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青海師範大學問答

  青海師範大學問答

  『 2011年11月7日下午』

  (一) 問:我是該校的一名老師,想請教您一個問題:在當今這個經濟時代,我們藏族無論老少,心靈正在被日益侵蝕。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身上,幾乎看不到尊老愛幼的美德,高尚的行爲也化爲了烏有。請問,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?對于他們這些不好的心行,您有什麼方法可以挽救?

  

  答:這個問題在當前來講,的確很現實!現在許多藏族年輕人,性格上有了很大的變化,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跟教育有關,另一方面也跟他們的信仰有關。

  

  就拿漢地來講,往昔曾有無數令人稱道的美德善行,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,也自儒教的孔子、孟子、荀子起,數千年來一直源遠流長。可是如今,這種美德卻被盲目的平等主義取代了,許多人打著“平等”的旗號,聲稱長輩與晚輩要平等、老師與學生也要平等,尊師重道反而被視爲一種落後。所以,在我們藏地,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這種思想的波及,現狀確實令人擔憂。

  

  當然,這種現象,跟“文革”的余毒也有很大關系。當年,人們認爲古代傳統是統治階級剝削、壓迫勞動人民的工具,進而對其恨之入骨,通過長期的階級鬥爭,恨不能將古代傳下來的東西,全部都斬草除根、統統不留。這種錯誤的觀念,其破壞力非常之大,如今在漢地、藏地也仍有市場,不少人還將此奉如圭臬。除此之外,唯物論所宣揚的理念,也在藏族年輕一代的心中日益紮根,致使他們對叁寶沒有信心,對長輩缺乏孝順,對造惡無慚無愧等等。

  

  那麼,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狀呢?

  

  我覺得,首先,教育的導向至關重要。你們作爲老師,理應用藏族的傳統文化,正確引導學生的人生;我們作爲出家人,也應對以僧團爲主的有緣衆生,進行這方面的教育。同時,我們還要前往其他地方,在農牧民的群體中,廣泛弘揚藏族的傳統文化,以及相關的人生格言、佛法教義等。只要我們堅持不懈、持之以恒,很多人的心就會逐漸改變,慢慢生起信心、慈悲心、善心。以此,藏族才會成爲真正的藏族,並能長久留存于世。

  

  否則,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。一般而言,弱小的民族被強大的民族所同化、吞並,這在全世界來講,也是不可阻擋的一種趨勢。假如我們不珍惜本民族的文化,到了最後,自己的傳統蕩然無存,內心的慈悲點滴不剩,這不僅僅是藏族的悲哀,也是全人類的悲哀。

  

  當然,若想扭轉這種命運,對我而言,就像佛教的一個比喻中所說,猶如失去雙臂的母親,眼睜睜看著獨子被河水沖走,自己卻無能爲力一樣,看到藏文化日漸衰退,我雖然清楚地知道這也不對、那也不對,卻找不到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,可以真正地力挽狂瀾。正如剛才的比喻中所言,斷臂的母親因爲缺乏雙手,自己明明心急如焚,卻對落水的孩子無可奈何,同樣,我們由于內外的各種因緣所致,如今想要一下子改變人們的性格,也可以說是難如登天。

  

  但無論如何,大家也不能就此放棄,而務必要竭盡全力。我們身爲出家人,尚且能不顧一切艱難困苦,前往各地弘揚藏文化,甚至爲此舉辦一些掃盲活動,你們在家師生就更應當義不容辭了。同爲藏族人,我們有著同樣的血脈,所以,藏族未來的命運,每個人都應該放在心上,並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。哪怕你只有十來個學生,也要想方設法引導他們往好的方面發展,把他們不好的習性改變過來,這一點極爲重要!

  

  (二) 問:我代表在座的各位,對堪布爲我們的演講,表示衷心的感謝!我的問題是:關于佛教,藏地、漢地、國外的許多智者,各有不同的說法:有些說是唯物,有些說是唯心,有些說是有神論,有些說是無神論。那麼在您看來,這四種說法中,佛教到底屬于哪一種?爲什麼?

  

  答:從究竟的層面來講,無論認爲佛教是有神論、無神論、唯物、唯心,都不能完全成立。月稱論師曾說過:“彼觀名言亦非理,汝所計生由何成?”在勝義中,輪涅所攝的器情世界萬法,皆無有自性,既不屬于任何一派,也遠離了一切承認。正如龍猛菩薩所言:“我無承認故,我即爲無過。”故而,大乘最究竟的見解,不偏墮任何一方,佛教不屬于這四者中的任何一種。

  

  但暫時而言,根據衆生根基不同所安立的不同層次的教義,與這四種說法也各有相似之處。比如,有實宗承許實有之法存在,可以算是一種“唯物”;唯識宗認爲萬法皆由心造,可以算是一種“唯心”;勝義中,一切聖尊、咒語都不存在,可以稱之爲“無神論”;世俗中,一切聖尊、咒語都真實不虛,又可以叫做“有神論”。

  

  這些觀點彼此互不相違,因此,你上面提到的四種說法,跟佛教有一定的相似之處,但並不能完全涵蓋佛教。以此也可以了知,佛教的智慧能夠涵攝一切學問。

  

  (叁) 問:我是本校的一名老師,首先代表今天在場的各位朋友、老師,乃至其他部門的人,由衷感謝您這次所帶來的演講!在我們藏地民間,有很多人信仰佛教,這方面也有大量的儀軌,內容多爲修持護法、本尊等。當然,修這些也是佛教的一種行爲,但在您看來,這些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呢?

  

  答:這位老師問得很好!從藏族以前的傳統來看,大多數人都認爲,佛教只是念經、祈福、做佛事等等,這也是漫長曆史所留下來的習俗。然而,以儀軌來誦經祈福,實際上只是佛教的一部分,卻不是它的根本。

  

  真正的佛法,誠如世親論師所言:“佛之妙法有二種,教法證法之體性,持教法者唯講經,持證法者唯修行。”佛法分爲教法、證法兩種,其中,文字上的叁藏教典叫“教法”,內心中生起信心、菩提心等叁學功德叫“證法”。依靠聞思修行,證達了佛法的真實境界,則稱之爲“受持正法”。

  

  我們平時念誦儀軌,供修護法、本尊,不能說這不是佛教,但也不能說佛教就僅限于此。真正的佛教,需要了知佛陀的功德,並對佛法生起理性的信心。就拿皈依而言,至少要懂得皈依的功德、皈依的方法;發菩提心的話,也要精通菩提心的功德及其理論。

  

  你們老師和學生當中,有些人也經常念經,這個習慣非常好。不過,念經若只是爲了心情舒暢、辦事順利,這還遠遠不夠,而一定要懂得觀修方法,及其前行、正行、後行等道理。當然,這其中最關鍵的,還是要從心坎深處皈依佛陀,並對此生起理性的信心。

  

  因此,修學正法,才是佛教的核心。如今漢地有許多信徒,常常到寺院燒香拜佛,但是不懂佛理的話,學佛只能停留在形象上,很難觸及到佛法的本質。所以,真正的學佛,必須要懂得佛教的教義,這對出家人、在家人來說,都不可缺少。否則,僅僅是佛教的個別行爲,這些不能稱之爲正法。

  

  鑒于此,近幾年來,我們一直呼籲各地的在家男女、出家人,務必要修學正法。畢竟佛教的意義相當深奧,沒有系統學習的話,不可能輕而易舉就通達。像世間的學問,尚且要依次讀完小學、初中、高中,花費十多年的時間,一直學習課本知識,那麼佛教的教義更爲甚深、廣大,不去學又怎麼可能明白?所以,大家一定要系統學習,如此才會懂得佛教到底是什麼。

  (四) 問:很感謝您不辭勞苦地來到青海師大,爲我們宣講“佛教文化的價值觀”,我實在是感激不盡!今天您所演講的內容,主要是藏文化的現狀及其價值、特點,並告訴我們如何保護它,尤其談到了佛教的價值觀,這些都值得每個人深思。其中,您說到佛教是心靈科學,請問,佛教與科學之間關系是怎樣的?將來社會發展的過程中,科學重要還是佛教重要?

  

  答:佛教,如今被稱爲內在的科學。像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,在研究多年心理學之後,接觸了藏傳佛教的《西藏度亡經》,發現它對自己的心靈有極大幫助,于是認定佛教是一種心靈科學,並對此給予極高的評價。同樣,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認爲:“如果有一個能應付現代科學需求,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,那必定是佛教。”

  

  佛教,或者說佛法,實際上是佛陀照見萬法真相之後,抉擇並加以宣揚的。一般而言,“法”有十種涵義,如古籍中雲:“法乃所知道,涅槃及意境,福德壽典籍,未來定境規。”而佛法中的“法”,則是指佛法的精要,正如佛經所言:“諸惡莫作,諸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”也就是說,提倡不造惡業、行持善法,這即是佛教的本意。

  

  如今的科學,對于外在的物質,可以說有諸多觀察,然而對于內心世界,卻是一籌莫展,只能無奈地在門外徘徊。而佛教的教義,淋漓盡致地揭示了這方面的真相。因此,著名院士朱清時認爲,佛教是當之無愧的心靈科學。

  

  所謂的“科學”,其實除了社會科學、自然科學以外,還有一種,叫做心智科學,或心靈科學。在我看來,人類只要生存于世,並想不斷發展,心靈科學就不可或缺。這種內在的科學,與外在的發展只會相輔相成,而絕不會成爲它的絆腳石。

  

  倘若沒有心靈科學,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升,人們的內心只會越來越空虛、蒼白。就像如今美國和漢地的很多富翁,縱然擁有數億家産,卻感覺不到絲毫快樂,始終被痛苦的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。可見,外在的物質再怎麼富足,也無法帶來內心的安樂。他們不像我們藏族,基本都相信前後世存在,也有許多對治痛苦的調心方法。對這些人而言,假如今生根本不快樂,那一切的發展都沒有了意義。

  

  現在漢地個別地方,有些信仰佛教,有些也不相信。但對沒有信仰的人來說,人生往往缺乏歸宿感,隨著社會的發展,內心的欲望會越來越大,有了一套房子,還想要一套;有了一輛車子,還想要一輛……如此,一輩子都淪爲金錢的奴隸,許多現象看起來令人非常傷感。所以,對這些人來講,我覺得,心靈科學顯得尤爲重要。

  

  (五) 問:我是青海師大2011年的研究生。如今前往漢地城市的藏族喇嘛,叫做“漢喇嘛”。其中,有一部分是真正續佛慧命的,用佛法饒益了無數弟子。但還有一部分,沒有任何修證,只是依靠打卦算命等方式來斂財,甚至盜用一些高僧大德的名稱,四處搜刮錢財,最終讓自己腰纏萬貫。從佛教教義的層面來看,這樣做是否合理?我們應當如何對待這一現象?

  

  答:我本人而言,應該算是最早的“漢喇嘛”了。1987年,法王如意寶前往五臺山時,漢地從來也沒見過“漢喇嘛”,以至于我們去一些商場時,售貨員見到我們都不賣東西了,一直圍著我們指指點點,好像發現了外星動物。當然,現在可不會這樣了。

  

  正如你所說,在“漢喇嘛”當中,有些是真正的高僧大德,他們前往很多城市,並不以金錢爲目的,而完全是以佛法利益大衆,引導很多人皈依佛門,爲他們種下解脫的善根,並創立非暴力的和平妙道,給無數人和動物帶來了今生來世的快樂。但也有一些人,假借佛教和寺院的名號,穿著袈裟,前往漢地,各種行爲特別惡劣、令人發指。

  

  不過,讓我們一口咬定誰是真、誰是假,這也非常困難。從曆史上來看,昔日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之前和之後,印度也有很多人入藏,有些是爲了騙取金子而來,但也有些是爲弘揚佛法而來。因此,我們不能一開始就急著斷定好壞,而應當通過細致的觀察,去粗取精、去僞存真。

  

  問:您剛才說佛教是非常稀有的文化,但如今,佛法教義與信教群體之間有很大的距離,這一點相當遺憾。我自己希望將來因緣成熟時,成立一些組織,對大衆雖不能傳授很深的佛法,但至少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理念。畢竟,無論是哪個民族的宗教或政治,都是以民衆爲基礎的,佛教未來若想被廣泛接受、護持、弘揚,需要民衆的大力支持和發揮作用。在這方面,請問您有什麼想法?

  

  答:如今,價值連城的如意寶般的佛法,跟世間俗人的心之間,確實有很大的距離。不過,這個問題,短時間內也很難解決。以後最好是各地成立一些組織、團體,從掃盲開始,次第讓大家學習一些簡單教言,以及皈依、發心等佛教基礎知識,這樣久而久之,才會讓更多人認識到佛教的殊勝。

  

  此外,學校師生也應提升自己的佛學水平,否則,自己的佛教覺悟太低了,則根本無法品嘗到藏文化的美味。同時,我們各大院校還應建立一些佛教的研究機構,及其他各種組織,並通過考試的方式,學習《菩提道次第論》、《普賢上師言教》等經論,以此來提高自己的佛學水平。若能這樣,將來逐漸改變藏民族的命運,也並不是什麼難事。

  

  以前我們藏地,缺乏在大衆中廣弘佛法教義的傳統。不過這幾年來,許多上師往赴各地弘法利生,如今的成效也比較顯著,一些連字都不認識的農民、牧民,都懂得叁殊勝、觀修金剛薩埵了,甚至水平完全超過一般大學生。如果大家能這樣共同修學佛法,這在一切行爲中,是最重要的行爲。只要依此不斷努力,我相信,佛法與人心之間的距離會日益縮短,人類的未來也會更加美好。

  (六) 問:您剛才說,學習藏文化與學習佛教應同時進行。那麼,對一個學生而言,在學習知識的同時,積累福報有何必要呢?

  

  答:作爲學生,首先,學習知識是很關鍵的。然後在此基礎上,若能行善積福,這是十分明智的選擇。

  

  前世沒有福報的人,今生一切都會不順利,運氣也非常差。所以,古籍中說:“精勤如山王,不如積微福。”只有精勤地積累福德,做任何事情才會事半功倍,否則,僅僅是依靠精進努力,不一定就能如願以償。

  

  就如同有些學生考試,福報不夠的話,平時學習成績再好,結果也考不上。所以,積累福報非常重要。佛陀也說過:“具有福德者,所求皆如願。”

  

  對你們學生而言,倘若造了很好的福德,即使沒有特別勤奮,學業也會很容易成就,同時依靠福德力,心中的智慧能夠自然開啓。一般來說,有了前世的福德之果,再加上今生的努力學習,人生的前途就會很美好。同樣,依靠這樣的因緣,自己的上半生、下半生,乃至未來的生生世世,也會非常幸福快樂。

  

  因此,長期護持這樣一顆善心,以及上供下施的善舉,並如理如法地行持,這一點極爲關要,請大家牢記!

  

《青海師範大學問答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