,就沒什麼感覺了,甚至會變成痛苦。

  

  當然,並不是每個佛教徒的生活都很快樂。有些人表面上是佛教徒,但實際上並沒有將佛法融入自心,這樣的話,不一定能調伏煩惱,經常也會流淚、痛苦。

  

  但佛陀的境界,完全是永恒的快樂,爲什麼呢?因爲這種境界淨除了所有煩惱障和所知障,一切執著消于法界,現前了色身與法身雙運的果位。

  

  當然,沒有一些佛教專業知識的人,聽了這些不一定能理解。但如果你證悟了這種超勝境界,就能完全遠離世俗的執著,根本不會有痛苦。因爲所有痛苦都源于我執,都跟“我”有關,人們的苦和淚,歸根結底就是執著“我”而産生的。而佛菩薩斷除了這種我執,因此,獲得了不可思議的無比大樂。

  

  檀傳寶教授結語:

  

  今晚,是一個非常充實、非常圓滿的夜晚。

  

  關于佛教,我在很多年前,就聽過一位高僧的教誨,他跟堪布講的一樣,說佛教在某種意義上,並不是一種宗教,而是一種教育。尤其從道德層面來講,佛教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和方法,這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,有非常契合的地方。

  

  我們研究中心,以及在座的各位,對道德教育之所以熱心,我認爲有兩個原因:第一、道德教育,能讓我們的人生因具有德性而充滿智慧,進而獲得幸福;第二、我們北師大教育學部的老師和同學,對這個國家來講,可能應該擔負起更多利益衆生的使命。

  

  所以,今天晚上,不僅是我們個人接受了一次智慧的啓迪,同時我相信,堪布的智慧爲未來教育學的研究與學習,爲未來我們更好地服務于中國教育跟社會發展,也一定是貢獻良多。讓我們以最真誠的掌聲感謝堪布!

  

《北京師範大學問答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