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面著手,那表面上喊了多少口號,也不一定能起到真實作用。
而若想行持善法、斷除惡業,最根本應當注意兩件事情。是什麼呢?一是大多數人不承認前世後世;二是人們殺生非常嚴重。這兩點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。
1、不知道前世後世存在
如今許多人對前世後世茫然無知,這是相當遺憾的。昨天我坐在輪船上,途經香港科技大學時,很多人給我介紹這所大學如何先進。從遠處望去,它的建築就像中文大學一樣壯觀,但我當時冒出來一個念頭:“它裏面培養的人才再好,但大多數若不承認前世後世,那還算得上先進嗎?”當然,我對科技大學沒有任何敵意,只是自然産生的一種分別念。
不僅僅是科技大學,包括我們中文大學,乃至全世界任何一所高校,都是如此。許多大學剛一進校門,見到學生們來來往往、談笑風生,感覺非常不錯。但若深入了解這些人的內心世界,悲憫之心就會油然而生。爲什麼呢?因爲前世後世明明存在,他們卻根本不承認,盲目以爲人只有短短一世,這種人生觀特別膚淺。有了這樣的人生觀,就不會有正確的價值觀。許多人覺得既然自己只能活幾十年,那人生的價值就在于享樂,于是絞盡腦汁地追求金錢,認爲有了錢就有了幸福,這一點實在大錯特錯。不管你是什麼學者、教授,假如有了這樣的人生觀、價值觀,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。
按理來講,人類的智商超過動物,但你若連自己有前世後世都不知道,甚至有些佛教徒也心存懷疑,這輩子只爲了衣食而奔波忙碌,那就跟動物沒什麼差別了。現在很多人之所以做事不擇手段,說到底就是因爲不相信有來世。假如真的相信這一點,許多惡業自然就不敢造了,就如同明明知道是毒藥,自己再渴也不敢喝。爲什麼呢?因爲造了惡業以後,下一輩子肯定要受苦。
如今很多人因爲環境、教育的影響,對來世的存在抱有懷疑,甚至根本不信,這一點,希望大家一定要去研究。其實這並不是很深,不像明心見性或證悟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那麼難,只要借助于法稱論師的因明推理,我們就可以通達它。我曾翻譯過藏地一位大德所寫的《前世今生論》,裏面就講了很多這方面的道理,將佛教的論證與現代科學結合起來,完全可以建立前世後世的存在。
記得在2009年,美國也播報了一則輪回轉世的案例:一個叫詹姆斯的美國小男孩,自稱前世是二戰海軍飛行員,當年死于自己的飛機被日軍擊中。這個男孩從小只喜歡飛機玩具,對飛機結構有著驚人的了解,而且經常做些墜機噩夢。他能很詳細地敘述自己的前世及死亡過程,有個二戰老兵也證實了他的描述。後來,他還找到了前世的姐姐——90歲的安妮,二人一見如故,安妮確信他就是弟弟的轉世。據說美國好萊塢導演准備將這個故事,拍成一部電影。如果真能拍得很好,相信會有不少人因此而受益,重新考慮來世是否存在。
當然,這種現象在印度、藏地,乃至世界各地,都非常非常多。可大多數人仍置若罔聞,不願承認真有來世。甚至有些佛教徒,也只是口頭上說有輪回、有來世,卻從沒有爲此做過任何准備。因此,我今天再次強調這個問題,希望大家能引起重視。
2、殺害動物的現象特別嚴重
還有一點,剛才也提了,就是現在殺害動物的現象特別可怕。許多人認爲,人殺人是不可容忍的,但人殺動物理所當然,甚至個別宗教也贊同這種說法,這是非常顛倒的。
如今21世紀,是人類殘殺動物最嚴重的一個世紀。在各種欲望的推動下、在先進科技的支持下,海裏的、空中的、陸地上的動物,都遭到了史無前例的滅頂之災,長此以往,我們的地球母親能否承受得了?這是應當考慮的問題。
有人可能認爲:“人爲什麼不能殺動物?它們是低等的生命,本來就該給高等的人類吃掉。”這種想法非常不合理。動物的生命跟我們沒有任何區別,我們喜歡活著、逃避死亡,動物也是如此。既然這樣,我們有什麼權力剝奪它們的生命?在人類曆史上,20世紀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、第二次世界大戰,分別使一千多萬人、五千多萬人離開了人間,這對人類來說,是一場鮮血淋漓的浩劫。而今21世紀,人類雖遠離了這樣的苦難,但更恐怖的災難,卻降臨到了動物頭上。
其實,高等與低等之間的不平等待遇,以往在人類身上也發生過。像幾個世紀前的黑奴貿易,就根本不把黑奴當人看,他們被當成商品一樣買賣,在碼頭上、在市場上,一天可成交無數筆這樣的交易。這種黑奴貿易,延續了長達四百多年。《湯姆叔叔的小屋》(又名《黑奴籲天錄》)中,就真實地描寫了黑奴在奴隸主殘酷壓迫下的悲慘命運。此書是19世紀最暢銷的小說,暢銷量僅次于《聖經》。在它發表的頭一年,美國本土便銷售了30萬冊。
那個年代,奴隸主眼中的黑奴,跟現在人們眼中的動物相仿。他們覺得奴隸是低等的人種,可以隨便買賣、殺掉。而且在運輸黑奴的途中,大量黑奴被塞在擁擠的船艙裏,空氣汙濁,飲食惡劣,傳染病猖獗。他們一旦身患重疾,就被立即抛入大海,葬身魚腹,有時候幾百個幾百個被扔入海中……這種慘劇從15世紀到19世紀都在上演。直至1890年布魯塞爾會議上,作出了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議,黑奴貿易才算正式終止。
所以,在曾經的四百多年裏,相當一部分人認爲,高等的白人奴役、甚至殺掉低等的黑人,可謂天經地義。後來,美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丁·路德·金(Martin Luther King, Jr.,1929-1968),在《我有一個夢想》中呼籲,白人必須對黑人實現民族平等。之後的南非前總統曼德拉(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,1918年-),也一直反對種族主義,提倡黑人與白人應享有同等的待遇。
同樣,我們對動物也需要如此。在這個地球上,它們也有生存的權力,人類不應爲了一己的口腹之欲,讓它們付出最寶貴的生命——不過,每次我一提起人類的痛苦,比如汶川發生了地震、玉樹發生了地震,很多人就淚流滿面、感同身受。而若講到動物的苦難,尤其是屠場上的慘不忍睹,好多人都沒有感覺,表情也是一般般。
前段時間我參加“世界關愛論壇”,組委會提倡將每年的7月17日設立爲“世界關愛日”,“7.17”意爲親一親,這一天,每個人都應親一親身邊的老人、孩子、親朋好友。當時我就在會場上呼籲:這一天不但要親一親我們身邊的人,還應親一親我們身邊的動物,即使不能長期吃素、放生,這一天也最好盡量做到。但遺憾的是,大家對此反應平平,願意爲動物代言的人,實在寥寥無幾。在西方,辛格(Peter Singer,1946-)等個別學者,也曾提倡要解放動物[5],然而大多數人在行爲上,也並沒有引起特別重視。
其實,若想拯救地球、拯救人類,我們理應從培養慈悲心開始。倘若沒有慈悲心,未來各種災難定會頻頻發生。湯恩比博士說:“拯救21世紀人類社會的,只有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。”日本哲學家、思想家池田大作也認爲,人的外在生活環境之所以出現危機,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心靈出現了問題,是人類人性深處潛藏著無窮無盡的“魔性的欲望”所致。
如今人們的欲望極其可怕,不管是天上飛的、水裏遊的、地上跑的,只要看到有肉就想吃,真是一種“魔性的欲望”。尤其是住在海邊的人,覺得一天不吃海鮮就活不下去,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快樂,是建立在衆生怎樣的痛苦之上。這樣的人類,到底是進步還是落後?每個人都應當深思。
或許有人聽後會提出抗議:“既然動物不能吃,那植物也不能吃,因爲它也有生命。”這種說法不正確。佛陀在《涅槃經》中講過[6],殺生的定義是什麼?就是毀壞衆生的五蘊。植物雖有生長、死亡的現象,在一些刺激下也有各種反應,但它並沒有真實的五蘊,跟動物的生命完全不同。動物的生命,跟我們人類一樣。我們怕死,動物也怕死;我們遇到生命威脅時,願意付出一切,來換取存活的機會,動物也是如此。既然這樣,我們對動物的生命,爲什麼不能平等對待呢?
漢傳佛教曆來提倡吃素,這一點非常符合大乘教義。我本人是學藏傳佛教的,但也十分隨喜這種傳統,它不僅體現了大乘佛教的精髓,而且對如今推遲全球暖化,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。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《難以忽視的真相》中警告世人:對付全球氣候變暖,我們只有10年時間。具體該怎麼做呢?關鍵要提倡素食,因爲肉食是全球暖化的主因。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——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研究小組(IPCC)[7]的主席帕喬裏博士(Rajendra Pachauri,1940-),也曾公開呼籲“不吃肉、騎腳踏車、少消費,就可以協助遏止全球暖化。”
聽說現在有不少大學生,對吃素很感興趣,這是非常好的現象,此舉對自己健康也很有幫助。常有人認爲,不吃肉就會營養不良。其實牦牛吃草,豬也沒有吃肉,它們都有足夠的營養,爲什麼我們就不行?而且,假如你吃了動物的肉,它們身上的各種疾病,也會間接傳染給你,難道你不害怕嗎?
吃素除了可讓我們健康外,對環境保護非常有益。曾有一份報告中顯示:吃素一天,就等于種了180棵樹[8]。既然這麼簡單就能保護地球,我們又何樂而不爲呢?今晚在場有幾百人,如果每個人都吃肉,那好幾頭豬也不夠我們吃一頓。或者按照你們香港的習俗,海裏什麼動物都要吃,那一頓飯要殺多少個生命?我們的生存,若建立在摧毀其他生命的基礎上,那還不如早點死了好——也許我講得比較過分,但事實上的確如此。假如我爲了自己活著,而把你殺掉的話,這是非常不公平的。
有史以來,人類一直在追求世界和平。其實要想達到這個目標,就要明白世界上不僅僅有人類,還有動物。況且按照考古學家的觀點,地球上先有動物,後有人類,這樣的話,地球就不是人類所獨有的,動物也應該有自己的生存空間。因此,人與人之間需要和睦相處,人與動物之間也應當如此。倘若我們肆無忌憚地殺害動物、亂砍亂伐、浪費資源,這個世界有可能和平嗎?單單是各國之間不打架,彼此說說好話,這就是真正的和平嗎?
四、若想實現“心淨國土淨”,理應從自他做起
因此,希望大家的一些觀念,要從根本上改變。否則,再怎麼提倡“心淨國土淨”,實際上也淨不了。假如我們的內心都是害心、殺心,佛陀在《阿含經》中也講了[9],這就是外物衰損的因,以此會感召天災人禍層出不窮,諸多災難此起彼伏。而且,我們死了以後,去向是什麼呢?就是地獄、餓鬼、旁生,這是誰都不願意的。人活在這個世上,無非只有幾十年,爲了這麼短暫的一期生命,而造下彌天大罪,給自己帶來萬劫不複的痛苦,這實在太劃不來。
所以,一個人的將來是快樂還是痛苦?完全取決于自己一念間。藏地有句名言是“心善地道善,心惡地道惡”,也就是說,心善的話,前途是光明;心惡的話,前途是黑暗。佛陀在經中也經常說:“萬法唯心造。”爲什麼呢?因爲心善就會聚集許多“正能量”,投射的外在世界會非常美好;反之,倘若我們的心很惡,外境就會出現“負能量”,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痛苦。
這一點,在日本學者所寫的《水知道答案》中,也有很充分的說明[10]。有些人認爲這不可信,實際上並非如此。假如你去深入研究,就會發現心對外境真的會起到很大作用,這個世界美好與否,跟人們的內心有直接關系。對此,東西方的許多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承認,佛教的《大乘起信論》中也說:“叁界虛僞,唯心所作。”
因此,要想我們的國土清淨,就先要淨化我們的心靈。只有心地善良、行持善法,才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,陽光更燦爛,花朵更鮮豔。否則,人人都在造惡業的話,絕不可能帶來外境的舒適安甯。所以,這個世界需要我們每個人來維護,你也好、我也好、他也好,都肩負著這個使命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堪布此次應邀參加第六屆青年佛教學者學術研討會,主題是“佛教的生態環保和心靈環保”,由香港大學、佛光大學主辦,北大、南大、南開、武大、香港中文大學等多所高校的佛教學者發表論文,並邀請國內外各大高校的知名人士作爲評委,其內容涉及漢傳、藏傳、南傳叁大佛教體系。堪布是負責藏傳佛教內容的主要評委。
[2]《俱舍論》雲 :“佛之妙法有二種,教法證法之體性。持教法者唯講經,持證法者唯修行。”
[3]《維摩诘經》雲:“爾時,螺髻梵王語舍利弗:“勿作是念,謂此佛土以爲不淨,所以者何?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,譬如自在天宮。”舍利弗言:“我見此土丘陵坑坎,荊棘沙礫,土石諸山,穢惡充滿。”螺髻梵王言:“仁者心有高下,不依佛慧,故見此土爲不淨耳!舍利弗!菩薩于一切衆生,悉皆平等,深心清淨,依佛智慧,則能見此佛土清淨。””
[4]柏拉圖:古希臘哲學家,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。他和老師蘇格拉底、學生亞裏士多德叁人,並稱爲“古希臘叁大哲學家”。
[5]彼得•辛格:澳大利亞和美國著名倫理學家,曾任國際倫理學學會主席,是世界動物保護運動的倡導者,其代表作是《動物解放》一書。
[6]《涅槃經》雲:“衆生佛性住五陰中,若壞五陰名曰殺生。”
[7]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,授予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(IPCC)。
[8]每吃素一天,每人就可減排二氧化碳4.1千克,相當于180棵樹一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。
[9]《增一阿含經》雲:“世尊告諸比丘:由十惡之本,外物衰耗,何況內法?”
[10]書中通過實驗的方式說明,“善良、感謝、神聖”等美好訊息,會讓水結晶成美麗的圖形;而“怨恨、痛苦、焦躁”等不良訊息,會出現離散醜陋的形狀。水能受到心念的影響,而産生不同的結晶,善的結晶美麗,惡的結晶則醜陋。
《心淨國土淨——香港中文大學演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