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南陽師範學院問答

  南陽師範學院問答

  『 2011年11月3日晚上』

  (一) 問:我是南陽師範學院教育學專業的大四學生。我一個朋友今年31歲了,但是還沒有對象,她想建立一個佛化家庭,如何才能忏悔業障,感召一個如意的眷屬呢?

  答:她想找一個理想的伴侶,最好能念一下《地藏經》。若是沒有前世特殊的業障,那麼念了《地藏經》、祈禱地藏王菩薩的話,就會求什麼得什麼,甚至求子得子、求財得財,一切願望都能如願以償。

  確實,建立一個佛化家庭,妻子也學佛、丈夫也學佛,夫妻之間就沒有太多沖突了。否則,妻子學佛,丈夫不學甚至反對,那麼天天都會熱戰、冷戰不斷,自他也會特別痛苦。

  但她能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,還要看自己的因緣和福分。當然,通過祈禱也能解決一些問題。

  問:在生活中,我們經常會看到,有些人做了很多好事,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;有些人做了很多壞事,卻沒有受到惡報。于是許多人就認爲: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,只是一種心理安慰、精神鴉片。那麼,因果報應真的不存在嗎?

  答:因果報應肯定存在,對此我是深信不疑。

  但爲什麼行善得不到好報,造惡得不到惡報呢?因爲不管是什麼樣的業,並不是造了馬上就會成熟。就像一個貧窮的農民,他以前沒有種莊稼,所以如今特別貧窮;但現在他勤勤懇懇地種地,以後盡管不會再窮了,可還沒到秋天收割之前,他的生活仍然改變不了,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他種莊稼沒用。

  佛教裏也專門講了,我們所造的業要成熟,需要一定的時間。有些業力會現世現報;有些業力在下一輩子才感受;有些業力要再過好幾世才現前。所以,因果並不是那麼簡單的,它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概念,必須通過系統的學習才能了達。

  當然,你産生這樣的懷疑也很合理。但就如同你們學生上學,就算現在很愛學習,也不一定馬上會出現它的果,它有一個時間在裏面。

  (二) 問:我是教科院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大叁學生。剛才聽見您講,隨緣分積極、消極兩種,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積極隨緣?如果把它放在學業上或事業上,應該怎麼理解?

  答:“隨緣”這個詞,禅宗裏也經常講,世間人也經常說,但不少人都誤解了它的定義,以爲隨緣就是什麼都不用做,只等老天來安排一切,這樣的話,你就會錯過許多機會。真正的隨緣,是需要全心全力的付出,但對結果如何卻不太在意。比如,你想得到一份特別滿意的工作,在一番努力之後,卻沒有被錄取,這時候你心裏若有“隨緣”的概念,面對失敗就不會特別痛苦。

  包括你們對自己的感情,也應抱著這種態度。假如剛開始希望特別大,最後卻沒有像預期那樣美好,也用不著痛不欲生、萬念俱灰,甚至想不開非要自殺。在這個時候,你應該要懂得隨緣。

  要知道,在這個世上,凡事不可能都一帆風順、盡如人意,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,背後都有著錯綜複雜的因緣。這一點,大學的課本裏幾乎沒講,但你如果學了佛教的《俱舍論》、《百業經》,就會明白自己這輩子的成敗,不但有今生的原因,也有前世的原因。若能懂得這個道理,就很容易想得開、放得下,以坦然的心態面對一切,這就是一種積極的隨緣。

  問:假如有人對一些事情很抱怨,想法也很執著,怎麼樣才能讓他放下呢?

  答:有些人常對外境有諸多抱怨,這是不太合理的。爲什麼呢?因爲當他在抱怨時,總是盯著別人的毛病看,卻從來沒有反省過自己。一件事情不成功了,他就拼命地埋怨別人;而一旦成功了,又覺得全是自己的功勞,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氣,這個特別不好。

  其實,我們應該反過來想:當這個事情成功了,都是別人的貢獻;失敗的時候,則是自己的過失。我們藏地就有一句著名的格言:“虧損失敗自己接受,勝利利益奉獻他人。”這種精神非常偉大,理應成爲我們爲人處世的准繩。許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跟別人合作時,常常出現一些不愉快的現象,也正是因爲這句話沒有做到。當然,這一點做起來並不容易,但即便如此,我們還是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。

  至于你想讓他放下執著,這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的,他必須要先懂得道理,然後經過一定的修行,才能做到“收放自如”。要知道,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,當自己特別執著時,肯定放不下來。只有通過各方面觀察,發現它也不過如此,放下才會易如反掌。

  (叁) 問:我是教育科學學院的大四學生。我過去遇到感情上的挫折,一直困擾著現在的心情,該怎樣擺脫呢?

  答:在我們藏地,很多年輕人因爲有信仰,也懂得佛教的無常觀,所以在遇到感情問題時,一般不覺得這種痛苦特別大,但漢地的人好像不是如此。

  其實,愛一個人,往往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礎上。一旦他對你不好,或者他變心了,自己無法再擁有他了,這時候才特別痛苦。假如你對他的愛無有條件,只要他好你就覺得幸福,那彼此之間的關系再怎麼樣,你也不可能受到刺激或創傷。所以,愛情到底是愛自己,還是愛對方?這個需要好好觀察一下。

  愛情雖說是年輕人很難過的關,但你再過10年、20年回顧人生,可能就會一笑置之。現在你對感情的執著,相當于孩童時代對玩具的執著一樣,小時候玩具一旦被別人搶了,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,可當你長大之後,回想當年的幼稚無知,就會覺得特別可笑。所以,隨著年齡的成熟,或當你有了正確的信仰時,這種執著就會越來越淡,慢慢地,便不會再受它的困擾了。

  如今很多年輕人,一直陷于感情的迷網中,無力自拔,非常可憐。其實你們再過一段時間,有一些人生曆練之後,就會覺得這真的沒什麼,只是某個年齡段的一時迷惑罷了。

  

  (四) 問:我是一名大四的學生,請問宗教信仰和迷信有什麼區別?

  答:信仰任何一種宗教,不管是基督教、道教、儒教或是佛教,假如你不懂它的道理,只是流于表面形式,這很容易變成迷信。比如,有些人爲了升官發財,就到寺院裏燒香拜佛,這雖然也算一種信仰,但你若不知道這樣做到底有什麼作用、佛和神有什麼差別,只是把佛陀當成求財工具,這就成了一種迷信。

  如今很多寺院裏,天天都有人拜佛,我雖不敢說所有的人都是如此,但有些人確實帶有迷信色彩。爲什麼呢?因爲他們連自己爲何要拜佛都弄不清楚。真正的信佛,是通過自己的智慧,看一些前輩大德的文章或書籍,知道釋迦牟尼佛曾來過這個世界,他所說的一切符合真理,對解除自他痛苦、解決人生問題有不可磨滅的作用,然後從心坎深處對他誠信不疑,這才是真正的信仰。反之,假如只是表面上信佛,實際上迷迷糊糊的,並不明白其中道理,那就算你是個佛教徒,也仍是一種迷信。

  所以,燒香拜佛不一定是真正信佛,若不知道它的功德,單單是外在的一種崇拜,有些人爲了打漁也會這樣做。我以前去南方時,就看見很多老百姓出海打漁前,都會去廟裏燒香,讓佛保佑他多捕一些魚,此舉完全是一種迷信。梁啓超曾在一本書中,也講了迷信與正信之間的差別,說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。但你不懂佛理的話,就很可能不是智信,而是迷信了。

  問:大家都知道,出家人不能喝酒,也不能吃肉,但爲什麼濟公活佛會說“酒肉穿腸過,佛祖心中留”?

  答:這句話的後面,濟公和尚緊接著還說了一句:“世人若學我,如同進魔道。”

  濟公和尚是曆史上公認的成就者,他“酒肉穿腸過”的話,可以做到“佛祖心中留”。如同一些前輩大德,修行境界特別高時,肉和菜、酒和水對他完全沒有差別。古印度就有一位大成就者,喝完酒以後,酒可以變成水,從指尖流出來。同樣,濟公和尚也有這種非凡的境界,喝酒、吃肉對他並不會有障礙。但我們作爲普通的出家人或修行人,千萬不能盲目地去模仿。

  如今很多影視作品裏,經常斷章取義,只取這段話的前半部分,以此作爲自己可以吃肉喝酒的佐證。甚至好多根本不懂佛法的領導,喝酒時也喜歡把這句話挂在嘴邊。我在藏地就有一個朋友,天天喝得爛醉如泥,別人去勸他時,他總拿這句話來搪塞。實際上,當他醉得人事不省時,留在心中的肯定不是“佛祖”,而是“酒肉”。所以,不管是出家人、在家人,最好不要說大話,你還沒達到濟公和尚那樣的境界之前,切莫用這種話來爲自己造惡業找借口。

  (五) 問:剛才聽了您的演講,我感覺很受啓發,但心中還是有很多困惑。您說心理學是一門教人幸福的學科,我本身就是心理學專業的,但很不幸,我感覺自己並不幸福。

  二十多年來,我生活一直不順利,很小的時候家庭變故,當時沒有什麼感覺,但現在想想,還是對我的影響很大;學業上從初中、高中之後,也是幾經磨難才進入大學;現在我都大叁了,也憧憬過在大學談一場戀愛,但截至目前,我追過五個女生,卻沒有一個願意答應我。

  這些不知道是否可以稱爲“磨難”,但面對它,我沒有想過自殺,也沒有試過自殺,一直都是耐心忍受的。可我心裏一直都不快樂,覺得最大的困惑,就是我不知道爲什麼來到這個世上,難道只爲了經曆這些磨難嗎?只是爲了受苦而來嗎?

  按照佛教的說法,這應該是我的因果報應,今生經曆了這麼多磨難,也是自己前世造了很多孽。但我怎樣才能在現世就得到一些好報,消除這些磨難給我的負面影響?

  答:你說心理學無法給你帶來幸福,但其實榮格的心理學,尤其是佛教中探索心靈的內明學,如果你學了以後,肯定能逐漸找到幸福感;你說自己從小到大,生活中頻頻發生各種不如意,但我從你的描述中發現,有些也不一定不如意,只不過它好的一面被你忽略了而已。

  不過,正如你剛才所說,你今生所經曆的一切,都跟前世的業力有關。這一點,在座的同學也要好好記住。畢竟有時候由于前世的業力,即生中的努力可能會付之…

《南陽師範學院問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